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第七百四十七章 中亚战略

第七百四十七章 中亚战略(1 / 1)

大楚帝国高层对哈萨克汗国的野心,在高层内部一直都是透明的,尤其是陆军那边更是隔一段时间就叫嚷一边要继续西进,越过夷播海(巴尔喀什湖),干掉哈萨克汗国这个游牧政权,夺取大片而富饶的哈萨克草原。

  甚至还说什么现在不打哈萨克汗国,那么假以时日,哈萨克汗国就会变成下一步准格尔,成为大楚帝国的西方边境的威胁。

  毕竟哈萨克汗国是一个标准的游牧政权,本质上来说和准格尔政权没啥区别,都是属于典型的草原游牧政权,甚至哈萨克汗国政权本身就是昔日蒙古帝国的一部分。

  流传到现在的哈萨克汗国,其掌权者依旧为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其先祖为白帐汗国最后一任可汗之子。

  而白帐汗国,也就是钦察汗国乃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

  所以哈萨克汗国,其统治者乃是正儿八经的蒙古贵族,黄金家族后裔,其生活习性也是标准的草原游牧民族的习性。

  而基于中原地区和游牧民族之间数千年的历史冲突,大楚帝国的不少国人乃至部分高层们都对这些纯游牧民族没什么好感,甚至觉得他们迟早都是个威胁。

  趁着帝国强盛的时候,把周边的游牧民族一股脑灭掉,让他们变成能歌善舞,避免他们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后祸害子孙,这是楚国内很多人的共同想法。

  如今大楚帝国已经把广阔东北,乃至整个西伯利亚都收入囊中,把昔日困扰了中央王朝几千年的北方游牧民族,渔猎民族政权等通通都给灭了个干净,并把这些地区的游牧,渔猎民族通过各种教化政策,大规模迁移和通婚手段彻底融合到了汉族体系当中。

  更重要的是创立了定牧模式,采取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方式,以此建立城镇,设立县镇统治机构,把这些人口彻底的纳入统治当中。

  民生经济上,通过大楚帝国内部发达的毛纺业,肉类、皮革加工等行业,鼓励扶持草原等地区的牧民们养牛羊等牲口,并把产出的羊毛,肉,毛皮出售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收入。

  通过文化习俗,定牧,经济绑定,以及大规模的移民和通婚,如此在大楚帝国的北方草原地区,纯粹的游牧民族已经成为了历史,不复再现。

  取而代之的是草原上的大大小小的众多定居点乃至城市。

  丰州滩上的丰州城,此时聚集生活的人口已经多达十多万人,更北边的库伦也有五万多人口。

  北方的边患威胁已经彻底消失了,但是西方的游牧民族威胁却是依旧存在,必须现在就把他们给解决掉,不要给子孙后代留后患。

  嗯,这就是陆军很多人的意见。

  当然了,这只是他们的理由而已。

  至于真正的想法?

  还能有什么想法,不外乎就是为了发动战争,然后再灭掉以个国家,为他们捞取军功而已。

  这些陆军的人,脑子里都想着打仗立功……

  至于拿下哈萨克汗国到底有啥用……唉,这个问题还是让帝国的文官们去考虑吧,他们陆军只管打仗和征服,打下地盘后怎么管,怎么用,那是文官们的事,关他们陆军屁事。

  这种情况其实也是历朝历代开国时期的普遍情况。

  中原王朝基本都这样,统一了中原后国力强盛,然后就开始瞄准周边地区玩扩张……过上几十年开国的鼎盛时期过去后,国力开始下降,那么就会进入守成阶段……

  一般还守不住!

  然后北方、西域等地就会逐步被外族所掌控,重新对中央王朝形成威胁并入侵中原,甚至出现入主中原的情况,比如五胡乱华,蒙古入侵中原成立远超,东掳入侵中原等等。

  然后又等到有新的中原王朝崛起,并驱逐外族收复失地,并顺带又干一波异族。

  几千年来中原民族和游牧、渔猎民族之间来来往往打了不知道多少次。

  如今到了大楚帝国,因此不少有志之士们就普遍认为,趁着开国强盛时期,先把周边具有威胁,或者潜在威胁通通干掉……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以及西域威胁,结束掉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情况。

  至于能不能真的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涉及到后续的统治模式等诸多手段……还是那句话,和陆军没啥关系。

  陆军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在军事上干掉这些威胁。

  因此,陆军方面一直都想要继续西进干掉哈萨克汗国,哪怕现在的哈萨克汗国对帝国没有任何威胁……

  但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也得把他们先干掉,彻底的征服并统治哈萨克草原。

  面对陆军方面提出来的这些建议,帝国高层里不少人,包括文官在内其实都有些意动的。

  陆军固然是为了功劳什么话都敢说,但是文官他们其实也对开疆扩土很有兴趣……

  尤其是那些参务大臣们,谁不想在自己的任上为帝国开疆扩土,青史留名啊。

  再说了哈克斯草原上的资源也算丰富,除了草原上固有的畜牧资源,可以通过大量放牧获得羊毛,皮革,肉类以及各种牲口外,大楚帝国通过最近这些年对哈萨克草原地区的渗透查探。

  发现这地方的矿产资源还不少。

  尤其是大楚帝国西域武器贸易公司的商队,在哈萨克汗国发现了铁矿,而且还是含铁矿非常丰富的富矿,这引起了国内不少矿务公司的注意。

  要知道大楚帝国里虽然铁矿不少,总储量也多,但是铁矿的质量基本都不咋地,含铁量比较低。

  因此对外界的富铁矿兴趣也比较大。

  除了铁矿外,西域武器贸易公司还在哈萨克汗国里发现了高质量的煤矿。

  实际上,大楚帝国在伊宁地区的兵工厂,老早就开始从哈萨克汗国那边进口铁矿石以及煤炭了,就是因为之前有着进口,所以才会派人借着商贸的名义去勘测,然后才发现了当地有大量的铁矿以及煤炭。

  这两样矿产资源一旦利用起来,就会产出什么?

  钢铁!

  也是目前大楚帝国里最重视的基础工业产品,因为大楚帝国的工业体系,都是由的钢铁所制成的,不管是各种机械设备还是火车轮船,乃至是民间里的普通农具炊具,日用工具五金,乃至最近几年才冒出来的钢铁桥梁以及水泥钢筋建筑,最终都少不了钢铁!

  钢铁,乃是大楚帝国最为重视的基础工业产品,而铁矿和煤炭也是大楚帝国最为重视的两种基础矿产资源。

  其重视程度甚至都还远超过对黄金白银的重视。

  哈萨克汗国那边有丰富的煤矿以及铁矿资源,而且铁矿资源还是富矿,这自然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工业部的官员们也比较重视,他们认为如今伊宁府的兵工厂乃至支撑帝国西线战略的重要兵工厂,同时伊宁地区也成为了帝国在西线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

  但是这片工业区却一直都缺乏大量稳定的高质量煤炭以及铁矿资源。

  如果能够拿下哈萨克汗国,并开采当地的铁矿和煤矿资源的话,那么伊宁的工业发展就能够迎来一的新的台阶,并能够有力的支撑当地的国防工业的建设。

  诸多理由,都导致了帝国高层对拿下哈萨克汗国比较有兴趣,就算是罗志学也是如此。

  罗志学倒是没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单纯的觉得帝国最终是要西进的,甚至最终一路打到乌克兰平原去的。

  而在西进的过程里,北边的西伯利亚方向的推进是一方面,但是中亚方向的推进也是不可或缺,甚至更加重要的。

  毕竟西伯利亚的纬度比较高,气候不咋地,到处都是冻土,建设铁路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后续开发也不容易。

  但是如果是哈萨克汗国那边就不一样了,那边气候良好,地形也平坦,修建铁路更加容易,而且后续开发也更加容易。

  未来完全可以把西北铁路继续延伸,一路修到黑海去,让大楚帝国实现对整个中亚地区的控制。

  然后就能够以中亚为依托,继续把铁路往乌克兰东部平原地区修……只要把铁路修起来,不怕无法控制这些地方。

  不过问题是,现在就对哈萨克汗国发动进攻的话,因为西北铁路还没有建成,因此可动用的兵力也不会太多。

  粮草供应上,只能就地依靠吐鲁番省的多个绿洲地区以及伊宁河谷地区的屯垦所产的粮食。

  弹药供应也只能依靠伊宁河谷的伊宁兵工厂。

  因此可出动的兵力是有限的,基本上三五万就是极限了,再多的话可能就要从后方调运粮草以及弹药。

  然而从后方调运粮草和弹药的难度太大,成本太高,一路从关中到伊宁,那可是两三千公里的路,可不好走。

  综合考虑之下,罗志学批准了陆军方面提出来的中亚战略计划,但是也提出了要求,要求陆军方面必须要控制战争的规模,出动兵力限制在五万人以下。

  简单来说,就是让陆军方面别指望能够得到后方的增援,尤其是粮草和弹药的增援。

  一切后勤补给,只能依靠前线的吐鲁番省就地供应。

  陆军方面对此不管有没有意见,都只能接受,不过问题也不大……毕竟对面的哈萨克汗国实力不咋地,哪怕陆军出动五万人的兵力也足够了。

  哈萨克汗国的全部人口加起来也就一百多万,哪怕游牧民族里可动员出来更多的兵力,但是常备兵力顶多也就十来万。

  并且哈萨克汗国内部本身就陷入了动荡之中,好几方势力都是自立为汗,彼此正在争权夺利,这十来万兵力可没办法全部集中到一起。

  而哈萨克方面的军队战斗力本身就不咋地,之前就被准格尔人打的死去活来,而准格尔面又被楚军打的死去活来,最终灭族,如此简单对比可知哈萨克的军队在战斗力上,是远不如楚军的。

  唯一的麻烦就是该如何吸引哈萨克的主力集结,然后通过一场决战干掉对手……要不然的话,战争就会持久化,零散化,而楚军可不愿意在广阔的哈萨克草原上和这些游牧民族玩捉迷藏的。

  那样耗时太久,军费支出就会翻倍翻倍的增加。

  并且持久,零散的战争模式,会让楚军丧失其绝对的火力优势。

  毕竟楚军的零散部队,也不能拖着大量火炮满草原乱跑啊,如果没有既定作战目标的话,打起来也比较难。

  考虑到尽快的击溃敌人主力,进而掌控哈萨克草原,陆军方面决定以南线为主攻点,即从夷播海(巴尔喀什湖)南部出发,沿着天山山脉北部平原西进,过楚河然后直插锡尔河河畔的土耳克斯坦城(今突厥斯坦城)。

  一鼓作气,直接端掉敌人的行政中心,同时还可以迫使敌人把兵力尽可能的往这一方向集中,最终聚而歼之。

  就算达不到聚而歼之的目标,也可以极大的摧毁敌人的军心士气,乃至维持统一的民心,进而分而击之,最终征服整个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根据这一战略规划,陆军方面的第一集团军将会调集四万骑兵以及作为辅助兵力使用的一万步炮兵。

  并分两个方向进军,主力沿着天山山脉北边平原前进,直扑土耳克斯坦城,这条路线其实也是古代的丝绸之路的一条路线,沿途会经过比什凯克、塔拉兹等几个城镇,最终抵达锡尔河河畔的土耳克斯坦城。

  在攻占土耳克斯坦城后,则是顺势控制整锡尔河流域,乃至支流奇尔奇克河谷地的塔什干。

  偏师则是沿着楚河西进,攻占楚河沿岸的几个小城镇,并收复这一区域内的哈克斯部落。

  简单来说,第一集团军的进军路线,以古代的丝绸之路为参考,重点在于攻占楚河流域以及锡尔河流域。

  为什么重点放在这两条河流……一方面是因为河流的存在能够让楚军的兵力调动,后勤物资调动更加容易,更重要的是有水才能进行屯垦啊!

  虽然哈萨克汗国这些游牧民族国家是玩游牧的,但是大楚帝国不是的,大楚帝国杀入中亚可不会玩游牧,而是要修建城市玩屯垦的。

  因此能够进行屯垦的地区,也就成为了楚军这一次中亚战略的重点进军并控制的区域。

  楚河以及锡尔河流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只有控制了这两条河流以及周边的部分可以开发屯垦的地方,那么大楚帝国就能够往这些地方进行移民,并对当地残留土著施行教化政策,把他们从牧民变成农民,进而进行大规模的屯垦,并建立城市,后续乃至建立铁路等等。

  有水有地,这才有粮食,有了粮食才能有后续的一切。

  如果当地无法产出大量粮食以供应驻军以及移民,也就谈不上对当地的长期实际控制。

  除了第一集团军负责主攻外,在鄂毕河上游区域的第二集团军也会抽调大约万人的兵力由北向南发动进攻。

  拟定征服哈萨克北部的一些部落,并最终在这一地区里选择若干地方修建城市堡垒,不过这些城池堡垒拟定也会修建在河流附近,尤其是额尔齐斯河左岸支流。

  如今额尔齐斯河都被楚军所控制,楚军的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三座兵工厂之一的和通兵工厂,就是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

  因此沿着额尔齐斯河的支流向哈萨克草原腹地进军,并通过修筑城堡最终控制这些地方,属于简单省事的策略。

  河流,乃是楚军发起军事行动,乃至后续进行屯垦筑城的最为看重的条件,所以能够看见楚军在西伯利亚也好,中亚地区也好,其扩张行动基本都是沿着河流而发起的。

  这种情况在海外殖民也很常见,大楚帝国在海外地区里进行殖民筑城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在河流的入海口筑城。

  只要控制了这个入海口,那么后续就能够沿着河流往内陆地区进行持续的推进扩张,简单省事的很。

  在南洋半岛,在印度,乃至在美洲地区大楚帝国基本都是这么玩的。

  上头敲定下来了战略方案后,具体就要交给前线的第一集团军以及第二集团军去施行了。

  而第二集团军的任务很简单,毕竟只是配合而已,难度也不高,就是沿着额尔齐斯河左岸的几条支流出兵,清扫沿途所能遇见的哈萨克部落势力,再选择若干适合的地方屯垦筑城。

  主要的战事还是集中在第一集团军身上。

  相关的命令文书通过火车被一路传递到宝鸡后,再通过传统的驿站模式往西传递,最终抵达了伊宁城。

  这个时候已经是承顺二十八年的一月下旬了。

  在伊宁城的第一集团军司令部根据命令开始调集粮食弹药等后勤物资,并开始调集主要的参战兵力。

  诸多参战兵力里,自然少不了在陆军在西线的两支重要骑兵力量,即第二骑兵军以及第四骑兵军。

  这两个骑兵军不仅仅是大楚帝国保障西域安全的核心主力,同样也是征战中亚的重要力量。

  承顺二十八年二月下旬,大楚帝国陆军第二骑兵军奉命拿下进驻三树县(阿拉木图)。

  三树县,该城原来当地游牧民称之为‘古尔班阿里玛图’,意‘为三棵果树之地’,以前也没什么城池,顶多算是一个小驿站,供往来商旅歇脚所用。

  大楚帝国击败准格尔后,占领了夷播海到天山山脉的大片区域,实际控制了夷播海东南地区,自然也控制了这个小地方,并修建了城寨,用于边防部队驻防,同时对往来商旅进行检查。

  并把原来乱七八糟的名字取意改为三树城。

  后来该城逐渐有了新移民,同时以为伊宁城的存在,往来商旅逐渐增多,人口和城池规模也就逐渐变大。

  到现在,三树城已经发展为常住人口两千多人的边塞小城。

  不过这点人口对比即将大量涌入的军队而言,却是完全不算什么了。

  光是第一批进驻的第二骑兵军就有两万多人!

  而后续还会有第四骑兵军以及第二步兵师的部分兵力。

  总数大约五万人的兵力,将会把这个边塞小城直接挤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父皇,请退位 乱世武夫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超品姑爷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