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实行的轰轰烈烈,他本人在朝堂和公敌没有差别,而且一个个对他的鄙夷和仇恨都没有遮掩,王安石自己都很纳闷,他的战绩‘辉煌’,为什么一个个都不怕他呢?
说到战绩,王安石在这几个月里面可谓是‘名声大噪’啊,迫害同僚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得扣。
第一件事便是气死唐介。
唐介这个人啊,也就是在北宋名声比较大,他是仁宗时期的吵架王,只不过当时还有个被拍成电视剧的包龙图,所以叫他名声不显,但两人在当时都是叫人害怕的‘喷子’。】
李世民应激性的听到某两个字就看向魏征,一个他都气得恨不得砍人,居然还有两个?
听天幕的口气,这嘴皮子损人气人的劲怕是不会小啊。
【刘娥主政时期,他就弹劾龙凤车造得太奢华,都要赶上御辇了,还不如烧了。
虽然后面还真烧了,但也就是碰上刘娥这个没有吕武之心的,不然得叫他知道花儿为什么那么红。
第二件事更是他一生得意事件啊,那就是仁宗时期,弹劾温成皇后的伯父,他比包拯都要硬气,仁宗无奈只能说是政事堂的决定,然后立马调转方向对准政事堂。
虽然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但这件事最后的走向居然是当时的宰执文彦博下台。
唐介那张嘴也就是碰上宋仁宗,后来温成皇后的伯父去世,宋仁宗还记得当初唐介怼他,也是不长教训,在那发牢骚,说完全不用担心人家会像是杨国忠那样败坏国家嘛。
要不说唐介嘴毒呢,宋仁宗就是无子选了宗室当皇帝的主,唐介还戳他心窝子,说宋仁宗可不能和唐明皇比,人家起码还有儿子给他复兴呢。
气得宋仁宗真的差点心梗。】
还没被讽刺的宋仁宗黑着脸看向一脸硬气的唐介,现在他就气得不行了。
活该被气死。
宋仁宗只能在心里暗戳戳的想。
其他人也是一言难尽,这都是什么啊?居然还讽刺皇帝没儿子。
这当皇帝的有点憋屈啊。
李世民对比下来都生出些庆幸,起码现在的魏征还没进化到这种地步,不然他真的很想把人打发离开。
【宋神宗时期,唐介已经做到宰执的官,和王安石没有私人恩怨,就是哪哪都看不顺眼,从人品到能力,把人批判得一无是处。
他那个嘴啊,大家自行想象啊。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被王安石回嘴气得背后生疽死了。
王安石和宋神宗都傻眼了啊,这件事不能完全怪王安石,但他偏偏又没办法撇清干系。
当时的唐介已经是六十一岁的人了啊,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
那就是在工作单位不要和老弱病残呛声,别忍不住气,一律认输,不然出点什么事情你就自认倒霉吧。】
啊这……
如此仓促又合理的结局,宋仁宗不小心露出点失望,他还以为是什么气死人不偿命的话呢。
不过唐介也是,年纪大了还如此火爆的脾气,王安石这件事上面真叫人忍不住感叹倒霉啊。
被人骂要是能完全忍住不还嘴,也有点困难啊。
不少还年轻的官员立马给自己在心里示警:前车之鉴啊,前车之鉴。
唐介本人都没想到居然会是这么个结局,王安石只觉得他运气都不该该如何说,这个锅他肯定是得背了。
【第二件事就是吕海被贬,这个也很诡异,因为这个人这件事和变法没有关系,王安石的运气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形容。
神宗的娘高太后最喜欢的儿子不是当皇帝的神宗,婆婆脾气好,公公丈夫死得早,当儿子总不能为了弟弟的事情忤逆他娘,导致高太后就把神宗他弟留在皇宫。
历代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皇宫里最好只有皇帝加皇太子两个男人在,其他皇子一律赶出去。
神宗不好说什么,但当臣子的看不惯啊,年纪那么大的皇子往皇宫钻名声也不好听啊,又不是只有他娘在皇宫。
有个叫章辟光的谏官就上书请王爷迁外邸,高太后像是戳了肺管子啊,命令神宗一定要严格查办章辟光。
满朝文武一个个都不说话了,王安石这会儿站出来为章辟光说句公道话,表明他没有任何错误,人家就是谏官啊,再说这件事又不是他针对谁。】
所以,这和吕海有什么关系呢?
【然后,诡异的事情发展出现了,吕海开始弹劾王安石了。
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讲述这无法理解的发展过程,吕海写弹劾奏章,王安石被骂得十大罪状都出来了,什么慢上无礼、怙势招权,甚至还有个吓死人的动摇天下。
或许吕海本来就是要参王安石,但借着高太后和章辟光的事情发难使得整件事十分滑稽。
宋神宗听得都无语了,他没办法明面上反驳他娘,但你在这说得是不是太危言耸听了一点啊?
贬远一点,越远越好。】
王安石忍不住嗤笑出声,说实话,他都觉得这些事情十分好笑。
其他朝臣则是脸上无光,虽然他们反对,但这些事情怎么说出来如此滑稽呢?
难道是队友智商不太行?
吕海肯定不是因为这么一件事才写出骇人听闻的罪状,但你借着一个站不住脚的由头发作,只会让整件事充斥着荒诞。
【反正这些事情都被安到王安石的脑袋上,按照道理来说,这样的战绩别人反对变法、不屑他的为人也得避着点,可偏偏没有。
政事堂的朝臣们闲聊着就开始唇枪舌剑,王安石只觉得他们吃饱了没事干,但人家用的还是‘公辈’的超级敬称,还挺反差。
但人家回复他的时候就是“君”,不说不能用吧,但放在两人的年龄和身份上不合适,都可以算是故意的蔑称。
不过王安石不会计较这种东西,他的心思还是在青苗法上。
顶多偶然闲暇的时候会疑惑,为什么他名声那么坏,他们却是不怕他呢?】
宋神宗听着这个描述,简直和他认识的介甫完全不一样。
苏轼眼神也是一个劲的瞟,还发出细细簌簌的笑声。
苏辙想要自家兄长老实点,别觉得可以用文豪护体,被收拾的时候就知道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