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的春风唤醒了田地里的农作物。
京城里热闹一派,全国各地的学子都陆陆续续的抵达京城。
京城的酒楼茶肆也坐满了五湖四海的年轻书生。
高谈阔论,肆意飞扬,让人好不羡慕。
秦兰兰也整日忙的跟陀螺一般。
其实许多事情她都可以交给别人去做的,只是她放不下心。八壹中文網
心里总是惦念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力求做到最优。
报社的名字是秦兰兰起的,就叫晋民报社,理念是,服务大晋百姓,丰富民众生活,这也是她想创建报社的初衷。
本来谢依依知道自己即将与大内一把手康公公,还有礼部尚书文大人成为同事的时候,她是惶恐的。
但在秦兰兰的鼓励和劝解下,谢依依想开了。
不就是与两位一把手们共事吗,她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将晋民报纸发扬光大视为己任,就不信谁能挑出她的错来。
而当谢家的人听说谢依依要成为晋民报纸的负责人时。
从前那一副表面尊敬,实则看不起她是合离之身的族人们,一个个都换了另一副嘴脸。
从前他们家是嫡支,但由于谢父没有嫡子,他们这一支人丁稀少。
谢父又是个正直通达的人,对嫡庶没有那么看重,旁支的子弟们一视同仁的教养扶持。
旁支发展起来之后,渐渐有些贪心不足,每每占他们家的便宜,还想逼着她母亲过继嗣子。
而如今不同了,谢依依任职晋民报纸的消息一出,不少人闻风赶到谢府打听消息。
得知这事是真的,许多人的态度大转变,甚至不少人想为谢依依说媒。
对于这些谢家一律不予理睬,谢依依这段时间也一直跟着明光郡主工作学习。
秦兰兰对谢依依的学习能力十分赞赏。
将生活区交给她,确实是找对人了。
报社的事情秦兰兰筹备的很久,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早已经准备就绪。
如今三位编辑一上岗,立马动身投入到第一期报纸的采编工作。
仅仅十日的时间,大晋第一张报纸,便应运而生了。
第一批印刷了五千张,考虑到如今大晋的文化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很多人还不认识字。
这第一批报纸也没有印太多,也是在试水。
谁知报纸上架的第一天,就在报社里被一抢而空。
排着长龙的顾客因为没有买到报纸而抱怨。
谢依依三人在阁楼上看的清楚,几人的心情也是从未有过的激动。
人们对于报纸的反响也是出乎预料的好。
秦兰兰觉得,除了前期的噱头和宣传,这一切还是要得益于三位编辑的选题功劳。
京城的学子们对报纸的出现最为推崇,如今人人都以拥有一份报纸而自豪。
晋民报纸的文化区是由嘉文圣人执导的,他老人家的学问那是毋庸置疑的。
仅仅是几篇文章,就足以让很多人从中受益。
还有时政新闻,也让普通老百姓知道了涨见识,广听闻。
普通老百姓们也在学习和进步。
报纸上大篇幅的提到教育改革的意义,通篇字字珠玑。
提的最多的便是马上要到来的考试一事。
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到变化,所有人也在默默变好。
没想到的是,晋民报纸派出许多调研人员,调查的是最受欢迎的板块。
最后统计得到的结论居然是八卦新闻。
这一部分的内容是秦兰兰经过深思熟虑的,毕竟这个时代的人最注重名声,她也问了问大家的意见。
本来秦兰兰是觉得,古代不像现代,没有什么八卦新闻好写的。
但这一次,她误判了….
秦兰兰低估了谢依依挖掘消息的本领。
谢依依好歹是京城名媛,认识京城大半的贵妇小姐们。
只一顿下午茶,谢依依的记事本就满的写不下了。
秦兰兰只能说,对于挖新闻,谢依依是有些本事在身上的。
不过综合考虑过后,这些消息经过润色也只当是故事一样发表。
可抵不过民众敏锐的洞察力,除了官员学子们,最爱买报纸的居然是大晋的女读者们….
晋民报社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的期刊发行的也十分顺利,每三天一发,每次只需要一个时辰不到就售空了。
印刷量也从之前的五千,到一万,一万五,如今已经二万份起了。
印刷厂和报社忙得不可开交。
皇上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又派了两位侍郎来帮忙。
此时大晋最后一次科举,也是第一次学院入学考试,进入最后三天倒计时。
这是大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只是考生,就有将近六千人。
准备了这么久,终于到了关键的时刻,所有人的心都悬着。
然而就在此时,宫里却传来了一个不太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