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 第二十七辑 没落的王廷——清朝

第二十七辑 没落的王廷——清朝(1 / 1)

●努尔哈赤建后金

大明王朝后期政治腐败,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它的领袖就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贵族家庭,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贵族,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的官员。努尔哈赤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他很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小说,非常羡慕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努尔哈赤25岁那年,建州女真部有个土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勾结并带引明军前来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得到这个消息,放心不下,便带着塔克世到古勒寨去探望孙女,正碰上明军猛烈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和塔克世在混战中都被明军杀害。努尔哈赤在葬了他的祖父、父亲之后,于公元1583年以父、祖遗甲13副起兵,逐渐统一建州各部,表面上对明朝极为恭顺,实际暗自扩张势力。

后来,努尔哈赤击败海西女真叶赫、哈达等九部3万联军,统一了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和东海女真的大部分。在文化建设上,努尔哈赤令额尔德尼和噶盖用蒙文字母标注满语语音,创制了满文。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开创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由女真人的牛录制扩充而来。1牛录为300人,25牛录为一固山,首领称“固山额真”(汉译“都统”)。每一固山有自己颜色的旗帜,当时满洲军共有4个固山,分红、黄、蓝、白4种颜色的旗帜。公元1615年,满洲军建制扩大,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个固山,共有8个固山,6万人。“固山”即满语“旗”的意思,8固山建立,亦称“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则高居八旗主之上,为八旗的首领。

公元1608年,努尔哈赤停止向明政府朝贡。公元1616年,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在八旗贵族拥护下,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改元天命,公然反叛明朝。为了与金朝区别开来,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宁远败

萨尔浒大战以后,努尔哈赤先后攻占辽河以东70余城,直逼山海关,极大地威胁了北京的安全。

熹宗朱由校召集大臣们讨论形势。掌管图籍的兵部主事袁崇焕详细研究了关内外的形势,对兵部尚书孙承宗报告说:“只要给我人马军饷,我就能守住辽东。”于是,熹宗同意让袁崇焕去试一试,给他批了20万饷银,要他负责统帅关外的明军。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他有胆量,有智谋,眼光远大,忠心爱国。他一直很关心辽东形势,遇到从辽东回来的退伍老兵,总要详细地询问塞外的情形,对辽东的形势早就胸有成竹。

袁崇焕出关后,不怕关外的艰苦环境,一边收容难民,一边修筑工事。他在宁远(今辽宁兴城)筑起二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还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辽东的危急局面很快扭转过来。很快,宁远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他又在孙承宗支持下,派兵收复了几座城市,保持了辽东4年的安宁。

后来,支持哀崇焕的孙承宗遭到魏宗贤的排挤,罢了官,魏宗贤的爪牙高第负责辽东军事。高第不懂军事,他撤走全部军队和粮食,使宁远又变成了一座孤城。努尔哈赤看到这种情况,就在公元1626年亲自率领13万大军来攻宁远城,将宁远围得水泄不通。而守城的袁崇焕只有1万多人,处境孤立,十分危险。但袁崇焕并不气馁。他咬破手指,写了一份誓死抗后金的血书给将士们看。将士们都被袁崇焕感动得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跟随袁将军一起死守宁远。

接着,袁崇焕命令城外百姓全部撤进城里,把城外的民房烧掉,不给后金军留下一粒粮食。他向城里的官员分派了任务,有的管军粮供应,有的负责清查内奸。他还发信给山海关的明军守将,命他们一旦发现宁远逃回关内的官兵,就地处斩。这儿道命令一下,宁远的人心都安定下来了。过了20来天,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来到了宁远城下。后金兵士头顶盾牌,冒着明军的箭石、炮火猛烈攻城。袁崇焕下令动用早就准备好的大炮,冲在前面的后金兵士被轰得血肉横飞,没死的也被迫后撤。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望台,沉着地监视后金军的行动。直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他才命令炮手瞄准敌人密集的地方发炮。这一阵炮击使后金军受到更大伤亡,正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

两军连续激战3天,后金军3战3败,最后因伤亡过重,只好解围而去。努尔哈赤气愤地对人说:“我自25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怎么一个宁远孤城竟攻不下来!”这次战役之后,努尔哈赤又气又伤心,加上伤势越来越重,没过几天就去世了。

●皇太极登基建清

由于宁远战役中受伤,努尔哈赤不久就不治而亡。努尔哈赤死后,八旗并立,各有实力。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势力最强,被拥立为汗,改元天聪。政权沿袭原来的原始军事民主制,由皇太极和其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共同主持军政大事。皇太极改易族名为满洲,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削弱贝勒权力;设立文馆及内三院;重用汉官、汉将及汉族文人;设立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编制和满洲八旗相同,直接听命于汗,扩大了兵源,增强了战斗力;重新编庄;加强法制。

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后金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经济逐渐繁荣,政治日益安定。皇太极地位日尊,遂于公元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

●多尔衮迁都北京

公元1644年,大汉奸吴三桂投降了清朝后,引着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入了山海关。李自成深知敌我力量悬殊对农民军不利,决定退出北京,做长期抗清的准备。四月二十九,李自成在明朝皇宫武英殿登基称帝,第二天早晨就率领军队撤往陕西去了。两天以后,清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北京城下。北京城里的明朝文官武将听到消息,连忙出城迎接。他们走出离城门5里地以外,跪在大道两旁,不顾千军万马扬起的尘土,不停地磕着响头。多尔衮命令明朝官员在前面带路,从朝阳门经正阳门进入皇宫。多尔衮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年的夙愿,占领了北京。他决定立刻迁都北京。几天以后,奉命回去接小皇帝顺治的使者拿着多尔衮的亲笔信上路了。

这年十月,顺治从盛京来到北京。多尔衮用小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宜布以北京为首都。从此,清朝从偏居东北的小朝廷,成为统治全国的大清帝国。顺治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为了讨好多尔衮,巩固儿子的皇位,和多尔衮结了婚。于是,多尔衮又被封为皇父摄政王。

●郑成功收复台湾

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者强占了我国的领土台湾。他们在台湾的西南海岸安平湾一带修建了赤嵌城和台湾城两个侵略据点。他们鱼肉我国百姓,强征重税,虏掠牲畜和人口,并将人口贩卖为奴。殖民者的种种暴行,激起了台湾人民的愤怒,他们奋起反抗,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指挥以及相应的武器,终没能赶走这群侵略者。

公元1661年,为长期抗击清军打算,郑成功决定率水师收复台湾、建立根据地,继续他的反清复明大业。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父亲郑芝龙曾在日本经过商,时为明福建总兵,母亲田川氏系日本人。公元1630年,6岁的郑成功从日本回到中国。他自小习文练武,渐知兵法。公元1645年,郑成功受到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倚重,赐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营中军都督,尊为“国姓爷”,后被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公元1646年,清军进攻南明隆武政权,郑成功反对其父郑芝龙不战而降,在南澳(在今广东)起兵抗清,在福建沿海地区不断与清军作战。清朝知道郑成功是个会统兵打仗的将才,几次三番派人诱降,都被郑成功拒绝。清朝又派他弟弟带了郑芝龙的信劝他投降,他弟弟说:“你如果再不投降,只怕父亲的性命难保。”郑成功坚决不动摇,写了一封回信,跟郑芝龙断绝了父子关系。

公元1659年6月,为了牵制清军对南明永历小朝廷的3路围攻,郑成功与张煌言配合,率领83营17万水陆大军经崇明入长江,破清军滚江龙(横江锁链)、木浮营(置兵设炮的江上木栅),克瓜洲,取镇江,进围南京。清廷举朝皆惊,顺治帝惊恐异常,下令亲征,被谏阻后即命内大臣达素为安南将军,统兵增援江南。

公元1660年,郑成功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公元1661年年初,郑成功在厦门组织召开军事会议,决计以台湾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只,调整部署,加紧复台准备。三月底,郑成功率军队2.5万人、战船数百艘,由原荷兰翻译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渔民引导,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次日抵达澎湖。

四月初,郑成功先以4000余人抢占鹿耳门港(今台南安平港北)南侧之北线尾岛;自率主力万余人通过大海湾,直插赤嵌城(在今台南市内)北之禾寮港,迅即在台湾本岛登陆。

郑成功首先指挥将士包围了赤嵌城,并切断了赤嵌城与台湾城两处守军的联络。荷军总督揆一几次增援,都被歼灭。黔驴技穷之下,揆一派出使者到郑成功的大营来议和,答应给郑成功大量搞军物资和白银,郑成功严词拒绝,并郑重重申: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你们必须无条件归还中国,决不允许再讨价还价。

公元1662年年初,在郑成功的多次围攻和对来增援的荷兰军沉重的打击下,揆一顽抗待援的希望彻底破灭,被迫缴械,并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被奴役了38年的台湾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坏抱。此后,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改赤嵌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两县,改台湾城为安平镇。下屯垦令,组织部众垦荒屯粮,整顿法纪,促进了台湾当地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当年六月,年仅39岁的一代抗清名将、驱荷英雄、收复台湾的民族功臣郑成功病卒台湾。

●忠臣孤子黄宗羲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州先生,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一位名重当时的东林党人,与东林党核心人物杨涟、左光斗往来甚为密切,公元1626年,因为与魏忠贤斗争被削去御史的官职,后被害死在牢狱。公元1627年,明熹宗死去。第二年,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黄宗羲携带利锥,星夜赶赴北京,决定去找那些杀害他父亲的阉党报仇雪恨。黄宗羲赶到北京时,他父亲的沉冤已得到昭雪,魏忠贤畏罪自杀,但魏忠贤的党徒仍逍遥法外。他上书崇祯帝,要求斩首直接杀害他父亲的凶手许显纯、崔应元、李实等人。一大出庭对质,他手拿利锥,刺得许显纯遍体流血连喊饶命,崔应元也吓得面无人色,经黄宗羲据理力争,许、崔二人被判成死刑。当年一手捏造黄宗羲父亲罪名的李实闻讯立即给黄宗羲送来3000两白银,希望黄宗羲对他免于追究,黄宗羲再次上书崇祯帝,揭发李实的丑恶行径。最后,李实也被发配充军。黄宗羲一连串举动轰动了整个北京,赢得了人们的共同赞誉,崇祯帝也夸奖他是一位“忠臣孤子”。

回到家乡,黄宗羲废寝忘食,拼命读书、抄书。家乡的世学楼、澹生堂,南中的千顷堂、绛云楼的藏书,他都认真批阅过,因此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根基。公元1630年,他加入在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文人团体——复社。这是一个“重气节、轻生死、严操守、辨是非”的誓与奸臣佞党斗争到底的文人联合组织。黄宗羲与顾呆(顾宪成之孙)做为发起人贴出了声讨第二个魏忠贤式的人物——阮大铖的《南都乱公揭》。这一下子又轰动了南京,跃跃欲试的阮大铖经黄宗羲等人的无情揭露,其丑恶阴险的嘴脸暴露无遗,只好躲藏起来,不敢公开活动。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阮大铖的死党马士英扶佐朱由崧在南京称帝,阮大铖出任兵部尚书,一上台便抛出一个叫《蝗蝻录》的黑名单,大肆捕杀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黄宗羲不幸被逮捕,因提审延期,公元1645年清军攻进南京,黄宗羲得幸逃脱。这时,张国维、张煌言等在绍兴拥立鲁王朱以海坚持抗清,黄宗羲“纠合黄竹浦子弟数百人”起兵响应。他被任命为鲁王政权的监察御史,从此踏上了8年抗清的艰辛历程。鲁王政权中主持军务的孙嘉绩、熊汝霖等人是一帮不敢率兵收复失地的无能书生,黄宗羲处处受到这帮庸人的节制操纵,不可能有所作为,但他毫不气馁、毫不灰心。公元1646年,清兵进占浙东,鲁王南逃。黄宗羲率领500残兵在四明山结寨固守,抵抗清兵的进攻,但终因力量单薄而被打败了。为了躲避清朝统治者的悬赏通缉,黄宗羲置身于深山草莽之中,在食宿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创作完成了《春秋日食历》《授时历》《故大统历》《新推交食法授时历》《西历假如》《勾股图说》《开方命算》《割圆八线解》《测圆要义》等一些天文学、数学著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在亡命的日子里,他得知鲁王的下落后,曾再度投奔鲁王的帐下。但这时的鲁王被一帮愚蠢的将领左右着,拿不出恢复明朝的方略,文臣虽志存高远,也终于无事可做。黄宗羲在《思旧录》中这样写道:“筋余于鲸背之上,落日狂涛,凄然相对,但觉从古兴亡,交集此时,何处容腐儒道得句!”他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碌碌无为的生活,决定回乡“毕力于著述”。在明清易代之时,知识分子们大致有这样几种表现:一种是服服贴贴地归顺了清朝,做了“二臣”;一种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当了“隐士”;再一种就是黄宗羲选择的道路,出于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挚的热爱,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整理宝贵的文化遗产,探求人类的正确思想,培养一代经世致用的人才。

公元1661年,康熙即位,清朝统治已基本稳定,黄宗羲也结束了自己的武装抗清斗争生活,从此避居乡间,专心进行著述。

公元1663年,黄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访录》问世。在书中,他指斥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思想。书中字里行间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辉,以至于该书后来成为晚清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有力思想武器。《明夷待访录》还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黄宗羲敢于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挑战,这在当时是需要相当大的魄力和远见卓识的。

公元1665年,黄宗羲收徒讲学,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万斯大、万斯同等人都是他的学生。公元1667年,他恢复了他的老师刘宗周创办的证人书院。黄宗羲讲学注意教给学生做学问的门径和方法,强调读书必切实用。除了经、史、子、集之外,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也是他的教学内容。他深受学生的欢迎,在20多年的时间里,有100多人拜他为师,他已是一名学生满天下的学者了。

公元1678年,康熙为了笼络汉族地主,开博学鸿儒科取仕,命令三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吏推荐人才。掌院学士叶方蔼向康熙推荐了黄宗羲,他婉言辞谢了。两年后,清政府聘请黄宗羲任《明史》编修的顾问,他以气节为重,再次力辞。康熙没有勉强,要求他把所写的有关历史方面的著作全都抄送入京。黄宗羲虽然没有直接参予《明史》的修撰,但《明史》的修成也凝聚了他的许多心血,他随时准备回答裁定对疑难问题的垂询。比如《历志》,虽不是他执笔,却是经他的审阅才定稿的。公元1676年,他完成了另一重要著作《明濡学案》,把明代200多位学者的著作系统排比,阐明每个学者的学术渊源、学说宗旨及演变,评论公允、分析深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创。晚年,他又完成了《宋元学案》,使700年间儒苑门户一目了然,这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杰出的贡献。他晚年仍然非常勤奋,自持十分严格,每天读书不完成规定的卷数绝不休息。他以84岁的高龄,编撰了482卷的《明文海》这部巨著。

公元1695年,黄宗羲与世长辞。死前留下遗嘱,要求家人在他死后“于次日安葬,敛以时服,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梆,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幡纸钱一概不用”。这是对佛教唯心主义思想最大的轻蔑,也是他唯物主义认识观的彻底表现。他以特有的铮铮风骨、昂扬的战斗性格、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为自己的一生做了很好的总结。

●顾炎武终生抗清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顾炎武出身江南大族,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子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明朝的科举,没有考中,就放弃仕途,开始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并着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正当顾炎武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他的亲人也相继去世。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没能成功。后来,顾炎武在江南呆不下去了,就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顾炎武来到北方,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人民,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顾炎武从45岁起,用了20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来回奔走。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顾炎武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有错误就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在调查访问中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等多个领域,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是一部被公认为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顾炎武写了这样一段精辟的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耳矣!”意思是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

公元1682年年初,年迈体弱的顾炎武访友准备回归华阴时,不幸落马坠地,次日溘然长逝于山西曲沃顾炎武的道德言行、学问文章及终生抗清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顺治帝册封达赖

达赖五世罗卜藏嘉木错于公元1637年嗣位。清军入关后,屡次派人前往西藏,延请达赖。公元1652年年底,达赖五世至京师,在南苑谒见顺治帝,清廷以隆重礼遇接见了达赖。次年正月十一和十六,顺治帝先后两次在太和殿宴请达赖五世,并赐予大量的金器、彩缎、鞍马等物。二月二十,达赖五世请辞返回西藏。

四月二十二,顺治帝派礼部尚书觉罗郎球、理藩院侍郎席达礼等把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文用满、藏、汉三种文字)送给达赖,封达赖五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赫喇怛喇达赖刺嘛”。从此,达赖正式得到“达赖喇嘛”的称号。承认了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清廷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雄才大略康熙帝

顺治去世前,让康熙即位,并让索尼、苏克萨哈、一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康熙登上皇位后,每天不是读书就是游玩,朝廷大权都掌握在辅政大臣手里。在四个辅政大臣中,鳌拜最喜欢弄权,有极大的政治野心。康熙渐渐长大,也渐渐懂事,对有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鳌拜决定了的事,要是康熙不同意,他就终日在朝廷上吵闹,非逼得康熙点头不可。哪个大臣提出异议,他就寻个借口杀掉他。

一转眼,康熙14岁了。按照规定,他可以亲自管理国家大事了。这时候,索尼已经死去了;苏克萨哈因为跟鳌拜有矛盾,被鳌拜诬陷为反对康熙亲政,置于死地;遏必隆则处处附和鳌拜,听从他的支配。现在,康熙已经宣布亲政了,鳌拜本来应该把权力交给康熙,可是他不但不这样做,反而比以前更专横了。

康熙想制伏鳌拜,但他知道鳌拜长期掌握朝廷大权,很难对付,稍有不慎,就会走露风声、打草惊蛇。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为了对付鳌拜,康熙挑选了上百名十几岁的少年侍卫,在宫中练习摔跤。与此同时,还不断地派出探子,探听鳌拜的动静,准备采取对策。

一天,康熙得知鳌拜要进宫奏事,就把那些每天跟他摔跤的少年侍卫叫到身边,吩咐了一番。过了一会儿,鳌拜仍和往常一样,大摇大摆地走进皇宫。康熙见了鳌拜骄横的态度,十分愤恨,便厉声说:“鳌拜!你可知罪?”鳌拜冷笑一声,还是像往常那样放肆地挥动手臂说:“我鳌拜奉先皇命令辅佐陛下8年,教会陛下如何管理国家,我有什么罪?”康熙历数鳌拜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等罪状,鳌拜不禁恼羞成怒,他大声叫嚷说:“说我犯了大罪,拿出证据来!”康熙见时机成熟,便大喝一声:“来人哪!快把这奸贼给我拿下了!”话音刚落,立即从四面八方冲出来许多少年侍卫。鳌拜是久经沙场的猛将,见冲上来的都是赤手空拳的小孩子,并没有放在心上,哪知这些少年身手不凡,不一会儿鳌拜便被捆得结结实实,动弹不了。康熙下令把鳌拜关起来,给被他打击和害死的大臣平了反,鳌拜后来死在狱中。

清军入关以后,遭到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于是,清廷对汉族官员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对投降的汉族官员赏以高官厚禄。“藩”是指封建王朝时期王的属地,“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人原是明朝边将,投降清军后,先后为清廷南征北战,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清廷在北京建立政权后,他们被封为王,享有很多特权。平西王吴三桂驻守云南、贵州,平南王尚可喜驻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守福建。三落不仅拥有独立的军队,还享有独立的财权。除朝廷每年拨给两千多万两饷银外,朝廷还不能征收三藩所在省的财政收入,户部也不能稽核他们的财政开支。三藩甚至掌握独立的官员任免权。三藩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大。

公元1673年,尚可喜上书朝廷请求告老回辽东老家,同时请求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康熙帝立即让尚可喜还乡,但不准许他儿子继位,打算趁此机会让他们撤藩回原籍。吴三桂和耿精忠听到这个信息后坐立不安,为了试探皇帝的真实意图,两人分别上书,要求撤藩回乡。奏章送达朝廷后,整个朝廷议论纷纷。但康熙帝早已胸有成竹,特诏批准,他说:“吴三桂蓄谋已久,不赶快解决,必将成为大患。撤藩他们要反,不撤藩他们也要反,反正他们迟早都要反,我们不如先发制人!”吴三桂弄巧成拙,恼羞成怒,表面上恭恭敬敬奉诏行事,暗地里准备造反。

公元1673年年底,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要“伐暴救民,顺天应人”,公开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次年四月,耿精忠反叛。公元1676年,尚之信接受吴三桂册奉的“招讨大将军”封号,参加反叛。三藩作乱,人多面广,举国震惊。朝廷中的一些官员甚至做了逃难的准备。康熙帝却表示对三藩要坚决镇压,绝不手软,并决定以打击吴三桂为重点。公元1678年,吴三桂见大势已去,终于抛开“反清复明”的假面具,在湖南衡山祭天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下令改衡州为定天府,建朝房百余间,开始了荒淫无度的帝王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五个月,吴三桂一病不起。吴三桂死后,吴三桂13岁的孙子从云南来衡州继位,改元洪化。在清军的围攻下,吴三桂小朝廷不久即放弃衡州,退回云南,最后逃至昆明。公元1680年,康熙帝令清军分三路进军云贵。次年十月,小朝廷的南门守将开门迎降,吴三桂的孙子服毒自尽。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息了。

●康熙三征噶尔丹

噶尔丹是蒙古族准噶尔部的首领,自从他统治准噶尔部以后,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被攻破后,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哀求清朝给予保护。康熙派使者来到噶尔丹那里,要他将侵占的地方交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的幕后有沙俄政府唆使策划,他根本不理睬康熙的劝说,不但不肯退兵,还大举进犯漠南,气焰十分嚣张。康熙见谈判无望,决定亲征噶尔丹。

公元1690年,康熙兵分两路出击噶尔丹。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击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击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一阵激战,噶尔丹带着残兵败将逃到漠北去了。公元1694年,康熙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仅不来,反而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并扬言沙俄将支援六万鸟枪兵,对付清军。面对噶尔丹的阴谋,公元1696年,康熙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扬古率陕西、甘肃大军,从西路出击,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一场激战后,噶尔丹带着几十名骑兵仓皇逃命。

噶尔丹叛军经过两次大战,所剩无几。康熙劝噶尔丹投降,但他顽抗到底。隔了一年,康熙又率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叛军的将领听说清军又来时,纷纷投降。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杀。自此,清朝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区以东的地区。

●雍正设谋夺皇位

康熙共有35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24个。在这24位皇子中,康熙最喜欢皇后所生的二皇子胤,康熙便立他为太子。后来,康熙一气之下废了胤礽。过了一段时间,康熙又重立胤礽为太子。不久,康熙又下令废了胤礽。康熙为立太子之事很苦恼,思前想后,他决定把皇位传给十四皇子胤禵,胤禵和四皇子胤禛是一母所生。

胤禵知识渊博,为人忠厚,也很正直。那时,允禵被派到甘肃,作为抚远大将军准备征讨准噶尔。康熙决定立胤禵为太子,便立即下令,命隆科多召他回京。康熙帝知道自己已69岁,而且身体又不好,所以他想立即立胤禵为太子,以免其他皇子再为此事争得头破血流。隆科多手拿密诏,却迟迟不发,而是找到胤禛,隆科多早已被胤禛买通了。二人经过商议,决定篡改密诏。原来,康熙下的密诏是:“传位十四皇子”。隆科多和胤禛篡改密诏后,将密诏藏了起来。这时候,康熙已卧床不起。隆科多日夜守护康熙,不让其他皇子随意进入。

公元1722年年底,康熙的病越来越重了,经常昏迷。这一天,他稍稍清醒点,便想起十四皇子,知道自己恐怕见不到十四皇子了,就想留下遗旨,让众位皇子做一个见证,也可以让他们退出皇位之争,便强打精神,说:“召诸皇子晋见!”可隆科多故意装作听错,高喊道:“皇帝宣四皇子晋见!”康熙本想解释,但已经没有气力说话了,他意识到胤禛和隆科多已串通好了,一气之下,康熙离开了人世。

隆科多一见康熙驾崩,立即让其他皇子进来。隆科多见诸皇子哭得十分伤心,便清清嗓音,高声说:“诸位皇子,节哀,听我宣读圣上遗诏!”大家听说父亲有遗诏,都止住哭声,尤其是想夺取皇位的几位都竖起了耳朵,他们最关心皇位的事了。隆科多从袖中拿出早已篡改好的圣旨,读道:“联决定传位于四皇子,着继朕登基。”原来隆科多把“十”字上边加了一横,下边又加了一个勾,便成了“于”字。

三皇子胤祉和胤礽是一母所生,但他为人厚道,对皇位也不感兴趣,一听说父皇有遗旨,让四皇子继位,第一个跪倒叩拜。其他的皇子心里虽有所不服,也没有办法,只好跟着跪拜。胤禛就这样夺取了皇位,改元为雍正,是为雍正帝。

●清朝大兴文字狱

清朝的文字狱十分严重,而且都非常荒谬。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人们就管它叫“文字狱”。文字狱直接导致了清朝的政治局面和学术思想越来越僵硬。知识分子为了自保,都把精力投入到了无风险的古籍研究之中,导致清朝在科技、思想、文化上与中国其他时代相比有了明显退步。社会发展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公元1711年,有人告发翰林官戴名世在自己的文集《南山集》中对明朝政权表示了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永历帝的年号。康熙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处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人,达300多人。

雍正年间,“文字狱”风波更加严重,可谓到了谈字色变的程度。1726年,江西科举考官查嗣庭出了一道试题“维民所止”。试题一出,即有人密告雍正,说查嗣庭出的试题有影射皇上断头之意。雍正不解。这人解释,“维”字是去了头的“雍”字,“止”字是去了头的“正”字。“雍正”是皇上的年号,去了头成“维止”,岂不意味陛下断头之意吗?雍正立即下旨把查嗣庭押解进京,下狱问罪。查嗣庭说:“我出的试题乃是《诗经·商颂·玄鸟》里的话: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是歌颂皇上的圣德,何来反逆之意?”雍正马上差人找来《诗经》,见果真有“维民所止”一语,顿时语塞,但他硬说“维民所止”就是犯上。查嗣庭无辜遭祸,含冤死于狱中。还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无端挑剔说这“清风”二字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自己的性命也白白地送掉了。

乾隆年间,湖南学政胡中藻在《坚磨生诗》中写了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石了后立刻亲自批驳,“一把心肠论浊清”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他立即下旨将胡中藻处斩。乾隆朝一共发动了一百多起文字狱案,而且大肆销毁禁书。生在清朝的文人真是欲哭无泪啊!

●雍正暴卒圆明园

公元1735年年初以来,清帝雍正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圆明园。

当年八月二十,雍正仍然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国家大事。次日,雍正感觉身体不适二十二日夜,雍正病情突然加重,他觉得自己的大限已到,忙诏宝亲王弘历(即乾隆帝)嗣位,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四人辅政。八月二十三子时,雍正于圆明园突然去世,终年58岁,后谥宪皇帝,庙号世宗。

雍正帝暴卒,死因是个谜,他自患病到辞世只有两天时间,甚至在患病前的一天还在处理政务。关于他的死亡有三种说法:一说因中风而死;一说被剑客所刺,割去首级;还有说是服用丹药中毒而致命。九月,雍正灵柩于雍和宫安放。公元1737年,葬于易州泰陵地宫。

●乾隆皇帝下江南

乾隆在位期间,特别喜欢出巡游玩,从公元1751年到公元1784年,乾隆帝先后六次巡游江南,史称乾隆下江南。

乾隆下江南,每次往返近6000里,巡幸的队伍乘坐大小船只千余艘。他们使用的帐篷、器物、用具和衣饰等,动用6000匹马、400辆骡马车、800只骆驼,并征调近万名夫役进行搬运。巡幸所至,地方文武官员不仅着朝服接驾,而且大肆铺张。修行宫、搭彩棚、办筵席,并进献大批山珍海味、土产方物。就连饮水,也从远处取来著名的泉水,如在山东境内取用济南珍珠泉水,在江苏境内取用镇江金山泉水,在浙江境内取用虎跑泉水。巡行队伍路过的繁华街市,均搭建牌楼、彩棚、香亭。扬州的平山堂原本无梅花,为迎接乾隆的第一次南巡,盐商竟捐资植梅两万株。大虹园原本无塔,乾隆游玩时说:“此处颇似北海之琼岛春阴,惜无塔耳。”大盐商江春就用万金贿赂乾隆的近侍,得到北海白塔的图样,令工匠仿造,“一夜而成”。

乾隆六次下江南,耗费财力无数。正是这种奢侈浪费,使原本殷实的国库变空虚,吏治逐年腐败。

●土尔扈特部东归

公元1628年,由于厄鲁特蒙古四部的内部纷争,土尔扈特部的首领和鄂尔勒克被迫率部西迁。土尔扈特部历经两年多的跋涉,来到了人烟稀少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带定居下来。但时间不长,北边的沙皇俄国逐渐向南扩张势力。沙俄强迫他们当兵打仗,不许他们皈依佛门。但土尔扈特人不畏强暴,一直与他们周旋、抗争。在一次沙俄实施武力镇压时,首领和鄂尔勒克牺牲,由此更激起了土尔扈特人的民族仇恨,他们深切地怀念祖国,回归祖国的意愿更加强烈。他们边反抗沙俄,边与厄鲁特的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和杖尔伯特部保持联络,同时派出使者向清朝表明他们热爱祖国、决心回归的立场。

为了摆脱民族压迫,公元1771年1月16日,土尔扈特人民竖起了反抗沙皇俄国政府武装起义的旗帜。清晨,首先由宰桑桑杰策凌率领的一支精锐部队袭击了俄国驻渥巴锡牙帐的杜丁大尉兵营,接着又分兵袭击了阻碍他们东归的维特利亚宁斯克、米京斯基、尼古拉耶夫卡等地的一些村镇。起义队伍把所有不能带走的锅灶、粮食、铜钱等全部遗弃。土尔扈特部第七代首领渥巴锡亲手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他们高喊着“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祖国去”。并分三路踏上了回归祖国的万里征途。直到6月底,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1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损失了全部牲口,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等人,并把他们安置在新疆准噶尔一带,继续从事他们的游牧生活。

●马戛尔尼见乾隆

公元1793年,一个以“狮子号”战舰为首的英国船队在英国勋爵乔治·马戛尔尼的率领下,停泊在澳门港外万山群岛的珠克珠岛抛锚等候朝见乾隆帝。乾隆帝得到消息,立刻派遣钦差大臣接英国使团来北京,然后直奔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乾隆皇帝82岁的寿辰庆典。

马戛尔尼是和其他进贡的中国属国一起被接见的,而且被排在光着脚、带着鼻环的缅甸使臣的后面。英国人带来了许多礼品,比如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战舰模型、枪炮武器以及一套大型图册,代表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可乾隆参观了这些礼品之后,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些可以给小孩子当玩具。”马戛尔尼递上了英冈国王乔治三世的国书,乾隆却对一个拉着马戛尔尼衣服后摆的英国小孩子发生了兴趣,他把这个可爱的孩子叫到面前和他交谈。这个孩子是英国副使乔治·斯当东的儿子亚当斯。小亚当斯已经学会了一些中国话,乾隆对他得体的回答非常满意,亲手解下自己腰间的荷包赐给了他。

但当英国国王的国书翻译成中文,乾隆知道原来英国是要求派人常驻北京,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立刻予以拒绝。随即,他以皇帝向天下臣民颁发的谕旨形式给英王回了?一封信,交给马戛尔尼带回。

47年后,亚当斯在英国下院慷既陈词,在他的支持下,议会以微弱的多数,决定对中国发起一场战争——鸦片战争。

●中国第一贪和珅

和珅,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公元1769年,刚刚20岁的和珅承袭了父亲“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不久就入宫当差。公元1772年,和珅被提升为三等侍卫。在经过三年小心翼翼、默默无闻的“三等侍卫”生活后,到了公元1775年,和珅终于抓住一个偶然的机遇,得到乾隆的青睐,再加上聪明伶俐、眼勤手决,善于逢迎,更善于揣摩乾隆心意,官位几乎是年年升迁。副都统、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上,升迁如此之快,历史罕见!公元1780年,乾隆把最心爱的第十女和孝公主许配给了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从此,和珅与乾隆成了儿女“亲家”,和家变成了皇亲国戚。

和珅生性贪婪,擅长敛财。为了扩大财源,他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进行盘剥与搜刮。不出几年的功夫,他就扭转了内务府的亏空。因此,乾隆越发觉得和珅聪颖、能干,是他得力的助手,更是值得他信赖的人。和珅打着皇帝的旗号,在极力聚财、敛财的过程中,当然也拼命地贪污受贿。和珅当权之时,气势熏天、不可一世,他自待有乾隆撑腰,做保护伞,便为非作歹。每年四方进贡乾隆的珍品,都经过和珅的挑选。上等的,和珅留下;次等的,送到皇宫。那时候,皇宫里有的,和珅家里有;皇宫里没有的,和珅家里也有。

嘉庆帝即位后,和珅常常以太上皇乾隆之名,中饱私囊,并且依旧耀武扬威。公元1799年,和珅被逮捕下刑部大狱,接着被抄家没产后用御赐的白练自裁身亡,终年50岁。经查抄,和珅的家产简直多得让人难以置信,他有田地80万亩,生沙金200万两,金元宝1000个,银元宝1000个,总价值不少于12亿两银子,比清廷10年收入的总和还要多。其他如玉器珠宝、玛瑙、瓷器、西洋奇器等宝物也是数不胜数,有些珍品比皇宫的还要好。因此,有民间谚语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贪污款项之大,称为“中国第一贪”毫不为过,在世界历史上也可谓“空前绝后第一贪”了!

●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较为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痛恨贪官污吏,深知鸦片的危害,主张严厉禁止鸦片进口和吸食鸦片。

清朝时,葡萄牙、英、美等国向中国输入鸦片,以谋取暴利。到19世纪30年代,严重的鸦片烟毒已经大肆泛滥,造成白银外流、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军队腐化、武备废弛、纪律败坏。对清廷来说,禁烟与否已成为关系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了。鉴于兵弱财尽的严重局面,道光帝终于决定禁烟,并于公元1838年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次年正月二十五,林则徐抵达广州。第二天,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行动。

在充分掌握广东方面有关鸦片的情况后,林则徐下令查封了广州所有烟馆,并向外商发布告示,勒令他们在三天之内,将趸船上所有鸦片全部造册登记,呈官点清,验明毁化,并声明以后永不再夹带鸦片。英国侵略者为保持罪恶的鸦片贸易,在英驻中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的策划下,企图破坏这场正义的禁烟运动,有所准备的林则徐粉碎了他们的阴谋。到四月初九,林则徐实际收缴鸦片21306箱。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临时贮存在虎门镇口,同时陆续破获了数百起大小烟贩的贩烟活动。道光帝于四月十八下令林则徐在虎门就地销烟。林则徐为彻底销毁鸦片做了充分准备,过去用火烧毁鸦片,鸦片油流落地下,渗入土中,仍可挖出熬炼成烟膏,林则徐经过调查访问,决定用石灰和盐卤来销毁鸦片。

四月二十二,连雨初晴,虎门海滩庄严而又热闹。林则徐登上礼台,只听一声炮响,销烟活动在隆隆的炮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中开始了。士兵把一担担石灰、一袋袋海盐倒入池中。黑色鸦片在池里上下翻滚,冒出的浓浓白烟在虎门海滩徐徐升起。不久,池子里停止了沸腾,烟雾消散在空中,池子通海的涵闸被打开,满池被销毁的鸦片渣沫“哗哗”地泻进了茫茫大海。前来观看销烟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欢呼着,拍手称快。林则徐虎门销烟,壮我国威,名垂青史。销烟活动进行了23天,共有230多万斤鸦片被销毁。

●第一次鸦片战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消息传到英国,引起了英国人的极大震动,他们深切感到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所得的利益面临丧失的危险。因此,一向不满中国对英商种种限制,早已扬言要用武力迫使中国开放的英国政府决意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当年七月二十八,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兵舰在九龙口向广东水师开炮。冬月初一,林则徐奉旨停止中英贸易。次年五月二十九,英国军舰封锁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义律等见广州防备严密,遂率军北上。六月,英军炮击厦门被击退,不久又兵犯浙江。由于浙江定海毫无准备,知县姚怀祥与总兵张朝发虽急忙布置抵抗,但定海很快陷落。腊月,英军攻占广东大角、沙角炮台。

公元1841年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后,道光帝下诏对英宣战,派奕山率军赴广州抗英。二月,英军攻陷虎门。四月,炮轰广州口不久,英军接连攻陷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等城。公元1842年春,英军又攻陷吴淞、上海、镇江,进逼南京。道光帝见状,急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等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公元1842年10月2日,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有:清廷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清廷向英国赔款2100万两白银;清廷将香港割让给英国;英商的进出口关税,中方需同英方商定。

《南京条约》的订立,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掠夺中国“合法化”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四合院我是傻柱他哥,我有小世界染血芳华 女友来自新世界 我的崩坏萌妹旅团 逃婚100天:甜妻偷生一个宝 诸天轮回转生 我在现代创建钦天监 诡异降临?我身体里有个更猛的!璃冬歌 阴曹地府一日游 垂钓黑影面具,开局冲了魅魔!冷面不冷 HP长腿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