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也不知道那丫头能不能行...算了,人不磨不成器,这丫头既然想做事那就让她试试吧。”
回到家,王晨一边换着鞋一边有些担忧的嘟囔道。
这丫头虽然在自己面前唯唯弱弱的,但王晨很清楚,这小家伙要强的很,不愿意吃白饭。
自己要是啥都不让她干,估计这小丫头睡觉都睡不安稳。
说白了就是没安全感。
既然这样那就让她去试试呗,反正也没啥损失。
倒是自己,虽然这次成功晋级了c级还拿了不少的奖励。
但说实话王晨并不觉得有什么开心的。
在这个基地或许算是一件不小的事,但从整个地球的情况来看却是没啥太大的作用。
王晨这段时间也恶补了不少有关这个时代的信息。
尤其是科技方面,王晨发现目前的星球科技偏科的相当严重。
几乎是把所有的潜力给点在了军事上。
比如现在地联的飞船已经能够随意出入大气层,甚至在地球外围还有三个随着地球一起迁徙的大型太空船厂。
最大的军舰长度已经超过了一千五百米,并且也点出了能量护盾,能量武器,电磁武器等多个分支。
而在地球内部,由为了稳固现在的大气层,这五千多台发动机还充当了能量循环的角色。
不断的往天空注入足够数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各种维护臭氧层所需的气体。
虽然地球本身的引力还在,但飞行了这么久又处于静止状态,这大气层也早就已经损耗的只有出发时的百分之三十了。
而就这还是人类地联拼尽全力维护的结果。
除了这些大型科技以外,机甲方面也是点出了不少的成就,甚至还有一些超大型的机甲,都是用来针对地表的异兽以及各路叛军。
但按理来说,军事的发展也能带动民生的发展,很多所谓的民用科技其实都是军用科技的阉割版本。
只是从王晨所了解到的来看,这几百年下来,虽然民用方面也有了很长的进展,但和军用科技比起来那就几乎等于没有进步。
当然也有可能是这环境逼的地联不得不全力发展军事科技,民生方面只要能维持大家不死就行。
在了解完这些情况后,王晨也是果断决定先想办法稳住地球内部,然后在继续琢磨军事方面的技术。
而想要地球内部的稳定,那就涉及到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食物!”
这算是开始流浪后,摆在地联面前最大的难点。
哪怕是经过真么多年的发展也只能勉强维持各大基地内的收支平衡。
想要存储一些多余的食物都极为的困难。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地表已经无法耕种,而在地下开辟农场又需要耗费大量的资产。
但如果只是资产,深知食物重要性的地联自然也不会吝啬。
毕竟这可是关系到大家肚皮的事情。
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哪怕采用了人工紫外线的照射方式,这地底的农场收成也一直很差。
如果只是在行星发动机的地下四周开辟空间,那温度方面还能得到控制。
但如果离开发动机太远那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需要额外的电力来保证植物的生长温度。
就拿自己的基地来说,开辟农场很简单,但如何获得更多的电能却成为了大家头疼的问题。
别看发动机这么厉害能够直接从地核抽取能量。
光是整个地下城每天所消耗的能量都是一个天文数值,更不用说大量抽调出来的能量都需要喷射到空中以作为推进地球的动能使用。
而就算是现在地球处于禁止状态,发动机也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不可能几百年不休息。
近乎九成的能量都被用作推动星球的能源了,剩下的一点也只是刚好狗地下城的使用。
毕竟光是这地下城一体化的控温系统就要分走不少的能量。
如果再加上其他的辅助模块那就更夸张了。
甚至还要余出一部分作为基地的备用武器能源,一旦遭到袭击,基地就需要有足够的能量来启动防护罩。
可能就有人要说了,就算发动机的能量不够,那可以用独立的能源啊。
比如核聚变,单独小型化的核聚变专门供应农场不也没问题?
这的确是个可行的方案,但问题在于现在的地联很难大规模产出聚变反应所需要用到的物质。
每年大部分的产出都得用到各个战舰以及武器设备上,多余出来的也是作为备用战略物资存在。
在现在吃喝勉强够用的情况下,地联并不准备拿出这些储备物资来修建农场。
就好比前世的石油,地联几乎所有能够独立作战的武器都要靠这些物资来进行驱动。
而且地联的核聚变技术也只是刚刚达到了第一代。
每一个聚变核心都需要用到大量珍贵的矿物来制作耐高温的容器。
而这些矿物大都又是建造战舰所需的原料。
连王晨都很清楚在宇宙中乱晃相当危险,地联自然也清楚这里面的利害。
少点食物最多饿死一点人,但如果战舰少了那一旦出事就是全人类的危机。
所以这些材料必须要用到刀刃上!。
王晨自从打算准备先想办法解决食物问题后,第一个想的也是弄出更好的聚变核心以降低成本。
担想了想还是算了。
现在地联把几乎所有的矿源都集中在了战舰上。
自己就算是降低了聚变核心的成本,最大的可能也还是被地联开开心心的拿去造舰。
毕竟成本降低了就意味着可以造出更多的战舰。
地联原本的计划可是维持一支六百艘战舰的舰队,但到目前为止也才只有两百多艘罢了。
所以想要解决食物问题还得从食物本身出发。
说到底食物匮乏的原因是因为需要大量的能源来维持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
那换个简单点的办法,要不提高植物的产量,要不就提高植物抗异常环境的能力,让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长。
这两个都是一条路,而想要走这条路自然就涉及到生物基因方面的技术。
王晨查了查,现在的粮食虽然也都是改良过的,但大部分走得还是杂交优化这一条路。
和直接从基因方面进行编程比起来效率太低。
别看上面都能制作基因药剂了,但上面的基因技术也只是在这三十年内有了突破。
大部分的研究员都在研究如何强化人类本身,就算有个别打算研究植物的,也都还在摸索阶段。
所谓民以食为天,只要能够研究出来,那自己可就是当代神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