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渐渐西垂,文渊阁外海棠树的影子被拖得很长。
费宏将手中的茶盏拿起又放下,来回几次,茶水就是没有碰到嘴唇。
王琼笑道:“费阁老怎么了?今天还在朝会上大展身手,一转眼手就变得哆嗦了。”
费宏没有回话,将目光看向一旁同样心神不宁的蒋冕。
杨廷和与毛纪,两人正在桌案前写着票拟,听到动静也将眼神投了过来。
“介夫兄,我现在还是不明白,今日朝会你为何支持重开算学!”蒋冕沉声道。
他抽椅起身,在中央踱了几步,言道:“先前我们易钞,部分的原因是开设天宝分司能多出来一些官位。”
他顿了顿,“借此缓解裁汰冗员和提俸发生后,朝廷与官员的矛盾,如今这算学一开,我们不就白搞了!”
费宏点头表示赞同:“陛下要任用精通算学之人,但天下学子中这样的人太少,关键官场里找不到几个这样的人。”
王琼呛声道:“难不成还要让几个儒生去掌管财务,如果是你要去领俸禄,你放心吗?”
他将手中的茶盏重重地砸在桌上,反问道:“诸位少在基层走动,不知其中艰辛与门道,就是一个小小账本,也能掀起滔天的祸事!”
“况且,我等所为当以社稷为要,些许矛盾和易钞比起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咳……咳”
杨廷和轻声咳嗽了几下,目光变得有些锐利。
“陛下此举,是为了创造更大的利益,只有利益足够大,才能堵住更多人的嘴。”
他慢慢抬起手中的笔,转身意味深长的言道:“平衡矛盾的方式有很多种,未必要在原来的道路上。”
“这……”蒋冕和费宏对望一眼,陷入了沉思。
毛纪从头到尾就没抬起过头,他依稀也能感受到,朱厚熜在下很大的一盘棋。
此刻又何必拘泥于些微利益的争夺,将来还会有更大的机会。
朱厚熜将手中的茶盏放下,翻看起了今日份的《邸报》。
这上面刊登了,张子麒谋逆和朝廷讨论重开算学。
《邸报》一般包含三项内容。
第一,有关于皇帝和皇室的要闻。例如上一次朱厚熜登基,整整一版都是这个内容。
第二刊登朝政新闻,例如大臣们给皇帝的谏言奏章,朝臣对于某项问题的讨论,甚至连国本之争都会详细如实地记录。
上一次提俸和白纸案,就原原本本地将整个事情的经过刊登在了《邸报》,目的是让百姓了解到朝堂上发生的真实事件,防止大家胡乱猜测。
第三就是突发性的政治事件,例如地震,旱灾,民变等等。
朱厚熜念诵道:“张子麒,欺君罔上,叛离国家,帝敕令,斩之。”
他点了点头,“春秋笔法,莫不如是。”
朱厚熜一直很重视舆论,提俸中《邸报》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他想了想,如今的这份报纸普及率还是不够高。
《邸报》由通政司和六科给事中两个部门负责发放。
通政司抄录的奏章副本就是《邸报》的源头,在经过六科检查之后,就可以将内容公开抄录转发。
他扫了一眼自己手上的这份报纸,虽然字迹挺拔秀丽,俨然有大家之风。
但依旧是手抄的。
朝廷并没有大规模地印发,而各地官员和商人士绅又只关心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东西,抄的时候也就只抄关心的那部分。
导致流传出去的《邸报》抄本残缺不完整,百姓获得的信息也就变得有所缺失。
他思索了片刻,向麦福言道:“将通政使和六科给事中都给朕唤来。”
麦福躬身答道:“谨遵上谕。”
朱厚熜也起身,来到东侧大殿的一个木桌前,从右下方的第三个柜子里,拿出了一套铜活字。
这是西苑匠人改良之后,呈上来活字印刷的一个模板。
他看着手中的活字陷入了沉思,民间为了了解朝廷的《邸报》,一般都会自发形成抄报房。
而一些穷酸的文人墨客,就会抄录报纸在民间发行卖钱,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文人生存的职业。
朱厚熜笑了笑,想起前一日从民间得来的一份《邸扳》里面不光记录了朝政,还大胆地根据时事热点,猜测科举试题。
“黄大伴,把昨日锦衣卫呈上的几份邸报给朕拿来。”
黄锦一个闪身就将三份报纸递了过来,朱厚熜扫视而去。
“竟然单凭开设天宝司,就大胆猜测朝廷会重新兴办算学,这抄录的人倒有些意思。”
朱厚熜还在思索,乾清宫外就传来的脚步声。
麦福缓步入内,言道:“主上,人已经等在殿外了。”
“宣”
朱厚熜坐在上首,被唤来的几人倒有些局促。
六科给事中只来了三个,其余三个都在白纸案的时候被流放了。
如今骤然被皇帝呼唤,他们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通政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身材有些佝偻,带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
朱厚熜一挥手中的《邸报》,“朕唤尔等,却是为了报纸。”
“这报纸抄录得不错!”
通政使连忙拱手道:“陛下谬赞,臣等分内之事。”
但朱厚熜锋一转,“朕以为不够好”,他看了一眼有些惊诧的几人,言道:“为何不用印刷而是手抄!”
“陛下,印刷费时间,耗银钱。”
户部给事中也赶忙道:“户部拨给《邸报》的钱本就少,又要供应全国各紧要之处,我等也是捉襟见肘啊。”
朱厚熜点点头,示意麦福将桌上的活字拿来。
他笑道:“户部会专门准备一笔款项,届时王尚书会与尔等言说。”
“印刷之事,交由西苑负责,尔等事先准备好底稿即可。”
看着欲言又止的通政使,朱厚熜转了转手中的活字言道:“改良之后的印刷工艺,每个时辰可印百份报纸。”
“陛下早有安排,臣一定将此事办好!”通政使长身一揖。
“朕希望印制好的报纸,不光传遍各处官衙,民间也一定要流通!”
通政使先是一愣,悄悄瞥了旁边的三人一眼。
随即果断的答道:“臣一定不负陛下所托!”
朱厚熜目光望来,另外几人也长揖道:“谨遵陛下圣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