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张家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首先是栓子,虽然因为刚开始战乱,蒙古人攻势迅猛,搞的人心惶惶,各方都停摆不前,导致了院试的日子迟迟未定。
好在等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后,科举第一时间恢复了。
收到院试的消息后,栓子第一时间回了松山县,拿了个案首回来。
紧接着,第二年的乡试,准备充足的栓子又一举拿下,考中西南省的解元。
十五岁的解元,令张清远自豪不已。
然后就是今年的会试,在张清远的建议下,栓子没去参加。
张清远认为,首先,栓子才十六,十六岁就不说中状元,单单考中进士,也算是年少成名,在这么小的年级就当官,并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栓子的目标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进士,而是状元,想要在全国范围内的优秀学子中拿下状元太难了,不是说书读透了就可以,就算张清远自己把该教的都教了,也得栓子自己有阅历有内涵,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深度有思考,不是空口白话、夸夸其谈。
所以张清远的想法是,先缓一缓,等战争结束后,让栓子出去游历,增长一番见识再回来,这样把握会大一些。
毕竟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不能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能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了。
栓子当然没什么意见,因为自己的竞争对手陈明,也拿了乡试解元,使得原本信心满满,觉得拿状元问题都不大的栓子立马稳重起来,确实如老爹说所,该再沉淀沉淀。
然后就是张清远了。
依然在翰林院低调当差,但名声比之前更盛了。
上层圈子就不用说了,不说康平伯府的人脉,就是一起讨论算学那几个人,无一不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主要是在学术圈子打出了名号。
虽然因为战乱的原因,京城大部分宴会都取消了,但文会还是偶尔会举办的。
参加了几场文会的张清远,因为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加上每次参加都有独到见解,名气逐渐大了起来。
当然,距离大儒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薇薇倒是没什么太大变化,还是每天跟着池萱学习,各方面的技能都在稳步提升着。
偶尔女扮男装出去逛逛,或者在宋允菲的邀请下,去伯府玩一玩,还顺便认识了几个其他武将的女儿。
而栋子小朋友呢,总算在李若兰盼星星盼月亮下开启了蒙学生涯。
还会每天早上跟着池萱练练功夫,七岁的小男孩长得又高又壮,没人敢欺负。
总算闲下来的李若兰因为战乱的关系,想要大干一番的决心被打了回去,除了感叹着英雄无用武之地,也只能每天跟池萱聊会,顺便写写各种计划书,坐等战争结束。
偶尔也会去牙行看看,了解京城的房价波动,虽然战争结果未可知,但准备必须要充分。
如果说最开始担忧蒙古人打到京城,侵占中原的话,在得到顾云睿成功守住蒙古人进攻的消息后,李若兰瞬间放了心,第一时间趁着人心惶惶,京城房价大跌之际,将那间心仪的三层店铺买下。
不是她眼光独到,而是能运用手中安逸多年的北方士兵,在蒙古铁骑的冲击下顽强抵挡住,就说明顾云睿此人,谋略过人,相信只要给他时间,一定会将蒙古人打败的。
这几年,张家还有一件大事。
就是在战乱的第三年,刘静香的女儿满一周岁,小饭馆也重新不温不火地开起来之后,张家在张老汉的主持下,正式分家了。
其实本来该分的就分完了,现在无非是正式分开,各过各的了,李若兰这边也不再负责其他两家的衣食了。
至于老两口,当然是跟着老大了。
然后在李若兰的提议下,每月初一十五,一大家子会凑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怎么说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