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连日来,守在生母的灵柩前,寝食不安而浮肿的脸,都止不住震颤。
抬起来的手,颤颤巍巍地直发抖,只觉得身心俱疲。
徐和风把捏过油点心的手,直接抹到衣服上,皮笑肉不笑的呲牙。
“说不出话了吧,您既然压根没为我打算过,我为什么还要顾着你的大业?左右你也觉得我不堪大用拖您上位的后腿,只恨不得我早点死了别因为我耽误了您的大事,那我为什么不能死之前折腾折腾?投胎当个龙子龙孙不容易,一辈子顾着虚假的贤良美名,不寻欢作乐胡作妄为,实在可惜。”
康王面孔铁青,胡子直翘,站也站不住,挪步到圈椅上,听他胡沁。
“父王也不必忍着,要杀便杀要剐便剐。这些年陪着你演些心系百姓克己奉公,我也是真腻了。纡尊降贵的与那些个贱民逆臣混在一处,成日里端着礼贤下士、爱民如子的做派,真是晦气又恶心。”
徐和风边说,边嘲讽一笑,“哦,父王对此是甘之如饴的。您英雄!您好汉!您是大大的贤主!百姓之福!您心系江山社稷,为了好名声,叫我去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教书,叫我跟着下地,还叫我对当臣子的客客气气多加融让,我呸!他们也不瞧瞧自己是什么东西!”
康王不置一词,嘴唇不住地发抖。
“我真是没投好胎,怎么就给你当了儿子?怎么不是九叔的儿子,想当街纵马就当街纵马,瞧谁不顺眼就皮鞭子抽谁,杀人放火、为害乡里有什么要顾忌的?反正人家有亲爹撑腰!不像有些人,装腔作势给个臣子点头哈腰,‘大靠山’才是你那心尖子上的宝贝,儿子算个什么东西!还吹嘘什么多年筹谋,为国为民,自家人都能叫贼人刺杀,你都护不住,你有什么本事?国家交给你也擎等着倒霉。”
这话连在厢房的王妃都听不下去,咬牙切齿地从厢房出来,忍无可忍的要亲手教训这小孽障不可。
康王颤巍巍站起来,双眼蓄泪,黯然闭起,仰天长叹道:“冤孽啊冤孽!”
没等王妃冲上前来打人,康王两眼一翻白,直挺挺摔在了地上,晕死了过去!
王妃满脸是泪,慌忙冲上去扶人,“王爷!王爷!你别吓我……来人!来人!叫太医!”
徐和风吓得连连后退,他没想到会这样。
……
“夫人,您尝尝这道嫩笋鸡丁地道不地道?”
掌勺的厨娘丁氏盛起一点出锅的鸡丁,端给身穿湖绿色对襟窄袖薄袄裙的妇人。
那夫人浅浅一笑,温柔亲切,“早同你说了,不必叫我夫人,你若是不嫌弃,叫我素芳姐吧。”
厨娘笑得腼腆,“那怎么好意思,这店眼瞧着要倒闭,是您出了银子盘下了叫我继续开,您是东家,我不能太僭越了。”
那妇人正是从前陶家的张姨娘,张素芳。被玉珠和姑爷接回来安置在幽静的宅院里,又差遣了几个妥帖的人伺候,日子过的顺心。
此时她正在家对面的一间,不大不小的饭庄子的后厨里尝菜。
日前,这饭庄的主家是寡妇丁氏,本来生意不错,只因孩子得了病,要寻大医馆看,又倒不出钱来,只好把饭庄子出让想换钱给孩子治病。
张素芳最看不得孩子生病,一时好心掏了些银两帮她救急,丁氏是个敞亮的厚道人,说什么也不肯白拿这钱,便说让张氏来做这饭庄子的东家。
张氏也不肯,两个妇人都厚道,墨迹了好一阵子,商量定了,小店还是丁氏干,两人四六分账。
张素芳未出嫁前,家里就是开酒馆的,规模跟着小饭庄差不多,一时间倒叫她想起了从前未出嫁之前的事来,隔三差五地也愿意到对门的饭庄子去瞧瞧,一来二去心情也开阔了许多。
这一日她正在后厨尝新菜,就听外头小二进来。
“东家,二楼雅间有人找。”
张氏一惊,“找我?”
丁氏在旁搭话,“哪来的客人这么孟浪,咱们东家可不见客。”
小二点头,手里捧着个兰花素银簪子,“是位客爷,叫我把这个给您,请您上楼一叙。”
张素芳瞧了那簪子,脸色微变,解了身上的围裙,接过簪子,面色微沉的就往二楼去。
一进门果然是熟人,古人常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以比喻情谊深厚。
可张素芳瞧着他,不必什么情意,确实肉眼可见老了三四岁似的,鬓角染了一层薄霜,眼神混沌,再不似当初意气风发。
“这鸡汤馄饨我一吃就知是你的手艺。”男人捧着粗陋的大海碗温声说。
张素芳下意识垂下头,又觉得不似以往了,眼睛却不知往哪儿看好,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局促得不知如何是好。
“您怎么过来了?”她磕磕绊绊地问。
陶友德叹了口气,示意她坐。
“玉丫头的事,那日是我偏颇了对不起她,可爹娘终究是爹娘,咱们过了半辈子了。我,我想说,你跟我回去吧,回陶家去还和以前一样好好过日子。”
她垂着头,瞧不出是什么心思,只紧握着手里的素银簪子。
那兰花簪子是她刚进门时,陶友德送的头一件首饰,当日出门匆忙,什么也没带走。
陶友德见她低头无语,又道:“这也是为了玉丫头好,家里头闹父母亲闹家务,传扬出去对她的名声也不好听。咱们不能由着孩子一时意气胡闹。”
张氏听见她提起玉珠,心思不由得动摇。指甲陷进皮肉里,手心有些发疼。
“你走以后,家里的酱菜吃完了,也没这碗吃得舒服的馄饨了,她们做的鞋也不合脚,我……”
陶友德脚上穿着的,是一双张氏做的旧鞋,眼瞧着前头的布都快要被顶破了,堂堂四品官员,穿成这样,若叫同僚瞧见了,免不得要耻笑的。
陶友德站起身来,“我今日舍了脸面,亲自来请你回去,总住在姑娘姑爷的宅子里也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