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南方这趟,非去不可吗?”
就在大汉皇帝刘承佑从龙床上起身之时,一个弱弱的,又略带幽怨的声音从他背后传来。这是近来刘承佑专宠的后妃金氏。 刘承佑原先最为宠爱的后妃耿氏在年初的时候病死了,本来也只是染了点风寒,不过最后却演变成无药可救。 刘承佑知道,耿妃,是死于心病。 之前他想把耿妃立为皇后,可先帝留下的那顾命大臣杨邠,竟然横不讲理地拒绝了。而他身为一个皇帝,却只能忍气吞声,眼看着耿妃一天天消瘦下去,最后香消玉殒。 耿妃死后刘承佑想把她追封为皇后,又被杨邠拒绝了。 刘承佑忍无可忍。 在五月的时候,刘承佑就在那个南唐使臣韩山寂的提醒下,埋伏刀斧手,借着传召议政的机会,将来杨邠、史弘肇还有王章这三个顾命大臣砍了,还抄家灭族,在汴京里杀了个血流成河。 之后,刘承佑掌握了朝中大权,真正体验到了皇帝的权威。 但是这个权威并不那么稳固。 几个顾命大臣,杨邠和史弘肇被他杀了,苏逢吉是文官,对他也还算忠心耿耿,但还留了一个郭威在外面。因为历史的变动,刘承佑杀杨邠史弘肇比原来的历史早了一年半,他动手的时候,郭威还在征讨叛乱的李守贞。 刘承佑怕郭威和李守贞混成一伙的,就没敢动郭威,还不断给他加官进爵。等郭威平定了李守贞后,刘承佑想把他召回来办了,结果契丹人不识好歹地来搅场子,刘承佑只好又把郭威派到邺都去坐镇,帮他挡国门。 为此,他还破例让郭威又当枢密使,又当节度使,理论上,郭威既有方镇上的绝对权力,还能以枢密使的身份指挥其他地方的军队。 而且和他这个皇帝比起来,郭威在朝中,军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人脉,尤其是北方的许多藩镇,和郭威都交情匪浅。在刘承佑看来,郭威已经是一个必须要尽快除掉的隐患,不,都不是隐患,已经是非常明显的威胁了。 现在契丹人的威胁不除,郭威就始终有理由呆在邺都,刘承佑要除掉郭威,一是要使自己更有威望,皇帝的位置坐得更稳,二是他要掌握可靠的军队,必要时,他只能以武力解决郭威。 但是这两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必须要有军队,才能坐稳皇位,而他要有足够的声望,才能掌握军队。这样,在他讨伐郭威的时候,其他地方的藩镇至少不会站在郭威那一边。 而他现在手里真正可靠的军队,是他叔叔慕容彦超的泰宁军。当然,他有他的禁军,在诛杀了史弘肇后,刘承佑任命王殷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禁军的军号巴拉巴拉的一大堆,领头的武将也非常多,但是刘承佑真正信任的武将却很少。此外,他还把魏国公、平卢军节度使符彦卿和他的军队也调回了汴京。 刘承佑对符彦卿的信任度也并没有那么高。南唐皇帝指名要迎娶符彦卿的二女儿为贵妃这件事,符彦卿虽然一再向刘承佑解释自己压根不明白那个南唐皇帝是要闹哪样,刘承佑也派人调查过,符彦卿家世代跟南方都没有什么往来,但他心里还是存疑。 此次刘承佑急于南下与南唐皇帝会盟,主要为了解决两件事。 一是通过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增加他的威望。虽然这东西很不靠谱,但是苏逢吉、还有N朝元老冯道那帮文臣都表示一定会给他吹捧宣传造势的,所以两国进行外交谈判的时候,刘承佑宁愿牺牲一些实际利益,换来了南唐同意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是以汉为兄,以他刘承佑为兄。 二是通过这次南下,要求南面几个藩镇,如山南东道节度使、安远节度使、威胜节度使、归德节度使、武宁节度使率兵前来护驾,到时候该封官许愿的封官许愿,反正就是掌握这些藩镇的军队,然后赌一把南唐的契约精神,或者说堵南唐一两年内不会有北上中原的打算,再集合利用南面几个节度使的军队,把最后一个对他形成威胁的顾命大臣郭威拿下。 等他做到完全的掌权之后,再考虑南下来对付南唐。 这些话,他当然是不会跟身后的那个美人说的,那不过是高丽人漂洋过海来朝贡时献上来的美人而已。她也通晓中原的语言文字和礼仪,刘承佑确实也很喜欢她,甚至都渐渐淡化了耿妃去世的悲痛。 在半年之内,刘承佑就不顾大臣还有李太后的反对,一再提升这个高丽美人的品级,这时她已经被册封为了淑妃。 但,他只是在太监的服侍下穿好衣服,目光凛冽地看了金淑妃一眼,金淑妃吓了一跳,赶紧起身跪伏在地上,有些儿瑟瑟发抖。 刘承佑觉得自己有点过于严厉了,伸手将金淑妃的下巴抬起来,道:“宫中妇人,不得过问外事,你要学会守规矩,否则,即便是朕,也保不住你。”
“奴知道。”
金淑妃泫然道:“奴别无他意,就是不舍得和官家分别……”说这话,水汪汪的眼睛里泪珠簌簌落下,弄得刘承佑都有些心痛了。 “罢了,”刘承佑道:“朕的身边也需有人服侍,你便也跟着去吧,但是路途遥远,你要是吃不了苦,朕可没法送你回来。”
金淑妃喜道:“只要能跟在官家的身边,再远的路,再多的苦,奴也是不怕的。”
刘承佑本来是要今日出发的,和南唐一样,后汉朝廷也准备了文武百官伴驾的超高规格,护驾的禁军包括护圣军、奉国军、殿前军、小底军、兴捷军、武节军、东班、西班、龙栖军、内殿直、控鹤军等等等,此时有些打前站的禁军都已经出了开封城了。 不过,因为皇帝要带上金淑妃,而金淑妃要出门,免不了又要准备各种行装,因为刘承佑也是临时起意,金淑妃这边一时也是鸡飞狗跳。 “怎么回事?皇帝怎么还没有出宫?”
在伴驾南行的队伍里,还有一部分特殊的人员,他们就是南唐派驻在后汉朝廷来的使团。不过两国皇帝会盟,南唐的外交使团当然也是要随着后汉皇帝南下,作为沟通的桥梁。 计划中,会盟完成后,使团的正使孙晟将要回国去做宰相,而副使韩山寂将提拔为正使,继续留在开封,作为常驻大使。 此时他们和后汉的大臣们一起等待着皇帝出宫,计划是上午就出发的,已经过了正午了,仍旧不见动静。 问话的是正使孙晟,他年纪也大了,很想早点回到江宁去,能不能做宰相倒是其次,但是回去安稳得多。留在别人的首都,此前目睹了皇帝诛杀大臣,又抄家灭族的事件,虽然不关他们的事,但也凶险啊,万一皇帝没把控好,被反杀呢?万一失控了变成大范围的打砸抢呢?这时代可没啥保护外交人员的机制。 相比之下,年纪可以当孙晟的孙子的韩山寂倒是淡定得多,孙晟是坐在马车里的,韩山寂则骑在马上就立在孙晟的车外,他看着皇宫的方向,又看了看等候在外面的队伍,只是微微一笑。 韩山寂知道,后汉这个皇帝也很年轻,他只比他们南唐皇帝大两岁,如今十九岁,所以他经常召见韩山寂,向韩山寂打听南唐皇帝的事情。 很多时候,韩山寂觉得汉朝皇帝就像在听故事。他虽然嘴上从来没有明说过,但是韩山寂知道,汉朝皇帝心里想的是,唐国皇帝比我还小,他能做的那些事情,凭什么我不能做? 比如说,南唐皇帝每次出巡,甚至御驾亲征的时候,身边也带着自己的妃子,所以金淑妃不舍得与他分离,而他也惦念着与金淑妃的温存,那就带上啊,有什么问题吗? 但是韩山寂没有告诉刘承佑的是,他的皇帝带在身边御驾亲征的张贤妃,那是能和皇帝陛下并肩作战的!而且他的皇帝陛下从不会随意更改出行的时间,他注重皇帝的威仪,但也总会体恤下情。 不过没关系,韩山寂知道刘承佑在模仿他的皇帝,但他可不希望刘承佑变得像他的皇帝那么英明。 “圣上有旨,”出行的队伍等到了下午,宫门终于开了,但出来的并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太监:“今日圣上食欲不佳,明日不宜,后日出行。”
当然,也没有人敢对皇帝有什么怨言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