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夫子和苍正大帝都惊呆了,若不是亲眼所见,俩人根本就不敢相信,本帝的女儿竟然如此聪明,随着苍正觉得不对,夫子要被三丫头给赶走了。
苍正赶紧说:
“这道题不算,你们再出一道简单的题给夫子答,若是夫子再答不上来,本帝就给你们换一位夫子。”
倾城想着换多少夫子就给你弄走,她对着苍正点了点头说:
“那好,下一道题该本公主出了,若是本公主出的题夫子还是不会做,那夫子就自行离开吧!”
刘夫子想了想不能在三位公主面前出丑,必须要找回面子。
“老夫答应公主便是,老夫最擅长诗词,公主不妨考考老夫的诗词,看看老夫能不能对答如流。”
嘿嘿!
倾城看着刘夫子信誓旦旦地说:
“那行,本公主就满足夫子,现在就由本公主和夫子比试一场,咱们就比现场作诗,不要说本公主欺负你,就由夫子指物出题。”
刘夫子理了理胡虚想着现场指物作诗,多少诗人都不会,难道四岁孩童还能比老夫厉害。
刘夫子胜券在握,他装出一副绅士的样子说:
“还是公主先出题吧!”
这时,后厨的下人买了一只大公鸡和一只鸭回来,准备宰了中午吃鸡和鸭,倾城灵机一动,她指着那只大公鸡说:
“夫子看见那只大公鸡了吗?夫子就以半柱香的时间以大公鸡作诗。”
啥~!
半柱的时间以大公鸡作诗,他哪里能作得出来,刘夫子硬着头皮想着,老夫作不出来,那公主肯定也作不出来。
刘夫子同样指着下人手中提着的鸭说:
“那好,那公主就以鸭作诗,同样以半柱香的时限,公主可好?”
倾城拍了拍胸脯说:“没问题,半柱香的时间足够了。”
倾城信心十足地提起笔,然后想着拐了,娘亲没有教过鸭的诗啊,这下糗大了。
倾国和半瑶在一旁看着倾城迟迟没有动笔,俩丫头非常的着急,想着完了完了,娘亲和后爹都没有教过她们背过鸭的诗,倾城还怎么作。
倾国摇了摇倾城的小肩膀说:“倾城,你行不行啊?”
苍正大帝看着倾城微微一笑,想着完了吧,不会了吧,这次本帝到看这小丫还怎么作诗。
倾城灵机一动,虽然不会背诵鸭的诗,但她会背诵鹅的诗啊,随着开始动笔。
刘夫子还没有开始提笔,他看着倾城公主一气呵成,这是在作诗吗,不会是胡乱写一通糊弄老夫吧!
倾城放下笔将诗递给刘夫子说:
“夫子,本公主作完了,请夫子赐教。”
哦!刘夫子一脸的诧异,想着这么快,他疑惑地拿过倾城手中的诗念了出来:
《鸭》
嘎嘎嘎嘎嘎,
曲向向地歌。
灰毛浮绿水,
黄掌拔清拔。
“妙啊!妙哉!”
苍正大帝一听好诗,好诗啊,鸭的脖子向地伸出嘎嘎地叫声,比作鸭在唱歌,鸭一身灰色的羽毛浮着绿子,黄色的鸭掌划出波浪,好家伙,妙啊!
刘夫子拿着诗激动不已,没想到倾城公主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作诗的天赋,简直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
倾城看着刘夫子的样说:
“夫子,本公主作的诗你激动个啥劲呢!半柱香的时辰就快到了,夫子还是赶快动笔作诗吧!本公主都已经作完了。”
“这,这,这个,这个,那个。”
刘夫子那个着急啊,他想着能身为公主的夫子多有排面,没想到三位小公主小小年纪竟然如此学识渊博,看来想要当公主的夫子还真不容易。
“倾城公主,老夫,甘拜下风,这大公鸡的诗比鸭难作多了。”
倾城斜着眼瞅了瞅刘夫子说:
“是么?本公主到觉得大公鸡的诗比鸭简单多了,既然夫子不会,那本公主就献丑了,这可是夫子指物作的诗,本公主可没有作弊哈。”
倾城在院子里一边走一边念着诗:
“公鸡公鸡多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脖子金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
啥~!
倾城公主竟然会作七步诗,刘夫子一听没站稳一屁股坐在石凳上,老夫遇到诗童,竟然比诗仙诗圣还厉害,若不是老夫亲眼所见,老夫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苍正大帝两眼瞪得都要掉出来了,现场指物作诗不可能是假的,他随着哈哈大笑:
“本帝的女儿果然不凡。”
吴宝强在屋里趴在窗户上看着三丫头表演,没想到漓漓教会了三丫头这么多,还能随机应变改诗,漓漓真厉害,三丫头真是聪明伶俐惹人爱。
这时半瑶站了出来,她对着刘夫子说:
“夫子,本公主还没有出题呢,本公主就考夫子一道简单点的题目。”
简单么?
刘夫子想着刚刚前两道题都输了,他再也没有刚刚来到别墅时那作为一代文儒大家的高傲,他半躬着身子对着古半瑶说:
“半瑶公主请出题,老夫尽力而为。”
古半瑶学着古灵儿走路的样子在院子背着手说:
“这首题是考夫子对一身学识的见解,若是夫子答不上本公主的问题,那夫子就妄为读书人,妄为一代文儒大家,还不如回乡种红薯去,教书误人,不要教坏了孩子们念书。”
啥~!
刘夫子吓出一身冷汗,他用手帕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答不上来要让老夫回乡种红薯,竟然说老夫教书误人。
而苍正大帝则是很好奇,半瑶会问什么样的问题。
古半瑶小手指着刘夫子说:“夫子为何而念书,可知何为治国之道?”
啥~!
刘夫子一下就愣住了,若是老夫回答不上来,这可是大夏半瑶公主说的话,那老夫且不是要回乡种红薯。
刘夫子想着还是谨慎一点好些,他低着头说:“老夫不敢妄言。”
“夫子尽管畅所欲言,本公主恕你无罪!”
刘夫子吱吱唔唔地说:
“老夫为何而念书,是为了考取功名入朝为官,为百姓谋福。治国之道,老夫未曾想过,答不上来,还请公主赐教。”
唉~!
古半瑶叹了叹气,她一脸失望地摇了摇头说:
“夫子还是回乡种红薯去吧,不要再教书了,以免误人子弟。”
苍正大帝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对着半瑶说:
“半瑶,说说你的见解,本帝也想知道,为何而念书,又何治国之道?”
半瑶嘿嘿一笑,女王阿姨教过她们的,她背起小手一路走一路说:
“本公主是为大夏之崛起,为大夏之复兴而念书,将大夏百姓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大夏盛世而念书。”
咦~!
苍正大帝感叹不已,刘夫子感到震惊自叹不如,若不是亲耳所听,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四岁孩童对为何而念书的见解。
半瑶接着说:“所谓治国之道,必须要富民,得民心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让百姓安居乐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实现共同富裕,让大夏国没有贫穷,强大军队,抵御外敌入侵,犯我大夏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