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开局给秦始皇直播兵马俑 > 第264章 张居正改革—遍地开花

第264章 张居正改革—遍地开花(1 / 1)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比他想象的还要理想有用。

他推出是为了整顿赋税、稳定经济、克服财政危机,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是切实的超越了张居正这个提出创造者的主观意愿。

它简化了赋役征收的形式,传统的赋役都是分开来收,赋的主要载体是田地,役是人力,而一条鞭法将赋役结合在一块,对于土地少或者说没有土地的农民而言,减少了负担。

再就是用银钱代役,好像好几个改革的人都会选择这个思路,农民可以不用强制的服役,有自由的农忙时间,剩下来的时间会使得他们去做一些短工,离开土地来创造价值。

而商人购置土地就得承担大部分的赋役,若是想要避免,那么就要选择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说投资工商业,居然在一定程度还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工商业里面又需要劳动力的投入,空下的农人成为这部分劳动力。

当然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每户人家的役钱多少算合适,不然过高的话,还是得被迫服役。】

至于什么钱都交不起的,那还是老老实实服役吧,还能领点钱回来。

这就需要专业的经济人制定核算。

虽然有部分什么经济的玩意听不懂,但大体的意思还是知道的,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

如此简单的逻辑话语,英国公听着朱厚照骄傲的说出来,很想要捂住脸。

可惜他不能,只能努力端住表情。

朱厚照可不在乎,自从知晓自己没什么好名声,加上连皇位都要过继人之后,更加放飞。

他还在那念叨:“哎呀,这个张居正还得多少年出生啊?要是他和王先生都是我手底下的人就好啦。”

那你是在做大梦。

不少人听了没搭腔,但心里都立马回嘴。

【一条鞭法并不单单只是在张居正在朝的时候实行,之后赋税制度都是在上面进行细微的变化。

而在这个过程里面,张居正的功劳毋庸置疑。

第一是推广之功,一条鞭法也并不是突然出现在明朝,宣德、嘉靖、隆庆都有人提出,有人实施,有人失败,最后不了了之。

虽然它们都不是一条鞭法,但内容多多少少都有所关联,张居正实施过程很是谨慎,又是试点,这次的地点在湖北,实施后只有少部分人说不便。

接着又在北方试点,同样得到正反馈后才进行推广。

一直到万历五年才开始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从明中叶开始萌芽,但一直到万历五年全国通行,中间波折不断,最后被张居正定为国策,不得不在这夸夸他的功劳啊。】

“确实是能臣啊。”

张居正的厉害哪怕是对他行事有所不满之人也不会否认,他们又不是真的看不到一点好。

只是他越好,越是叫他们心绪复杂而已。

难道就真的没有君子之风的能臣名臣吗?

林书:呃,搞政治的还想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有点为难人了啊。

一般什么君子之风的,最后都是被贬被贬被贬。

【再就是,一条鞭法突破了重农抑商的桎梏。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需要实行以农为本的国策,但到了明朝情况显然不一样,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和宋朝比起来某些地方还在走退路。

一条鞭法显然对商品经济有着强刺激,张居正那会儿并不懂什么资本经济,只是凭借着对时局的敏锐和改革的坚定,推出来这么一套以农资商、商利农的政策。

居然能认识到农商需要发展平衡,在他所处的时代里面难能可贵。】

虽然天幕说得天花乱坠,但基本明清往前捯的都没打算用。

正如天幕所说,他们的农业撑不起,若是不干预压制商业,那么国家的农商绝对会失衡。

以他们的生产力水平,经济会直接崩盘。

所以也不是什么时候发展经济都是对的,毕竟古代就有浩大的商战了,管仲就是其中的翘楚和异人。

【搞完钱以后自然得搞点国家建设,水利向来都是和农桑挂钩,基本上这个开支在每个朝代都会有,张居正自然不会在这些国家基础设施上面抠门。

黄河泛滥一直都是大问题,尤其是经过锲而不舍的对黄河改道,泛滥出来几乎一淹没就是一整个城池。

张居正从万历四年开始,相继启用吴桂芳、潘季驯为漕运总督,全力支持二人的工程。

在治水的同时,他这边更改了漕船起运和入京的时间,避开春汛,减少损失。

只能说,当初规定南方漕运过淮的皇帝是个大聪明,刚刚好在春汛期间路过黄淮段。】

本来还听得好好的,一听到后面,朱棣只想大声问出来,到底是哪个脑袋长出来是个摆设的蠢货提出来的。

漕运的时间改一改是会死啊?

是死犟着还是不知人间烟火,不懂什么时候有春汛啊?

无论是哪一种,都足够叫人无语。

【除此之外,张居正还对驿站进行了改革。

这个方面还挺新奇的,倒不是说古代的驿站不重要,而是很少在改革当中把它也扒拉进来。

驿道四通八达,自然需要相配应的驿站,到了明朝,从京师到各个地方的驿道上,有驿站1936处。

驿站专门负责接待出差的官员小吏,但是吧,内部使用的车马驴这些交通工具,还有配备的马夫船夫等人都是从民间征集,且不付钱。

这个操作我都没想到,真真就是官府吃霸王餐啊。

这也就意味着,驿站接待的人越多,落在百姓身上的负担就越重。

后面更是越来越严重,过往的朝廷命官和皇亲国戚对驿站过额使用,朝下索供、泛滥派遣差役比比皆是。

只能说,蚊子再小也是肉啊,我都没想到驿站还成为一群人的勒索地点。

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差的大环境,只有不努力的人。】

他们自然不会傻到把天幕的话当作好话听,虽然很多人都没有勒索过,但多多少少用过驿站,当时还未曾觉得,现在只觉得和压迫百姓、吃民脂民膏的人无所差别。

享用了便是享用了。

而生活在驿站附近的百姓更是眼里含泪,官府要征集,家里还不能反抗。

可这世道,家里能有几头牲畜都可能是全部的资产,还被强硬的充公,哪里受得了啊。

又找到一个错误处,不少朝廷都开始翻自家的驿站制度。

别的不说,那什么不给钱就征调百姓家的牲畜和民夫,很叫人脸面挂不住。

神宗听到自家的皇亲国戚,小小年纪眉头紧皱,那都是长辈啊。

这个大问题还在宗室上面,可偏偏是太祖皇帝定下来的规矩,真就跟养了许多不生产的猪一般。

民间养猪过年还能吃,可宗室呢?

想想都觉得愁。

【张居正注意到这个后,立马规定新的内容。

第一,总的原则便是非军国大事,不能勘合用驿。

具体的嘛,比如说不是朝廷奉公差,就别去打秋风了,除了那些皇亲国戚,比如说某些路过的官员也跟着免费用,若是真的想用,你倒是出点钱啊;

然后不是军务,就别讲究破排场,不准用金股;

各地方衙门所属官员,不能借口出远门骚扰驿站。

总之就是办公差、军国大事可以免费用,但其他人的话,要么赶路找下一个落脚点,要么就出银子。

第二,为了减少假冒转借,所以加强了驿站的管理和稽查。

主要办法有三个:

内外勘合——京城和外省的检验不同;

大小勘合——针对的是官员大小,大的可以供应粮食马匹,小的也能享受到人夫和粮食;

长度勘合——为了避免有些官员过度勒索,设置了长单,其实就是一路上供应的数字,不单单有驿丞官员填写,还要有所过州县衙门盖章。

第三,严格限制驿站过往官员的索取,地方官员也不准主动受贿上司。

办差的官员使用的马匹、粮食都有严格的规定,地方官进京也不去带多少随从,不然这负担还不是得驿站出啊。

只能说,张居正哪怕是对驿站改革都是从务实出发,后来还陆陆续续根据地区不同,调整驿站站银的征收,还对某些州县进行调拨。】

要不是路途不允许,加上驿站使用的公用性质,还真能创造出不少价值。

驿站和快递还是有所不同,毕竟连人员都要靠征集附近的百姓,没有那个条件。

不过,许多朝代都能好好参考参考,毕竟这次改革的内容很细致,他们可以对应自家驿站合理摒弃。

【然后就是边防的整治了,改革都绕不开这个地方。

张居正在位的这些年,出过许多有名的将士,最有名的怕就是戚继光,戚家军也是大名鼎鼎啊。

只不过之前我都没把他和张居正联系在一块。】

张居正把人名字写下,别的不说,能打出来一支自家军队,肯定不是小人物。

往前捯捯,还是岳家军。

不说和岳家军比,可总归叫人心有所盼。

林书:那你完全可以勇敢的盼一盼。

【张居正那是该省的省,该花的花,对边防没有抠来抠去。

谭纶、戚继光主持蓟州边防的时候,谭抡提议建敌台,张居正给钱,居庸道山海建了三千的敌台守护要害;

戚继光训练抗倭军队,军事训练、武器、边墙基本上张居正都是他要什么他给什么,但人家给出的答案也漂亮啊,镇守蓟州,抗倭名将,名族英雄。

只不过人走茶凉,张居正一走他也差不多排挤开始了。】

张居正给戚继光画了个着重的标记,这算是和他一条船的了,毕竟他走后连重新站队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民族英雄这四个字,有点重了啊。

抗倭成就一代民族英雄?

张居正虽也觉得倭寇凶狠贪婪,但要担上如此大的评价,要么是戚继光将人杀绝,要么……

他严肃抬头看向天幕,那便是后世对“倭”有着恨意。

不少打仗的还在那跃跃欲试想要和人比试,已经有人脑子转得快想到些七七八八了。

【辽东方面,张居正启用的是苦寒出身他又看好的李成梁,然后在万历七年底,打出来一个“红土城大捷”。

这一战击退了四万敌骑,李成梁直接率兵追到塞外两百里的红土城杀敌。

在李成梁镇守辽东的二十多年里,大捷都有十多次,武功之盛啊。

后来李成梁离开后边防又出毛病了,万历二十九年把七十六岁的李成梁又弄去镇守辽东,第二次持续了八年时间,边防又稳定下来。

只能说,后继无人啊,虽然也体现了人家老爷子身板硬朗,但终归叫人家这个年纪来苦寒之地戍边,都说明后面明朝找不着人来用了。】

七十六岁?

好家伙,不少人都恍惚,这年头能活到七十六岁都少见,还叫人去守边疆。

掰着手指头算一算,又是八年,好家伙,这都八十多了,到底谁是老爷子啊?

他们都不敢和人比身板。

【明朝边防松弛在张居正的改革下总算是得到扭转,而且还意外的改善了蒙汉关系。

张居正的改革是遍地开花,别人都是一项项来,他那是哪哪都要插一手。

万历元年他就对学政不满,但一直等到万历三年才上奏要改。

明朝的官学很兴盛,两京设有最高学府国子监,地方还有各种府学、州学、县学,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得是官学学生,把教育、科举、做官弄成一套系统。

张居正不满的不是这个系统,而是考试的内容,八股文啊,考的就是经义书义。

年幼时要求背诵熟悉还能理解,但你做官不可能选一个只知道圣人之言的学子出来啊。

张居正决定从教材入手,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提供了一批书单。

而且还对考试录取做出调整,明朝的科举时三场,三场都优秀自然最好,但如果后两场名次好第一场有所欠缺可以酌情录取,但如果只有第一场优秀而后两场差劲的,没有酌情了。

主要是基本第一场考的都是经义默写。

至于考试作弊更不用说了。

明朝的八股文出题简直是刁钻啊,把完全不相干的内容放在一块给学生去答题,学生还得想到底是哪出自哪几个地方。

张居正的行为,显然是解决了八股文受害者,其实也是解救他自己,不然选出来的一个个答题内容都很空泛,他想要找到实干的人难啊。

其实还有许多改革,比如说约束生员、毁天下有名无实的书院等等行为,这两项也是备受非议,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可偏偏对于明朝没钱的局面,还真起到了正面作用。】

没钱没钱没钱。

朱元璋简直比自己当乞丐都要愤怒,穷成什么样子了啊?

没钱到这种地步吗?

还有那个出题方式是人能想出来的?

别说他了,就是其它朝代的读书人看到所谓的截搭题,都觉得恶意满满。

本来就很难了,为什么还要他们连题目都看不懂啊。

改改改,希望他们朝廷别出现一些搭聪明学习别人家的糟粕啊。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领证第七天,霍先生来补新婚夜颜小五 错嫁沉欢清清萧梧 真千金掐指一算离婚后她要暴富孟星鸾周聿白 东北丫鬟狂拽酷炫,残废王爷惊艳到底 离开豪门后,假千金轰动全球云七七 七零家属院:我怀了糙汉三个崽 嘶哈!男朋友是女尊穿来的男妈妈 东北丫鬟狂拽酷炫,残废王爷惊艳到底大饼卷肉串 孟星鸾周聿白谢宴辞 玉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