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的姐夫是太子 > 第四百三十八章:天文数字

第四百三十八章:天文数字(1 / 1)

高祥颔首点头。

  却笑了笑道:“说起海关,于谦那儿,倒是下了一份公文来。”

  海关和太平府一样,都隶属于郡王府之下,理论上并不属于太平府的下属衙署,因而他们若是要与太平府交涉,只需下达公文,却不需奏报。

  张安世对于海关的消息,是最上心的。

  毕竟这关乎着银子。

  因而张安世饶有兴趣地道:“什么公文?”

  “海关那边,询问太平府能否拨出一块土地,三百亩上下,用以筹建学堂之用。”

  张安世听罢,不由道:“要筹建学堂,竟不先上奏本王,这个于谦,搞什么名堂。”

  高祥笑了笑道:“应该这只是草案,还未有完整的章程,现在只是先询问一下太平府这边的态度。”

  张安世心里了然,如今太平府上上下下,大多都是如此,因为人才紧缺,许多冒出来的行业,大量需要人力。

  因而,大家也开始效仿官校学堂的模式,譬如现下的海关,它既需要一批缉私的人员,且要求纪律严明。这些人,不只作为武力保障,同时还需这些人能识文断字,并且有足够的算学的能力,除此之外,大量的海关文吏,对算学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若是市面上去雇请,费时费力,而且未必能招募到自己想用之人。

  想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专门开设一个学堂,招募生员,且承诺这些人将来毕业之后可直接进入海关,需要什么样的人,可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

  张安世此时却忍不住道:“三百亩的地,这学堂的规模可是不小,于谦这个家伙,心大的很啊!”

  高祥道:“下官这边,地是可以想办法拨付的,不过诚如殿下所言,这占地太大了。”

  张安世想了想道:“等他的章程奏报到了郡王府,再计议吧。”

  高祥点头,却是抬眸看了张安世一眼,道:“还有一事……”

  张安世道:“你尽管说。”

  “各府县,有不少人下文来责问……”

  张安世听了,不由得皱眉起来,冷哼一声道:“我们素与其他的府县,没有什么瓜葛,他们下文来做什么?这些人,不必去理会。”

  高祥道:“是。”

  高祥所奏报的,确实牵涉到了各府各县的问题,大量的海外特产流入,从花椒到蔗糖、香料等等,且因为大规模的流入,价格已经能够让普通人接受了。

  再加上大量天竺国的棉花引入,这天竺土地肥沃,日照条件又好,因而广泛种植了大量的棉田,且价格低廉,棉花的特点便是质地轻,因而一艘海船承载的棉花也多,若是摊去运输成本,依旧有利可图。

  栖霞这边,不少作坊,将这棉花纺纱,此后制成布匹,居然价格,远低于时下的布匹。

  大量的生产原料进入太平府,太平府生产加工之后,货物可谓是堆积如山,除了太平府的军民百姓使用之外,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外销了。

  可眼下,直隶倒还好,新政推行之后,各种商货进入千家万户,可其他的府县,已经开始发现,许多的货物,开始慢慢渗透了。

  质地更好且价格更低廉的棉布,以往价格高昂,现如今且慢慢平价的蔗糖、香料以及花椒。

  尤其是棉布和蔗糖,前者可以让人穿暖,而后者,对于此时的百姓而言,糖历来乃是奢侈品,属于可以与肉等价的。

  且此时的糖类食品,在这个时代人而言,营养丰富,大抵和老母鸡差不多的意思。

  这蔗糖的价格,却与从前不同,不再是高不可攀。

  许多府县,尤其是当地的父母官,显然对于太平府的货物,都有天然反感的,下头的官吏,便索性在各处的码头设卡。因而不少的商贾,怨声载道。

  只不过,起初确实是这样,可很快,情况开始慢慢发生了改变。

  因为这些吃拿卡要的官吏,很快发现,从前押着这些货物的商贾,渐渐换了人,不再是穿着布衣,脚踏着布鞋的商人,摇身一变,居然是儒衫纶巾的读书人。

  这些人根本不将寻常的官差放在眼里,船到了岸,便立即有人负责接驳货物,官差们还未上前,这人只轻描淡写的抽出一份名帖,而后,便对其置之不理了。

  这些寻常小吏,都是本乡人,只看名帖,立即不敢怠慢,莫说刁难,只怕还需向来人行一个礼,高呼一声老爷。

  而至于县里的县令、县丞、主簿、都尉、巡检人等,虽不是本乡人,可得知了奏报之后,也都不吱声了。

  各府县采用的虽然是流官,可朝廷任免一县官吏,真正在官之列的,也不过区区数人而已,整个县里,某种程度而言其实是乡村自治。

  而乡村自治的本质,是士绅自治。

  对于父母官而言,差役是本地人,士绅是本地人,只有自己是外人,所以上任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要与本地的士绅打好关系。

  毕竟,大明朝廷可不存在所谓给县里的大量拨款,几乎所有的钱粮,或是县里遇到什么事,都需仰仗士绅们筹措。

  可偏偏这些士绅,在本地盘根错节,经过百年的繁衍,还有各种所谓门当户对的婚丧嫁娶。其本质,无论他们是县里东边的还是西边的,相距多少里,说穿了,他们都是亲戚,不是这家女儿嫁给了那家的儿子,就是那家的儿子曾得那家的提点,乃是那家人的门生。

  可以说,得罪了一个,就等于统统得罪了。

  一旦父母官违背本地的士绅,那么什么事都不用干了,人家若是要给你下绊子,轻而易举。

  何况,这些人大多都有功名,甚至还有一些族人在外为官,真要翻了脸,人家还未必瞧得起你这区区七品县令。

  正因如此,捏着名帖的县令,哪怕对于这些货物再反感,或者对押运之人居然牵涉到书香门第的子弟再如何觉得匪夷所思。

  可这个时候,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起初,这种事还只是遮遮掩掩,或者说,还是少数,可慢慢的……这样的事居然开始泛滥起来。

  县里的官道和码头,大量押送货物的车马与船只,比之往年不知增添了多少。

  参与的士绅人家,竟也不少。

  此时,各府县的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渐渐有了危机感。

  他们觉得这样放任下去,不是办法,当下便上奏朝廷,恳请朝廷禁绝此事,另一面,下文太平府,让太平府这边‘规矩’一些。

  至于士绅,他们反而是不好苛责的。

  毕竟向朝廷奏报,这是自己的职责,和太平府交涉,那太平府能将本官如何?

  可当地的士绅不同,大家都在一个屋檐下,直接开了这个口,就等同于撕破了面皮,踩着了别人的尾巴,妨碍了别人发财,难保没有可能出什么事故了。

  张安世对于这些气急败坏的父母官,当然是理也不理的,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至少张安世自己,就从锦衣卫得知,现如今太平府里头,兴起了某种代理概念。即商贾负责生产,而货物的集散,则交由各府县的当地人,由他们自行押运货物回乡兜售。

  至于这些来代理人,到底是什么来路,张安世不在乎,反正货物这东西,谁卖不是卖。

  因而现在栖霞这边,愈发的热闹,而且还多了几分夫子庙才有的文气,不少读书人涌现出来,住店、打尖、听戏,好不热闹,甚至挥金如土。

  这倒让锦衣卫这边,一下子来了精神。

  现在要凑人头,各藩镇的弘文馆,还缺人呢。

  不过盘查之后,却发现这些大行其道的读书人,都拿着各大作坊,还有许多远洋船行的凭书。

  这种凭书,大抵都是当地的商户们开具的,证明彼此之间有业务上的往来。

  他们拿出这样的凭书,校尉们也只好泱泱而去。

  只是这些奏报到了文渊阁和各部,却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这种事的危害也是不小的,尤其是大量棉布的流入,使者原先乡间的土布彻底失去了市场,原先较为平静的男耕女织,被大大的破坏。

  太平府的布匹花色固然好,还经过了染制,价格因为大规模生产,较为低廉,几乎让许多地方的土布直接绝迹。

  而佃户们失去了许多的生计,从而更加难以负担租金的负担。

  许多的壮丁,要嘛随人去押运货物,要嘛进入了县里或者府城,为人搬运货物,当然,更多人选择……流入太平府。

  这其中受害不小的,依旧还是士绅。

  人力的缺失,使的土地的租金不得不一降再降,才可招募佃农耕种。

  因而,这些人最是气急败坏。

  甚至有人闹到了县学和府学,要求学正和县谕们严惩与太平府勾结的读书人。

  夏原吉对此,还是颇为忧心的,毕竟他是户部尚书嘛。

  此时,他眉头透着几分忧心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乡间人丁若是大减,必然会大量的粮田荒芜,长此以往,往后的夏粮怎么办?朝廷和百姓无粮,是要出大乱子的。”

  众尚书各自喝茶,看似是漫不经心地说着此事。

  可实则却是各有自己的心思,越是谈论大事,反而要越显得轻描淡写的样子。

  而越是谈论小事,反而越要显得急切,表露出激愤之色。

  因为小事无伤大雅,也几乎不妨碍别人的利益,大可以激烈一些,显明立场。

  可这样的大事,直接牵涉到了国计民生,这就不是好玩的了,一言一行,都极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胡广听了夏原吉的话,便道:“的确,无农不稳,这是大事,确实不可轻视。何况不少读书人,如今竟与商贾无异,也不知各地的学政、教谕们怎么管教的,真是斯文扫地。”

  胡广显得既担心又带着几分气愤。

  众人又陷入了沉默。

  兵部尚书金忠没吭声,他也担心粮食的问题,新政不是不可以推行,可粮食却不能少了。

  礼部尚书刘观此时笑了笑,于是在这一群皱着眉头的人里,就显得太与众不同了。

  见他笑,众人都不免狐疑,夏原吉率先问道:“刘公有何高见?这读书人的事,可是和礼部息息相关,倘若礼崩乐坏,刘公可是难辞其咎。”

  刘观道:“圣人也没说过读书人不能经营吧?这与礼崩乐坏又有什么关系?”

  夏原吉挑眉道:“可是言利……终究……”

  刘观道:“若是言利就要管束,那购置土地,是不是言利?将土地租赁给佃农耕种,是不是言利?要这样说的话,那索性,大家都不言利了,都效仿太平府,岂不是好?索性将土地,统统都分出去,这样便算是在根子上,解决了当下的隐患。反正也无利可言了。”

  夏原吉脸微微一红,道:“话不是这样说的,这样说来,刘公莫不是认为,眼下各府县奏报的事……理所当然了?”

  刘观立即道:“老夫没这样说。”

  夏原吉追问道:“那到底怎样的说法?”

  刘观脸不红气不喘地道:“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你们先争论,哪一边有道理,老夫便附议谁。”

  这话就太无耻了点了!

  碰到这么个墙头草,夏原吉一时之间,直接语塞无词。

  说实话,若非是同僚,夏原吉想给他两个耳刮子。

  “无论如何,粮食的问题,不是闹着玩的,就算读书人的事,可以缓议,倘若因此引发土地荒芜,粮产大减,来年若是遭遇了饥馑之年,我等便是千秋罪人。”

  众人都看向杨荣,杨荣沉吟片刻,道:“诸公……只看了奏报,可我这儿也有一份奏报。”

  一下子,大家愈发的沉默。

  杨荣道:“这是詹事府大学士杨溥呈送上来的,他命一些詹事府的人,往各府县早有过调查,上头是这样说的,以往的时候,士绅租赁出土地,交佃农耕种,农人缴佃租五成。”

  “除此之外,还需负担朝廷的赋税、徭役,因而,落在佃农之手的,不过区区三成粮而已,若非灾年,这三成的粮,确实勉强能够糊口度日,可有的府县;却需上缴佃租六成至七成,盖因此地人丁多,而土地少,士绅不愁地租无法租赁出去。”

  杨荣顿了顿,又道:“现在各府县的奏报,却是说,因为人丁减少,再加上失去了土布的收益,佃农们无以为继,只好相继逃亡,可细细思来,若是佃租降为两至三成,佃农的生活是否可以改善,能够安心务农。”

  “其次,还是粮税的问题,杨溥学士所派人细细查过的情况,可谓触目惊心,朝廷所定之粮税,历来不多。可地方上各种名目的摊派和苛捐杂税,却是不少。不说其他,单说损耗这一项,便要求农人自付,说起损耗……为何太平府可以解决,可为何……各府县却加征于民?”

  这一番话下来,文渊阁里的众大臣竟是哑口无言,说不出的尴尬起来。

  事实上,这些事,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的。

  不过杨荣觉得不合理,因而提出。

  有人觉得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乃默许的规则,无法打破。

  在座之人,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其实即便有争议,他们都有各自的道理,就看大家侧重点在哪里了。

  杨荣自然也清楚大家的心思,他微笑道:“所以啊……总算土地要荒芜,依我而言,真要有土地,愿意降租,还怕没有百姓耕种?说到底,就回到了方才的问题上了,还是言利。贩货的士绅在言利,愤怒而起的士绅也在言利,只是彼此之利不同罢了,没有谁高谁下。”

  夏原吉依旧忧心忡忡地道:“话虽如此,道理也是这个道理,可……户部这边,还是有所担心……”

  杨荣道:“那就再看一看吧。这些奏疏,我等拟票时,还是建议陛下留中不发,且看后续。”

  夏原吉叹道:“现下也只好如此了。对啦,现在京城里头,都在说,如今出了一个于谦。此人,诸公可有听闻吗?”

  刑部尚书金纯道:“略有耳闻。此人似乎主持海关,是个举人,不过胆气足得很,听闻城阳侯府的一批货,前些日子被他所扣押,还勒令城阳侯补税……”

  众人听这金纯说罢,都不禁莞尔。

  “此人胆大如斗啊!”

  ……

  永乐十九年初夏。

  于谦抱着一沓账目,来到了郡王府。

  对于郡王府,他是熟得不能再熟悉了,说是回家也不过分。

  等见着了张安世,于谦依旧如往常那般规矩地行礼道:“见过殿下。”

  张安世朝他颔首,随和地道:“这些天,本王一直盼你来,可你却少来走动。”

  于谦道:“海关事务繁杂,下官抽不开身。”

  张安世指着他手里抱着的东西,眼带好奇道:“这是什么?”

  “从海关筹建至今的账目,以及大量的收支,特请殿下过目!”

  张安世听罢,顿时兴趣盎然,道:“哎呀,本王可是久等多时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混蛋系统不靠谱我成了灭国皇子纯梦 我在三国练强军 混蛋系统不靠谱我成了灭国皇子 成了少帅怎么办 魔教圣女非要嫁给我 宫墙柳 为了不插秧,努力考科举 为了不插秧,努力考科举三层肚腩 风起明末罗小明 风流三国:开局迎娶大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