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当头一棒(上)(1 / 1)

次日清晨。

近些时日饱受争议的内阁首辅李国普在众多朝臣或叹息或窃喜的注视中,向紫禁城中的天子递交了辞呈,声称年老体衰,请求回京终老。

依着惯例,大明朝凡是六部九卿之上的朝臣请辞,天子都会再三挽留,以表达对心腹臣工的尊敬,故而并没有人将李国普的这封奏本放在心上,权当是走一个过场罢了。

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态度始终暧昧不定的天子对于请辞的内阁首辅李国普竟是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非但当即便将首辅请辞的奏本驳回,更是闻言安慰,声称不必理会市井间的些许流言蜚语。

过后,还不待众多瞠目结舌的御史言官有所反应,大明天子朱由检便是一脸正色的斥责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办事不利,任由京中流言蜚语滋生,中伤国朝肱骨,离间君臣感情。

惶恐之下,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忙是磕头请罪,可暴怒之中的天子丝毫没有心软,当机立断的免了王承恩身上的"东厂提督"一职,并且勒令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即刻追查谣言起源。

这一连串的变故,对于近些时日"气势熏天"的御史言官及躲在背后的东林君子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本以为天子慑于东林党及南方勋贵施加的压力,兼之"阉党余孽"这顶大帽子,应当会默认内阁首辅李国普的去职。

但谁又能想到,沉默不语多日的天子,竟然如此关键的时刻,果断出手,力挺内阁首辅李国普。

与此相比,东厂提督空悬及蓟镇总督请辞的奏本便是显得无关紧要,无人问津。

虽说天子除了勒令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追查谣言起源之外,再没有其余的动作,但近些天"斗志昂扬"的御史言官们却是不约而同的嗅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

恍惚之间,他们不约而同的想起了半年多以前,东林魁首钱龙锡"众望所归",入京辅政的那段时日。

依稀记得,彼时的天子也是不闻不问,而后在关键时刻以"妄议国事"的罪名下令查封"首善书院",并最终导致了钱龙锡黯然离京。

难道说这一次,他们东林又要重蹈覆辙?

...

...

长安大街,百十座恢弘的宅邸拔地而起,皆是坐南朝北的方向,凡是能够在此居住的非富即贵,要么是大明朝的皇亲国戚;要么是达官显贵。

其中偏东侧的一座门楣朴实的宅邸,上面鎏金的匾额悬挂着"曹府"二字,门前还摆有两座刻着雄狮的抱鼓石。

熟悉的人都知晓,此地乃是大理寺卿曹于汴的宅邸,其人虽然不似内阁首辅李国普那般人尽皆知,却也是位高权重的"九卿"之一,地位显赫异常。

今日下值之后,闷闷不乐的大理寺卿曹于汴便是屏退了府中的下人,将自己关在书房当中,不准人打扰。

及至半个时辰前,曹大人的两位"旧友"携手前来拜访,曹于汴才从书房中走出,与两位"旧友"在官厅中相对而坐。

与众多下人想象中的"老友重逢"所不同,官厅中的气氛并不算"愉快",反倒是有些凝重。

大理寺卿曹于汴脸色铁青的坐于上首,左右两侧各自坐着一位身穿锦绣的中年人。

虽是一言不发,但瞧这二人举手投足之间散发出来的气势,料想昔年应当也曾经身居高位。

"曹兄,我听说李国普请辞的奏本,被天子驳回了?"

良久,终是坐在左侧的中年人忍受不了官厅中愈发压抑的气氛,率先打破了沉默,微微颤抖的声音中夹杂着一抹落寞和忐忑。

"国之重臣,朕之肱骨..."

闻言,坐在上首的曹于汴便是微微颔首,口中也是喃喃自语,将天子于朝堂的言论,告知给身旁的两位"旧友"。

砰!

"欺人太甚!"

听得朝廷上的天子竟是给予李国普此等评价,左侧的中年人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懑,重重的锤击了一下身前的案牍,咬牙切齿的说道。

那李国普早年间不过是詹事府的府丞,官位远在自己之下,不过是沾了自己的光,才得以被"泰昌皇帝"赏识,继而提拔。

及至先帝继位,李国普又因为与"魏阉"同为北直隶肃宁人氏,被擢升为礼部尚书继而入阁,宰指天下。

如此"阉党余孽"岂敢始终把持内阁首辅之位,使得朝局混乱不堪!

"听说韩阁老此前曾派其长子入京,欲要与李国普和谈..."

沉默片刻,上首的曹于汴似是想到了什么,微微眯起眼睛,自顾自的说道,但话语间却是夹杂着一抹不易察觉的恼恨。

早知如此,他们稍微收敛些就好了,何至于闹成眼下这般,骑虎难下,不知如何收场。

"哼,韩爌..."

闻声,坐在右侧的中年人也是冷哼一声,眼中光彩四射,脸上毫无半点敬畏之色,好似全然没有昔日的"东林骨干"放在眼中。

"那韩爌为了首辅之位,谄媚君上,实为我辈之痴。"

"就凭他还想入京辅政,实在是痴心妄想!"

在大理寺卿曹于汴有些错愕的眼神中,官厅中的两位中年人缓缓道出了一则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东林秘辛"。

泰昌皇帝弥留之际,朝中尚有三位"阁臣",分别是首辅方从哲,次辅刘一璟及阁臣韩爌。

及至先帝继位之后,首辅方从哲便因为"红丸案"而引咎辞职,朝廷大权便是落入到了刘一璟及韩爌的手中。

其中,内阁首辅刘一璟乃是不知不扣的"东林骨干",与昔日的叶向高,赵南星,李三才等人相交莫逆。

在刘一璟的操持下,众多被贬斥的东林官员重回京师,入朝辅政,一时间朝局为之肃清,时人称之为"众正盈朝"。

只可惜好景不长,迫于辽东战事吃紧等缘故,内阁首辅刘一璟不由不引咎辞职,而彼时的次辅韩爌为了能够满足心中的政治报复,竟是暗中与"九千岁"魏忠贤眉来眼去,最终得以登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正因如此,韩爌也一度被视为"东林骨干",虽然不似阮大铖那般视为眼中钉,却也是对其颇为不齿。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明末好国舅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宋朝恶少爷 从死人堆爬出来的千古一帝 皇朝青甲 三国之无双军魂 大魏王侯 士兵向前冲 抗战之重生李云龙 大明:我竟成了朱四郎剑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