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求生记拉拉袖 > 第三百九十九章 郓城往事(上)

第三百九十九章 郓城往事(上)(1 / 1)

话说当年的郓城兔儿唇季氏,回到了郓城商贸城,做起了大明第一位女性商贸城“官员”,随后又嫁给了城东吴家三子吴黎,吴家有一个染坊,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却也是城东有头有脸的人家,自从在商贸城租了一个店面后,把吴家的染布在商贸城中开起了一家布庄,在开布庄中,吴黎结识了季氏,就这样两人你情我愿地把婚事定了下来。

有了季氏的运作,吴家的布庄生意很快风声水起,后又在商贸城外黑松林小区,购买了一处商品房,两进大院落,后院是两层小楼,前院还有回廊,落地大玻璃窗户,随后季氏跟吴黎结婚生子,一共生了二儿二女,现今大女也以到了一十四岁,都在商贸城宋金河书院读书,大女毕业后有意留在书院任教。

昔日美男褚桂平的舅舅老罗头前年依然作古,留下了一个二进院落,褚桂平现在已经人过不惑,因为名声不佳,整日跟李家公子李念致混迹在一起,又调戏燕家燕瑶北之女,又跟望春楼内女子不清不楚,最后弄出了一场官司,衙门的差事也干不下去了,被县令贬整了一名从书吏到了站班皂役,看着褚桂平长的高高大大,美目皓齿,也不忍加罪,就让其拿着齐眉棍站在门口,如若有开堂,就站在正厅喊一声“威武”吆喝助威,又能装个门面实在是太适合了,看着也舒服。

不管年少时有多么地轻狂,面对大好年华,所有的事都不是什么事,可是到了不惑之年后,褚桂平也不例外,急了!古人更甚,无后啊,娶妻才能有后,可是前几年老罗头在世时,继当年季家庄的季氏后,不知动了多少的脑洞给自己的外甥娶妻,最后都被婉言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像衙门内衙役的人家,虽然身份卑贱却是个“好职业”,还可以世代相传,有的甚至可以出租。明朝的衙役一般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站班皂役,就是审判时手持水火棍分站两旁,吆喝助威,县太爷出门负责举着“回避”、“肃静”牌子的人,可以说,既是仪仗队,又兼做行刑手。

第二类是捕班快手,也就是捕快,专门负责传唤被告人、证人,侦缉罪犯、搜寻证据,以及催租税等职能。

第三类是壮班民壮,属于临时召集的民工,主要负责城门、衙门、官仓、监狱等重要岗位的守卫。

三班衙役,除了壮班,都属贱民,一个家族有人干了这个工作,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地位比一般农民还低。衙役本身就处于最底层,一些人员甚至来自于下九流,可以说鱼龙混杂的一个群体。但在实际的行政运作中,他们却被赋予了官方的权威甚至是权力,行使类似警察的功能,如送达公文、送交传票、拘押人犯、执行刑罚、催缴税赋等工作。所以,衙役在百姓当中自带一定的震慑力。正式工的薪水就不高,帮役和白役就更少得可怜,有时只管顿饭吃。褚桂平原本就属于正式工的衙役,担任衙内文书,地位要比帮役和白役高许多。娶妻当然也是门当户对才行,可是人家看着听着褚桂平的光辉事迹后都不愿意。

其二,有意能嫁女的帮役和白役人家,老罗头在世时又看不上,原本衙役人家的社会地位就低,如果找一个更是“下九流”的人家,往后在衙内及街坊上,就更说不上话了。当初连路边算命的吴面对老罗头可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眼神,还破口大骂了起来,可见衙门内的衙役地位。

其三,在古代寻不到门当户对人家,所娶的都不会成为“正妻”,所以老罗头临了之时,给外甥操碎了心买了一个疍女作妾,好歹想着给罗家续个后什么的,可直到死也没能看到,却不知外甥褚桂平因为长相美貌,早就被无数的女子当成了“鸭子”,有时是主动,更多的是被动,烤皮的,盐水的,酱香的、爆腌的、嵌宝的玩了通透。刚不惑之年那话儿就不听使唤了,无能怎么逗弄都无反应,有时好不容易竖起来,进入肉门一个呼吸不到就泄了出来,好生无奈,直到现如今还是无儿无女。而从前的那些相好也是一哄而散,在背地里指指点点地议论着昔日褚桂平的佳话往事。

张子安顶替了昔年的吴,成为了现如今的“张”而吴早就仙逝,这就是岁月的无情啊,一代人替换着一代人,如今的张子安老矣,闲来无事就在门口支了一个算命的摊,不为生计,而是解闷。

小儿张桥南依然成家,娶的却是崔月,崔月是谁?就是崔家的崔科之女,当年跟河东李家主李慈打官司,最后被气死。崔科是谁?就是崔钰的大哥,崔钰就是榆林县令,平安府管事,在郓城开了个德寻酒楼,暗中调查大哥的死因,后然致士回到老家郓城,现如今崔家在郓城已然成为当地又一大户。

当年张子安在家开一小铺,所卖商品都是平安府出品,小儿张桥南就读在宋金河书院,崔月的哥哥崔沫在宋金河书院任学校安全护院,职位就是在学校保卫科的那种。

张桥南是一块读书的料,到底是书香门第出身,在读书这一块比起老爹张子安来说,强的太多了,除了写文章,连新学的学识也是优秀。一来二去两人就结识了,自然而来也就结识了崔家的小姐崔月,因为有时崔月会去学校看望哥哥崔沫,崔沫早已成家,把家按在了学校内。现如今读书不再只是男子,女子也读书,不过都是学前班及小学,这样的女学童主要是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只因为学院内有三餐可食。小学后因男女有别,一般女子家就不会让其再来学校,加上古代女子嫁人比较早,就这样也打破了千年来的传统,学前班就是认字,小学能学到几部经书以及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足以拓宽视野了。当然了也有个别,比如像吴黎跟季氏家的孩子都在学院就读,女孩到了十一、二岁也不会退学,所以在学院内西墙内院,有专门的女子进修班可学,直到学完整个初中学业,发其证书后可留校教学,也可去往商贸城任统计、财会等职务等,还可以去往平安镇化学技研所及榆林电气内燃机科技院,到了这一步身价真的可是千金了,虽然没有那种考取朝廷中举的社会特权,不过其家族也是风光无限,首先是血亲内社会地位提高了不少,起码学院会奖励其家商贸城外黑松林小区一幢二进小楼。如果进修去了科技院的话,其父母弟妹什么的可优先在商贸城工作,而个人就会得到一笔“奖学金”,说是这一笔钱很大,大到足可以把一个贫苦残破的家,立马变成大户人家。江湖传言称其为“跳朱门”,朱赤也,只有官宦及大户人家才是大红门楣,加上当今也是姓朱,又跟“跳龙门”有通,一时之间被传扬的纷纷扬扬,好不羡慕。

正是有了这样的故事,景观一,大明的落第书生蜂拥而至,宋金河书院,石楼书院,平安科技学堂这三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一人来求学的,更多的是拖家带口,可以说这是第二次跳龙门啊。

景观二,各地都在这三个地方设立了许多会馆,有商贸会馆,也有书院会馆,还有同乡会馆,最初的会馆起源永乐时期,受科举制度的吸引,各地方学子纷纷捧书苦读,以图功名。每年考试之间,成百上千的各地举子纷纷来到京城。他们大多家境一般,有的还很贫寒,又加路途遥远,人地生疏,乡音难改,在租住客店和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上,常受一些店家的欺凌,举子们迫切希望这些问题能有人帮助解决。随着这些问题出现得越来越多,得到了先期来京做官和做生意的一些当地人的重视。出于同乡友情,相互邀请,筹措资金,购置房产,供来京的举子和其他来京谋事的或旅居者住宿之用,会馆由此而生。

发展到现在,会馆已经不局限科举,供学子们图功名住宿之用了,只要是大肆大城各地都会建起会馆供同乡食宿,而宋金河书院,石楼书院,平安科技学堂这三处前来求学的各地落榜书生实在太多,所以会馆也就蜂涌而至。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汉乡 寒门败家子寻北仪 我是丑八怪 朕只想做个昏君林止陌 自古红楼出才子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煌未央 天上掉下个苹果8 大明铁骨 霸道太子爷伏渡 戏闹初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