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你睡了吗?”
“我还没有呢,主人,你又在想什么呢?”
“我在想,我们活着的每个人,一天天的,都在等候着什么?”
“等候着什么呢?”
“聚宝盆,我觉得都是等候死亡!”
"主人,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可以和我分享一下吗?"
“好的,聚宝盆,我这就和你说一说,你给我些建议。”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主人总是在留意身边的老人,留意他们的生活,留意他们每天所做的事。
这也许代表主人的心,开始变老了。
在主人居住的小区西侧,过两个十字路口,有两个修车的老人,每天都在忙碌,风雨无阻。
主人时常从他们身边经过。
主人对他们的身影是这么的熟悉,就像两个老朋友一样,每天会准时的出现在那里。
第一次开始留意他们两个,是在一个下午。那时候,主人还是骑着三轮电车,三轮电车的车胎没有气了,主人就去找补胎的地方。
在拐角处,主人看到了他们,就上前和他们打招呼,让他们帮着补胎。
补车胎是一种技巧和心力结合的活。手上要有力量,还要用眼睛找好位置,两者结合才可把车胎补好。
有经验的补胎高手,会先用手把车胎一圈用手抚摸,感知一下是否有尖刺。若是有尖刺就先去去除,否则这胎是白补了。
老人的手青筋突出,根根像车条般坚韧。一层黑色的皮肤紧紧包裹着青筋,老人又撸起袖子,认真而有序的就把车胎补好。
主人从兜里掏出八块钱给了他。主人知道这老人不用手机,现钱是对他最好的尊重。
恰好,主人的三轮车厢里,放有一袋炸好的馒头,就顺便给了这个老人,老人客客气气的收下了。
自此开始,主人每天都会和他们见几次面,他们闯进了主人的生活之中。
每次路过他们补胎的地方,主人都会不由自主的瞥一眼他们,很多时候是看到他们守候着摊子,像两座活人雕塑,安安静静的活灵活现!
靠西侧补车胎的老人,是长满一脸胡子的,胡须是花白的,总是喜欢穿着灰黑色的衣物。
夏天的时候,花白胡子的这个老人,就在他补胎的三轮车旁,坐在马扎上,抱着双腿,看着过往的行人。
冬天的时候,他会穿着厚厚的灰褐色的大棉袄,来回踱着步子,在马路对面有阳光的地方取暖。
他的补车胎摊的工具,都在他的脚蹬三轮车上,脚蹬三轮车上面,用木板做了一个盖子,上边还有一把锁子。
看到他,主人总是想到自己的爷爷。
主人的爷爷也是这个模样,和这老人一样的精神抖擞,身体瘦瘦的有力。可是,主人的爷爷有些哮喘,每天累的总是喘着粗气,咳嗽不断。。
这个花白胡子老人,一点也不显得老,主人几次看到他补胎的样子,都是很有气力的。他的摊位靠在西侧,有一次,主人骑着三轮车从东侧过来。
主人三轮车上,拉着一辆自行车。主人的自行车锁只有一把钥匙,主人想着是配一把新钥匙,留着备用。
花白胡子老人呢,坐在马扎上,用手指头,指着来他自己的摊子上。意思是让主人来他的车摊子。
主人停下了车,没有到他的摊子上,而是在靠左面的老人车摊子面前停下了。
主人知道,这个左面老人的车摊子上有配钥匙的工具,而他的摊子上并没有。
只是这个老人的手势,让主人久久不能忘怀。或许是对贫寒低档次车摊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怜悯。花白胡须老人的车摊子是用的三轮脚蹬车。
而靠左边的这老人是个电动三轮车,比花白胡须老人的高大、时尚、上档次很多。
有的时候,主人在车摊上仅仅看到,花白胡子老人一人在等候修车。
主人就想,也许是左侧车摊有些秃头的老人生病了。
秃头老人,看着年纪并不大,要小花白胡子老人十岁左右。可是论气力,远远比不上花白胡须老人。
这条街道,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个名字叫做北二街。这个名字,远没有它的外号响亮,他的外号叫做"棺材一条街"。
这"棺材一条街"的南侧街道口,就是这两位老人的修车摊。
他们在这里守候了许多年,相信算上风风雨雨的日子,总有三十多年吧!
从四十多岁起,靠着这个车摊子把儿女们都养大了。而如今,他们又利用车摊子来养自己的身体,养自己的余生。
主人认为,他们更多的是在养自己的手艺,这是一种生活习惯。若是让他们放下修车去公园里遛狗,绝对是不可能的。他们俩的手,只能是修车子,牵狗绳的话实在是不适合。
一个人的手做惯了一件事,就很难去再做另一件事!
有一天,一大早,主人开车又路过这里。
花白胡子老人骑着自行车来车摊子上班,被一辆车撞到了。他蹲在路边喘息,自行车躺在地上。
主人很是担心他会受伤住院。
开车的司机急忙忙的打急救电话。花白胡子老人,揉了揉腰站起来说,
"不用去医院,伤的不严重,前面就到我车摊了,你赶快走吧!"
这时,主人感觉到自己的判断,是没有错的!这老人的身子骨确实结实的很,若是换了别人,肯定选择住进医院,躺着不出来了。最好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躺到咽气,有吃有喝,又有人伺候着,确实舒坦。
可是花白胡须老人则不然,他还有他的责任,他的修车摊子上就只有他一个老板,若是他离开了,就没人来上班了。
今天,主人又配了一把新钥匙,在秃头老人的摊子上配的,花了五元钱。
秃头老人的气息确实不如往年了,手脚都有些不稳健。他坐的是一把躺椅,看起来坐在上面是很舒服的。
主人是一直在想,若是再过一两年,他们走了,谁会在这个地方,接续他们的班呢?
这个没有必要担心,这一块十几平米的地方,是一块宝地,兴许会拆了建一座大楼。
他们的身影,以后只能永远的埋葬在主人的心里了。
这座城市已经申请下来"卫生文明城市"的称号。
城市到处都是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这些车都有专门的售后服务,不会去找这两位老人修理。
他们的手艺和身影,随着时间流逝,只能像这一小块宝地一样在这座城市消失。
也许,两人能够在车摊一起相伴到老,是前世许下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