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劳听完精神一震,此计若成,那朱元璋性命难保,只怕大明顷刻就有覆灭危险。
只是他忽然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
“大汗!若要夺取南京,必先渡过长江,我军不善水战又缺乏战船,要如何是好?”
帖木儿显然早有所料,只是事关重大,他一脸凝重又沉吟片刻才说道:
“明军水师主力早已云集会川附近,正在全力疏通航道,长江河岸宽广不可能处处设防。
我来时已查清,淮安、江都两地水运发达,囤有大量民船,只需派出一支精兵,先行夺取两地,便可趁机过江!”
说完,帖木儿饶有深意的看了眼,站在身侧的四大铁卫之首巴加图尔。
胡斯劳猛然心动,此计最关键的就是先遣军动作要快,行动要隐秘,战力还要足够强,有巴加图尔出手,几乎十拿九稳。
莫日根却没有这么乐观,深入大明腹地作战,还要悄悄奔袭数百里夺取淮安江都,难度太大,变数太多,稍有不慎就是功亏一篑。
但换个角度想,就算渡江不成,整个河南行省也挡不住这南下的十几万草原大军,到时可以一边攻城掠地,一边大肆搜刮粮草,将大明腹地搅个天翻地覆。
帖木儿则带着主力跟三十多万明军安稳对峙,此消彼长下没准就会出现新的战机。
最关键的是,明军补给现在全靠南运河,如果占领了淮安江都两地,就等于掐死了运河的进出口,朱文正就算插翅都难飞!
想明白这点,莫日根当即就打算请求挂帅出征,就在这时,忽有一名侍卫急匆匆闯入道:
“启禀大汗!朱文正向我军发起挑衅,要明日出营决一死战!
这是明军射来的战书!”
这句话一出,帐内数百名蛮将一片哗然,就连纳哈出和李成桂都一脸震惊的张大了嘴。
在大家看来,就算明军合兵一处总体上也处于绝对弱势,能够依托营盘自保就不错了,怎么还有胆子出来野战?
这不是送人头吗?
帖木儿也一脸错愕,他身子前倾,一把接过书信,仔细阅读一遍,最后才若有所思的放了下来。
胡斯劳忍不住问道:
“大汗!那朱文正当真吃了熊心豹子胆?他信上到底如何说得?”
帖木儿冷哼一声道:
“那朱文正笑我等是无胆鼠辈,坐拥数十万大军却婆婆妈妈踟蹰不前,居然困于一个小小的会川县。
他明日要率军主动出击,与我一战定胜负!”
此言一出,帐内顿时炸开了锅,自出兵以来,蛮军几乎横扫大明北方,哪里受过这等嫌弃,一众蛮将骂骂咧咧,纷纷捋起袖子要跟朱文正死磕。
只有少数几人较为清醒,其中莫日根赶紧上前道:
“大汗!那朱文正最是诡计多端,小心有诈!”
莫日根刚刚吃过朱文正大亏,对此深有体会,可他却忘了,如今敌弱我强,蛮军士气正旺,若是不敢应战,对于蛮军士气将是极大打击。
草原最重悍勇,这么好的机会都不上,以后你还怎么在部落间抬起头?
果然,听完莫日根的警告后,帖木儿一脸无动于衷,眼中反而渐渐升起兴奋的光芒。
莫日根暗道一声不妙,难道大汗英明一世,竟要栽在这么浅显的计谋面前?
…………
与此同时,明军大营。
汤和一脸担忧的看向朱文正道:
“丞相,您真的打算明日全军尽出,与蛮夷决一死战?”
朱文正神情坚定的点头道:
“没错!正是如此!”
汤和一脸焦急道:
“敌众我寡,实在太过凶险,还请丞相三思!”
汤和说得没错,徐达所部经过多日激战,所余只有十六万上下,就算加上朱文正带来的人马,一共也才三十二万出头。
而蛮军就算剔除元军和高丽军这几日的伤亡,仍然高达五十多万,还大部以骑兵为主,如此悬殊的差距,怎能让人不担忧?
徐达却看明白了其中关键,开口说道:
“自丞相率兵来援,我大明在中原地区已经没有可以机动的兵力。
帖木儿人数占优,骑兵占优,若分兵四处劫掠,又或南下截断运河,我军根本没有应对之法!
与其死守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谋求胜利!”
汤和听完惊出一身冷汗,蛮军骑兵实在太强大,自家始终如此被动,想打赢真是难如上青天。
可就算如此,主动出击就不是送人头了吗?
仿佛看出了汤和的顾虑,朱文正开口问道:
“你若是帖木儿,此刻最想要的是什么?”
汤和一愣,仔细思索一番后答道:
“当然是消灭我大明三十万精锐,以除心腹大患,如此一来,就算他不能过江,也能占据北方半壁江山!”
朱文正点点头,接着说道:
“克敌制胜,必先料敌先机,我们只有给他这个机会,才能抓住机会打败他!”
汤和恍然大悟道:
“难道明日作战的关键,其实是擒杀帖木儿?”
朱文正微微一笑:
“正是如此,明日我军倾巢而出,帖木儿想要消灭我们,必然要派兵断我后路,形成包围之势。
可要形成包围之势,就需要四散兵力,等蛮军兵力散开,我将亲率全部骑兵,直取敌酋中军大营,一举将其击杀!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帖木儿一死,敌军不攻自破!”
汤和浑身一震,万万没想到这个计划竟如此彪悍大胆,这不是拿全部身家性命来冒险吗?
赵德胜又趁机在旁补充道:
“丞相早已看出,蛮军虽高达五十万,但真正能打的只有三十万察哈台精锐。
这三十万人中又以部落联合为主,这些部落本有各自的利益,全靠帖木儿个人威望将他们联合一起,只要帖木儿身死,蛮军将化作一团乌合之众!”
事实上的确如此,历史上帖木儿率领几十万大军试图出击永乐帝,结果途中突然病死,结果他留下诺大一个帝国立刻分崩离析。
朱文正既然知道这段历史,自然知道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帖木儿身上,这个人只要不死,就算四处逃窜,也能带给大明几十年的边疆问题。
因此,帖木儿必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