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陛下既然已经开了口,那帮大匠就算再不理解,也只能点头答应,等回到王恭厂后再进行研究。
朱宸濠在回去的路上,则一直都在思考大明火器容易炸膛的问题。
而且,不光是容易炸膛。
就拿这批新弗朗机火炮来说吧,虽然在射程和威力上已不比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差,可在炮身的耐久度上,却还是不如人家。
容易炸膛和耐久度不够,其实都是因为一个问题。
那便是,大明虽然在冶铁炼钢的技术上,已属于当时世界最顶尖的水平,可却受到了原料限制,生产出来的钢铁质量反而各方面都不如那些欧洲国家。
甚至,连日本都比不上。
这也是日本倭刀在明朝大受欢迎的原因。八壹中文網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国内开采的铁矿石和用作燃料的煤,所含的磷和硫比例都比较高。
用它们冶炼出来的铸铁,也就更脆。
用这种铁所铸造的火炮或者火枪,当然寿命更短也更容易炸膛。
而为了防止炸膛,只能加大管壁的厚度和整体的重量。
或者以好些铁箍将炮身紧紧箍住。
再有,就是降低火药的装填量。
可无论是哪一种,都会让火器的性能下降。
在朱宸濠的这个时代,其实铸造枪炮的最好原料,是铜。
可铜,在国内也是稀缺之物。
根本不可能用来大规模铸枪铸炮。
大明的属国朝鲜倒是有大铜矿,可是此时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甚至一直都在抱怨国内少铜,连铸造铜钱的原料都不够。
很长一段时间,朝鲜都是靠着从日本输入铜,来铸造本国货币的。
因此,要想利用朝鲜的铜,那还得先派人前去勘探,再开矿挖掘,不知道得等到多久之后了。
而在亚洲,还有菲律宾也盛产铜。
可就算出兵占领了菲律宾,但以这个时代的运输水平,等铜回到国内,只怕成本比黄金都要高许多了。
所以,朱宸濠目前还是只能跟铁矿石较劲。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他那些国家。
比如日本,其所冶炼的钢铁,之所以比大明的更好,那是因为他们在当时根本不用煤炭来作为炼钢的燃料。
他们所用的,是木炭。
还有英国,他们所铸的铁炮性能在那时是最好的,甚至都已接近铜炮的水准了。
而他们也是用木炭来做的燃料。
代价是,整个英伦群岛的树木都快被砍秃完了。
日本虽也用木炭,可他们所炼钢铁的数量极少,相当于是用质量换取了数量。
所以,日本那些大名和将领的铠甲虽然看上去花里胡哨,却也只能在最重要的部分加点铁。
至于那帮足轻啥的,护甲就更是简陋了。
日本可以那样搞,大明则不行。
毕竟明朝的军队数量比日本多太多,打起仗来也不是几个乡之间的械斗。
还有就是天朝上邦的形象也很重要啊。
所以明朝除武器外,对铁甲的需求也大。
火器、兵器和甲胄,都需要铁,产量自然就得跟上。
因此想用木炭来获得更好的铁,根本不现实。
这主要还是由于北方中原地带的森林,在经过几千年的砍伐后,残存的已经不多了。
早在宋朝时,树木就已经不够,只好用煤炭取代木炭来炼铁。
朱宸濠自然也不敢再打木炭的主意。
他也怕再砍下去,20世纪曾发生过的那场所谓的自然灾害,会出现在他的这个时代。
他还记得书上说过,自然灾害出现前的那几年,人们所干的就是大炼钢铁……
既然不能使用木炭,那么便只能给煤炭脱磷脱硫。
不过这项技术在历史上的19世纪后半段才得以实现。
就算朱宸濠懂得一点理论,可要想变现,也得进行反复的实验才行。
此外,还有一个可行的方法,那就是炼焦炭。
只要有了焦炭,也能生产出优质的钢铁。
真说起来,早在南宋末年,广东就已经炼出了焦炭。
比欧洲足足早了500多年。
只不过随着宋朝的灭亡,这项技术也被埋没了。
直到现代社会挖出遗址,才发现了焦炭的痕迹。
另外,历史上的大明朝,其实也已经开始使用焦炭炼铁了。
不过并非官方,而是一些很小的作坊,所以并没有形成什么规模和气候。
出现这样的情形,也跟大明奇怪的铁矿石政策有关。
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是施行的盐铁官营。
因为,这两样东西,都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
可唯独明朝,对铁矿石却是放任不管。
这当然也是朱重八定下来的规矩。
他认为,铁器官营是在与民争利,所以铁矿是完全开放,仍由百姓进去采炼的。
而官方,则只在有需要时,才组织工匠进行大规模的冶炼。
等觉得数量够了,便完全停止。
这就造成了另一种后果。
说到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大明的工匠制度。
明朝的工匠分为两种,一种是住坐工匠,另一种则是班匠。
所谓的住坐工匠,就是一直呆在京师或者附近,不得随意离开,完全依附于朝廷的工匠。
这些人隶属于内府,由太监管理。
而班匠,就是分散于全国各地,轮流进京做工的工匠。
他们则由工部来管理。
班匠中的很少一部分,也会因需要而一直留在地方,叫做存留工匠。
班匠的数量,要远多于住坐工匠的数量。
他们进京做工,是服役,没有工钱的。
甚至连路费都不给报销。
这也就使得,那些炼铁的班匠在结束服役后,会到各个铁矿去继续工作,以换取收入维持生活。
于是,各个民间冶铁作坊就慢慢出现了。
等到了明朝中后期,民间铁厂的规模已远超官方的铁厂。
就拿大明最大的官方铁厂——遵化铁厂来说吧,人数最多时,也不超过2500人。
可在当时的冶铁之都广东佛山,民营冶铁厂的工人却多达两三万。
除广东外,在其他地方的铁矿区,聚集六、七千,或者上万人的也极为普遍。
既然民间的铸造力量要远强于官方,那么渐渐的,在技术发展上,也就拉开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