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远在京城朱由校,正在看着手中锦衣卫收集过来的关于辽东后金国皇太极及其麾下将领和谋士的情报。
根据锦衣卫收集过来的情报,皇太极本人生来面色赤红,眉清目秀,行动稳健,举止端庄。他聪明伶俐,耳目所经,一听不忘,一见即识。他很爱看书学习,在努尔哈赤的诸将中惟有他识字。当父兄长年累月忙于出征作战时,七岁的皇太极就开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里日常事务、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有些事情不烦努尔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极就能干得很出色,与自己想的一样,因而努尔哈赤对皇太极更是爱如“心肝”。
看到这些朱由校的心里便想到了前世的时候,自己对皇太极的一些印象。
在前世,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是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第一位皇帝,也就是满清的开国皇帝,被许多人认为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皇太极文武双全。年幼时便能够帮助努尔哈赤处理内政,后跟随努尔哈赤多次征战,献计献策,并在一线立下赫赫战功。天命元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第四。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即位之后,励精图治,进行内政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两次征服朝鲜,争取到了蒙古诸部,解除了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他重视汉文化,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重用汉人,命人翻译汉文书籍,解放掳掠而来的汉人奴隶,奖励农业生产。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
崇德元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正式称帝,建国号“大清”。在对明作战上,皇太极利用反间计除掉了大敌袁崇焕。崇德七年,在与明军的交战中赢得松锦大战,生俘明将洪承畴,使得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终皇太极一生,没能率领清军攻破山海关,但他的成就为日后清军入关打下了坚实基础。
崇德八年,皇太极驾崩,时年五十二岁,在位十七年,庙号清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清昭陵,传位于爱新觉罗·福临。
想到这里,朱由校轻轻的摇了摇头。
“皇太极。虽说你在前世的确是被一些人给推崇,可是你毕竟是做出了对我汉人不可饶恕的罪行!老天爷让我过来,就是要改变我中华民族的命运,岂能留着你让你继续我中原神州大地?”
朱由校喃喃自语道。
随后,朱由校将皇太极的资料放到了一边,又拿起了另外一本查看,只见这本资料上面写着,“大汉奸宁完我!”
看到这几个字,朱由校的心里充满了兴趣,缓缓的打开了这本资料。
里面开篇是对宁完我的介绍。
宁完我,是辽东辽阳的边民,清太祖天命年间,宁完我投降了建奴。投降初期为颖亲王萨哈廉做事,隶属于汉军正红旗。
随着观看锦衣卫关于这一世对宁完我资料的详细记载,朱由校的脑海里又慢慢的浮现出了前世对于此人的印象。
前世的时候,宁完我也是立了不少的军功的。
天聪三年,清太宗皇太极听说宁完我精通文史,将他召入宫中,入值文馆。宁完我进入宫廷之后,推荐了很多有才华的人进入宫内,鲍承先就是其中的一员。不久,宁完我就被授为参将。
天聪四年,清军攻克了永平,后金命宁完我与满达海一起到永平宣谕安抚民众。接着又跟从清军攻克了大凌河并招抚察哈尔,因功被授为世职备御。
当然。宁完我对于满清的贡献,主要还是完善了满清的官制。
天聪五年七月,后金设置六部,下令儒臣之中有赐号“榜式”的仍然保留旧称,其余的改称“笔帖式”。宁完我遇事敢言,曾经上疏请求定官制,分服色。十二月,宁完我上疏:“自古以来国家设官定职,并非是帝王喜好铺张。实在是怕处理国事的时候乱了纲纪,故而设置六部分别进行管理。
又害怕六部处事的时候发生偏私,所以设置六科进行监察;还要启发帝王的心智,所以设置馆臣;又怕底下的事情被蒙蔽,故而设置通政一职。这些事要同时办理,缺一不可。此外还要设置言官,纠正帝王官员的过失。这是此古以来帝王明目达聪的秘诀所在。
就像明朝纲纪败坏,并不是因为最初的制度不合适,而是他们的君主是非不分啊。如今我们的‘笔帖式’,在明朝称之为‘书房’,朝廷怎么能仅设置书房呢?那里官员和读书人杂居而处,名分等级也没有规定下来。朝廷如果不设置通政一职,那么下情就会拥塞,那怎么能做到励精图治?如果制定了服制,区别满、汉官员。汉官不通满语,大多因此而受到满官的怠慢,导致他们的积极性受挫,这样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德之人呢?所以臣才主张设置朝廷官员的服色。”
宁完我的上疏递进之后,皇太极认为非常正确,命朝廷将他建议的内容依次施行。
脑海里一边回忆关于宁完我的资料,脸上一边的冷笑着。
“不管你对满清或者是历史做了什么样的贡献,都改变不了你是个大汉奸的事实!”
朱由校在心里暗自思索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