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考生还长着一双“重瞳”。所谓重瞳,又称双瞳,即“一目两眸”。还是皇帝见多识广,知道历史上真正的重瞳子只有七人:仓颉、虞舜、晋文公、颜回、项羽、李煜、高洋。大家知道,这些人可都是神一样的存在啊!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更是一种吉相。这些人往往是帝王的象征,好比虞舜、晋文公、项羽、李煜、高洋,最起码也是能为皇帝驱驰,好比仓颉、颜回。皇帝心中一阵狂喜,如获至宝,仔细端详起这双眼睛来。只见这举子的眼珠颜色较浅,每个眼睛里却有两个瞳孔,看上去就象是大瞳孔还套着一个小瞳孔,但每个瞳孔却能独立活动,并都能看到眼前的东西,甚至各个瞳孔还能各司其职,互不影响。这种眼睛和昆虫的复眼是不一样的。昆虫复眼的每只小眼只能看到一个像点,拼起来才是一幅完整的图像,但这双瞳者就像是把照相机镜头一分为二,自成一体,并各自把视觉信息独立传回大脑,形成完整的脑回路。皇帝知道,这种双瞳还能摄人心魄,也能上天入地,搜索犯罪的鬼魂,最后得道成仙。当然,这需要后天的修炼。这一下激起了皇帝的好奇心,也是皇帝过于自信,心想我作为帝王之身,难道还怕你摄人心魄?因此,面对举子投过来的眼神,不但不躲避,反而有意盯住对方眼睛对视起来,直视来自这重瞳的凝视。举子由于也是第一次见到真龙天子,虽此时尚不知皇帝的真实身份,但由于其双瞳所独具的特异功能,也能真切感受到来自皇帝这种不怒自威的“压迫感”来,这种压迫感也是他三十八年来的头一次遇到。举子心中也本想极力回避,但在冥冥之中似有一股原动力在鼓噪呐喊,使他不由自主凝视对方并明目张胆的张望起来。四目对视中,皇帝的内心掀起一阵波澜,自己好像一览无余呈现在对方的视角下,甚至双脚也不由自主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好像一种无形之力在牵引着他,使他无法抗拒,越陷越深而无力自拔。世间的所谓龙争虎斗,势均力敌,估计讲的就是这种场景。而此时的举子,也早已心驰神遥,似醉酒的壮汉,面红耳赤,神情慌乱。皇帝终于感受到来自这双眼睛的与众不同,屏声静气,赶紧闭目养起神来。许久,还是皇帝的定力略胜一筹,几个深呼吸浅欢喜后,终于力挽狂澜,让自己的整个思绪回到现实。而此时的举子也慢慢收心纳性,开始挥毫专注答题了。皇帝这次也学乖了,双眼也尽力避开举子的重瞳,低头观察起举子的考卷来。而此时的举子也提腕压肘,运笔稳健,一手毛笔字苍劲有力,柔中带刚。横撇竖捺中见功夫,挥斥方遒中力超群。可此时的皇帝却无心欣赏这书法作品,他急切想知道的是这考生的姓名。 可和前面一样,他搜寻半天,还是一无所获。原来当朝已历经了女皇武则天所制定的科举制度,整个试卷全采用弥封形式,举子的姓名藏匿在试卷上,无从呈现。无怪乎皇帝转了这样一大圈,硬是没有发现一个和他名字相关的一份试卷。皇帝努力搜寻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个子丑寅卯,更不要说举子姓字名谁,这真真切切让他更是无从知晓了。皇帝只得有意躲开举子的眼神,低眉善目问举子道:“你叫什么名字?”举子黄棣也被刚才与皇帝的四目相对惊出了一身冷汗,正惊奇于这眼神的威力,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人生经历。联想到在这戒备森严的号舍内,也能进来随便闲逛的人,估计不是监考官,就定是主考官了。心里也不由自主肃然起敬起来。当然,估计就是打死他,让他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顾主便是九五之尊的当今圣上,万岁爷。一听皇帝问他名字,便毕恭毕敬低首答道:“回大人,考生姓黄单名一个棣字,叫黄棣。”
“叫什么?”皇帝一听叫“皇帝”这名字,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嘴里机械重复着又随口问了一遍。“大人,我叫黄棣。”
举子将声音提高了八度,尊敬中又掺杂了些许的诚恳。“哪个HUANG?哪个DI?”
皇帝追问。“黄色的黄,棣树的棣。”
举子耐心的答。皇帝惊奇的听。黄棣!皇帝。可不是吗?我怎么一直没有往这方面想啊!皇帝心里思忖着。这真是上天的旨意啊!这不正暗合了梦中之境吗?这不正符合文昌帝君诉于我的那句“与我同名”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没想到我兜兜转转一大圈,却在这臭气熏天的厕所旁找到了“真身”。皇帝思绪万千,有一搭没一搭的胡思乱想着。一阵清风吹来,厕所里的恶臭扑鼻而来。皇帝皱了皱眉头,心里也替这位举子打抱不平起来,真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忽又想起那句“俊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的俗语来。一想到这两句大白话,皇帝感觉自己的这两个比喻也都太有点牵强,不禁哑然失笑起来。脑海中终于想起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语句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对,这样的比喻才是正解。皇帝也为自己能找到这样恰如其分的比喻而洋洋得意起来。而此时的举子黄棣却不明所以,但见这位大人一会儿沉思,一会儿发笑,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弄得全身好不自在。雨后的天空,一道彩虹挂在天边。而此时皇帝的心情,也如这五彩斑斓的彩虹,心花怒放。远望号舍墙外的人造湖,碧波荡漾,湖上的水禽正在觅食。不知是受到惊吓,还是什么原因,突然扑棱棱一声都振翅飞翔起来,绕着湖面,盘旋翱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在皇帝沉吟出这千古名句之时,但见举子的卷子上也正在引用了这幅名句。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皇帝的心里不免又多了一份喜欢。估计也是先入为主的缘故,这时的皇帝横竖感觉这份卷子的水平就是不错。书法吗?可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内容也是清誉可嘉,重点语句妙笔生花,可圈可点。虽然这时候的举子黄棣对当朝皇帝还是“有眼不识泰山”,但这时候的皇帝却早已是“有眼识得金香玉”了,并把黄棣这个名字烂熟于胸,甚至就考卷中的一些语句也牢记于心。兴尽晚回,皇帝的心情甭提有多高兴了。他圆满完成了上天文昌帝君交办于他的光荣任务。这就像卸下了一副千斤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