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小说 > 失落的小南洲界群 > 《水浒》成书年代乱猜(七)

《水浒》成书年代乱猜(七)(1 / 1)

目前文献中最早关于《水浒》成书作者记录为:

高儒《百川书志》载:

“《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

高儒与郎瑛著录的时间与李开先等嘉靖八子不吝赞美的《水浒》世间差不多,内容区别在于“百卷”及“的本”。从文字的表述来看,这两位应该没看过《水浒》,属“赶热门”道听途说而已。

不过“的本”的叫法有点意思。

“的本”应该是“真本”的意思,比如元刊《古杭新刊的本关大王单刀会》、《大都新刊关目的本东窗事犯》、《新刊的本泰华山陈抟高卧》。

由于元、明初刊刻的坊刻戏曲、话本及此类俗书稀见,个人对此类叫法的书影更是看得少,除了现存刊刻最早的《京本忠义传》由于只存了两叶,传的嘉靖郭勋百回本终究没有刊本存世,现存《水浒》的其它版本均无“的本”的叫法。

也许“的本”来自书坊刊刻底本(稿本)的信息流出,也许正是“京本忠义传”的卷首或序中有此说法也不一定(看书影,个人觉得该本至少应该是嘉靖早期或更早年代比如正德年间的建阳的刊刻风格,由于书商刚拿到底本,急于刊刻,连建本上图下文的“图”都来不及刻,只留每叶上“石秀见杨林被捉”、“祝彪与花荣战”的小标题)。

当然,水浒成书的首次刊刻亮相时代,个人估猜在1500前后,是合情合理的。

这时,从刊本的角度,《水浒》成书的故事主线形成:

“上山”:聚义。

“下山”:忠义(个人看法,招安前的三赢二赢与征方腊,应该是施耐庵主创,征辽是罗贯中的续笔。征讨田庆王虎,应该是明末书商的伪作。)

推动故事“主线”为三“太尉”:洪、高、宿。

简、繁本的次序,我个人肯定认为“先简后繁”,只不过此“简”非彼“简”。

明代刊刻的长篇如《水浒》这类二十册的“巨册”,从创作以及成书考源的角度,简繁的顺序必然为:

简1:

《青面兽》、《花和尚》、《行者武松》、《石头孙立》……这类宋时说书人话本,在1307年前,题材类型主要集中在“杆棒朴刀”、“公案”类侠义故事。

这类故事通常不长,3、5千字估计都算长的,如:元建阳刻本《红白蜘蛛》(简)总计10叶,4000来字,到了明末《醒世恒言》的《郑节使立功神臂弓》(改编、繁)已增加了一倍的文字。

宋元水浒话本,推动了“水浒戏”的创作,个人猜测:兴起于宋末唱词、金院本,诸宫调,而后兴盛于元杂剧(北戏),止于《录鬼簿》成书的1335年前后,题材集中在“杆棒朴刀”、“公案”科目。

简2

从元刊《大宋宣和遗事》的书影来看(这本个人觉得像递修本),刊刻年代估计跟元至治《新刊平话五种》差不多,也就是《水浒》的“平话”正式亮相应该至迟。在14世纪初叶。

这个时间段,元杂剧的创作中心已转向钱塘(杭州),但最后而来的元末战乱,打断了水浒戏的创作,直到明初才恢复生气,比如明初周宪王的杂剧《豹子和尚自还俗》已完全依据“宣和遗事”的平话简本创作,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明嘉靖二十六年李开先的《宝剑记》。

繁本1

个人猜测,当在1364年前后开启。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重生之最强武侠系统 傲剑浮屠 重返诸天 穿书后,男主成了我腿部挂件炸火花 逆命魔主 都市超狂仙医 无限仙钓 九州古帝 逐尘录 挚天神剑夏侯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