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明第一逍遥王 > 第169章 政令:封藩如封国

第169章 政令:封藩如封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殿下,这么多钱拿在手里,属下心慌啊。”

铁铉苦笑着将大明宝钞又推向朱梓,不敢接。“殿下,属下是潭王府长吏,可不是王府账房,您还是找一个账房来管账吧。”

“啪~”朱梓将宝钞拍在铁铉手里,用力拍了下他的肩膀说道:“别一副没见过市面的泥腿子模样,这只是小钱,将来还会有更多大钱收入呢,你要是把王府给本王管好我,本王推荐你去当户部尚书。”

“殿下~~”铁铉现在还年轻,虽然有各种抱负,但也不敢想能当户部尚书。“下去吧,有钱了你就尽管花花凡是低于千两的花哨,你只管做主,不需要向本王汇报了。”

“可是~”“没有可是,这是本王的命令。”

“好吧。”

铁铉带着压力山大的笑容,还有352万两白银,飘飘忽忽地走出了潭王府。朱梓这边却又继续着日常的教学,或许是因为就要离开银川了李希颜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许多,也变得有点天马行空了。铁铉来之前,是周德兴在教朱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铁铉一走,李希颜打断了周德兴的教学,拿出了一页纸,上面写着一道政令:【亲王临民而治方,制衡军事,承周封藩,纳封地赋税以资王,王供奉于帝,或三四,或四五……诸子各有茅土之封,必上尊天子,藩屏王室,以安百姓,以无挠天下公法。亲王岁支禄米五万石,另有锦,紵丝,纱、罗,绢、冬夏布,绵,盐,茶,马料草等其余待遇不等,由地方行省出……王府兴建,所在为国,砖石城墙为宫城,内为宫殿,外置宗庙社坛,应以应天为摹本,一应规格涉及亲王、君王、婚姻、礼乐、依仗、护卫、官属、宗庙等,由行省兴建。先资于京师,再资于王府,后资于地方。洪武三年九月昭,因阻而置,未废除亦未执行。】这是一道六百多字的政令,末尾还有专门的注释。将这个政令从头看到尾,看了两遍,朱梓看懂了其中的意思。就是规定了亲王的所有权益,也可以算是《皇明祖训》前置的一个粗略版本。大概意思就是:亲王可以征收地方赋税,赋税三四五成上缴国库,其余部分亲王享有;亲王王府兴建以应天为摹本修建,全部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亲王府享有的规格制度一应齐全,且享有宗庙祭祀之权,可为国,供奉于天子。“老师,这政令似乎皇明祖训出来前的政令啊,没有什么特别的啊。老师有何教于学生?”

看了两遍,没有看出所以然的朱梓忍不住直接询问了。“哼~朽木不可雕也!今天,其他课程暂停,你就将这政令给老夫好好看,看明白了!”

对于朱梓的询问,李希颜突然莫名其妙的就发火了。就连周德兴也是叹了口气,拍了拍朱梓的肩膀说道:“殿下,你胆子还是不够大啊。”

这话就让朱梓的脑瓜子嗡嗡的了,更搞不懂这两位是想什么了。至于朱梓转头看向蓝虎几人,却见他们只是耸耸肩,也不说什么转身就走。这下朱梓更愣了。拿起那道政令文章又看了起来。【亲王临民而治方,制衡军事,承周封藩……】朱元璋正是出于防止“群雄并起”而引发朝堂纷乱,所以才选择借鉴西周的分封制。但老朱的精明之处,并不局限于分封带来的四方安定,同时他看到了,分封制固然能够使得朝堂稳固;可是如果不加以抑制,分封之地或将再起腥风,威胁朝廷的统治。就在这时,朱梓脑海中回想起原身当年在老朱和朱标之间的一段对话。两三年前,朱元璋与太子朱标共同讨论《汉书》中所载七国之乱。朱元璋如是问道:“此曲直孰在?”

朱标答:“曲在七国。”

而老朱认为,七国之乱的罪魁应是天子的分封不周,肆意的盘剥诸侯,从而引发动乱。所以明朝的分封,老朱明确只是对皇室宗亲进行分封,就连老朱的那些干儿子都没有分封的资格。这样的做法就是考虑到了皇室内部的稳定,同时也削弱了原本掌握军权的名臣名将的实力,从而达到皇权的集中统一,改变了军权分置的窘困局面。这样哪怕宗藩崛起,依旧是朱氏明权的统治。而且老朱明确了自己实行分封实际上是为“效仿古代哲王”,并认为这才是稳固朝堂的“长治久安”之计。这点从对诸王的分封册帖中,也能够看出太祖的殷切期许。册秦王文:“当敬天地在心……谨兵卫,恤下民”;册晋王文:“谨尔受封之制,毋忘训言,益修厥身”。对了,朱梓也想到了自己的册文:“谨以修身,勤以养德,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看看~这可不是殷切期许了,简直就是下达任务了都。“封藩如封国!”

这时,朱梓突然福至心灵地惊呼了一声。在明朝自洪武之后,藩王的实力先是经过建文帝的【削藩】,再经过永乐帝的【藩禁】藩王的实力一降再降,并且藩王在后期还成为了大明朝堂的负担和威胁。但明初朱元璋设立宗藩,其本质上是在诸王之间形成实力的对峙,从而牵制各方,使得皇权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是真正的强国,利国,可为大明开万世太平基业的善政。只是之后朱标意外早死,建文帝朱允炆有实在太蠢,永乐帝朱棣又不过大气,才导致了这个【封藩如封国】的政策一再变味!明初,洪武朝,不仅老朱明白【封藩】的重要性和意义,有远见的文臣大将们也明白。至少,李希颜和周德兴就明白,直接用老朱洪武三年的这么一道政令来点醒朱梓。老朱颁布了多少政令没有人知道,通告天下的文书浩如烟海,想要从这里面找到这封快要被遗忘的文书需要消耗的时间是不可计数的。这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颁布,通告天下,然后遇到阻力,又被闲置起来的政令。朱梓可不信,这是李希颜突然想到的,他突然想到还能将六百八十九字的政令完整写出来?这显然是李希颜还没来银川之前就准备好的,或者这就是李希颜已经用过好几次的手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