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历史文,很大程度上绕不开这个问题,有时候你一个称呼不当,就会被当作bug来抓。呵呵,不过,记得有一位巨巨告诉我,一篇没有任何bug的历史文,一定是一篇烂文。所以,你们懂的!
唐朝乃至唐朝以前的称呼,一个大的特色,就是“公”,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后来的“爷”。举个例子,“相公”指的是宰相,后来变成了“相爷”。在唐朝,老爷、少爷、太子爷、王爷、候爷等等的一系列称呼,都是没有的。“爷”这个字,其实是父亲的意思,不过到了唐朝也开始用于对一些老人家的尊称,“阿爷”之类的应运而生。这里插一句,唐人称谓里喜欢带个“阿”字。
老爷那时候称作“阿郎”,公子,少爷这一类的称作“郎君”,或者直接“排行+郎”。“王爷”这个称呼大抵应该是在宋朝产生的。细心一点的读者会发现,《水浒传》里面,对于亲王的称呼,一会儿是“大王”,一会儿是“王爷”,可见宋朝的时候正式“王爷”这个称呼形成到普及的时期。
不过,出于用语的习惯,笔者还是在本文里用了“老爷”“公子”这些称呼。原因就是,笔者对于“阿郎”“郎君”之类的称呼实在感觉有点别扭。当然,如果读者觉得一定要严格按照当时的称呼来,可以吱声,咱知错就改!
特别要指出的是,“殿下”这个词,在后世属于王爵、公主这一级别共有的称谓,但在唐朝,只称呼皇储,一般也就是太子。或者是正宫皇后、太后之类的,普通的亲王只称“大王”。
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郎君”,和“娘子”是对应的。娘子之于郎君,似乎从来就是天生的一对对应词。当初,前者是代表年轻男子,后者是年轻女子。到了后来,两个词日久生情,进入了私第之中,成为了夫妻俩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