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月后,应天城。
吴王新宫,文渊阁。
没错,就是吴王新宫。如今,朱标已经北伐快一年了,新宫当然已经建成,朱元璋也已经搬家。
朱元璋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就是吴王新宫里面的文渊阁了。
“马仲良。”
朱元璋处理政务有些劳乏了,一边活动着手腕,一边吩咐了一声,道:“把叶春找来!”
“是!”
功夫不大,拱卫司指挥使叶春走进了文渊阁。
他大礼参拜道:“拱卫司指挥使叶春,参见吾王!王上千岁千岁千千岁!
“起来吧!”朱元璋拿起一份奏折,道:“你们拱卫司的密折,写的不大清楚。咱想亲自问一问,对于咱登基之事,天下人是如何看的?”
叶春道:“当然是:王上天命所归,黎民所盼,为顺天应人计,应马上登基为帝,刻不容缓啊!”
“哦?是吗?咱要听实话。”
“启禀王上,这就是最大的实话了!如今,世子北伐成功,与华夏分离两百年之久的中原,四百年之久的燕云十六州,六百年之久的河西之地,尽皆被王上所收复,连伪元帝都成了王上的俘虏!您建立如此不世之功,没有天命所归,可能吗?您取得如此不世之功,不登基为帝,天下的黎民百姓也不答应啊!”
“哦?是吗?那就没有一些杂音?咱可是听说了,有人拿小明王说事儿……”
叶春面色肃然,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贤愚不肖。微臣不敢说,绝对没有心怀叵测之徒。但是,如此愚蠢卑鄙的小人,绝对百万无一!”
“果真如此?”
“微臣敢以全家的身家性命担保!”叶春道:“而且,这种卑鄙小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自古帝王,所谓三辞三让,除了难以考证的尧舜禹之外,都难免矫揉造作之嫌。唯有王上您,是真正的三辞三让!”
“三辞三让?”这个理由,朱元璋倒是第一次听说,道:“说下去!”
叶春道:“当初,我吴国平陈友谅,灭张士诚,小明王韩林儿沉于瓜州。王上应谶言,改元为吴。当时,天下不知多少人,劝王上登基为帝,王上却推辞不就,仅仅是改元而已。此为王上第一次辞让!”
后来,世子北伐中原,尽取山东、河北、河南之地,连元大都都取了。天下又有不知多少人,劝王上登基为帝。王上依旧推辞不就!此为王上第二次辞让!
其后,世子尽复陕西、陕西之地,取得庆阳大捷,歼灭北元军三十余万,连伪元皇帝都生擒活拿了!此时,天下众望所归,谁人不以为,王上理应马上登基为帝?王上却依旧推辞不就,此为王上第三次辞让!
如此确凿无疑的三辞三让,谁人还能说王上贪恋天子之位?又有谁还能说,小明王之死有什么蹊跷?王上之德,照耀千古!现在,甚至天下不知多少有识之士认为……”
朱元璋道:“什么?”
“王上既有恢复华夏一统山河之功劳,又有三辞三让之德行!自秦以来,得国之正,莫过于王上者!”
“嗯?自秦以来,得国之正,莫过于咱者?”
朱元璋闻听此言,面色丝毫不变,但心里面已经乐开了花。
他甚至不无得意的想道:“得国之正,莫过于咱!那可是当初标儿对咱的许诺啊!不过,眼前这点功绩,算什么得国之正,莫过于咱?待咱让天下人不仅温饱有余还能读书明理,建立远超尧舜的伟业。他们才会明白,标儿和咱定下的大计,是何等的伟大?什么才叫,得国之正,莫过于咱啊!哈哈!”
“谈不上!谈不上!”
朱元璋摆了摆手,谦虚道:“咱最后一次辞让,不是真的不想登基,却是为了等标儿。咱这江山,一半是咱打下来的,一半是世子打下来的。咱是不愿意,在没有标儿的见证下称帝。
叶春道:“但对天下人来说,天家父子一体,何分彼此?王上三辞三让,乃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天家父子一体,这话说得好!咱与标儿,确实难分彼此啊!对了,标儿的大军,现在到了哪了?”
“已到了庐州。”
“嗯,算算日子,还有七日,标儿就能回转应天了,咱完全等得起。”
将近一年的时间不见了,极为重视亲情的朱元璋,真是想念长子朱标。
还有最关键的!
朱元璋知道他的万里江山是怎么来的,既有他本身的努力,也有朱标的功绩!是父子二人勠力同心,创下了这般基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朱标既是他的继承人,又是他最亲密的战友。
朱元璋更明白,他为什么有底气、有耐心如此真实的“三辞三让”,为什么有如此“得国之正”的评价?这里面更有朱标的功绩!
他满怀盼望着,再次见到朱标!
他无比期待着,在朱标的见证下,走上那至尊之位。而他也将在那时,将“皇太子”的名位,给予朱标,让朱标与他共享那无上的荣耀!
“叶春。”
“在。”
“你去给咱传旨中书省,务必把标儿的凯旋仪式,安排的妥妥当当,风风光光,不可有任何纰漏!”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