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之我是崇祯 > 第313章 改变命运的李定国

第313章 改变命运的李定国(1 / 1)

李定国,陕西榆林人,1621年6月11(天启元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历史上的李定国是在1630年,也就是崇祯三年的时候,张献忠发动了陕北饥民起义,并将年少的李定国收为了养子,改为张姓。

成年后的李定国,是张献忠麾下出了名的骁勇悍将,在军事上展现出了其过人的天赋,并在明末清初的纷乱时代中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李定国虽然是跟着张献忠造反出身,可面对建奴入关的局面,却坚守了身为汉人的风骨,于西南边陲坚持抗清长达十七年。

最终,于南明灭亡的次年(1662年),悲愤成疾,病逝在了云南的勐腊,时年四十二岁。

直至后世,晚清革命党人依旧以李定国为榜样,称其为“滇中脊梁”。

著名的清末反清革命家章太炎曾言: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历史上的李定国无疑是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人物,带着民族大义含恨而终。

而现在,随着历史进程的改变,李定国的命运也随之走上了一个全新的道路。

由于朱由检从即位之初便开始实行利民新政,使历史上将大明搅得天翻地覆的李自成、张献忠等流民起义压根就没有了发生的机会。

所以,张献忠与李定国的这份“缘分”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沐浴着新政改革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李定国,在朝廷逐步完善的全民教育体系下,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如今,在朝廷非常成功的宣传攻势以及大明新军的实际表现下,很多大明的年轻人都怀揣着一个从军梦。

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李定国自然也不例外。

自幼便立志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军。

这么多年,李定国也一直奔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终于,在其十六岁的时候,李定国迎来了他的人生转折点,成为了西安大明新军陆军军事学院的首批特招军校生。

从此,李定国正式成为了大明新军储备军官序列中的一员。

这也是实现他将军梦的一个崭新开端..........

-------------------------------------

第二天。

传承菜酒馆的掌柜李成业和刘翠儿亲自拿着锦旗送到了西安大明新军陆军军事学院。

与他们同行的还有西安官办报社西安日报的女记者林雅韵。

这次,是由西安府衙牵头,准备将此事作为一个正面的宣传素材在社会上广为传扬。

面对记者的采访,施经武一本正经的正色言道:“这没什么,我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面对昨天那种情况都会挺身而出的!”

“我们了解到,昨天在传承菜酒馆闹事的赵金虎等人都是城西赵家武馆的习武之人。”

西安日报的记者林雅韵提问道:“从身形上也都是人高马大、肌肉发达的壮汉。”

“而且,他们刚刚把酒馆的伙计打倒在地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人数上也占优。”

“你们在决定动手之前有没有十足的把握将这些借着酒意已经完全失控的暴徒制服呢?”

“其实,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冯景同清了清嗓子,抢着回答道:“一开始我们根本没想到事情会突然发展到这一步。”

“对方突然就动手了,并很快就将酒馆的人打伤在地。”

“眼看着为首的那个凶徒要作出更过火的行为,我们就赶紧站了出来对他们进行了喝止。”

“当时那种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时间考虑说有没有十足的把握将这伙暴徒制服。”

“只是下意识的想要制止这伙人的继续施暴...........”

“没错,当时那种情况根本来不及多想其他什么。”施经武接过话茬,继续言道:“而且,我觉得遇到这种情况,不管对方多少人我们都会挺身而出的。”

“毕竟,维护百姓安危和利益也是我们大明军人的基本职责。”

“学院也一直教导我们,当国家和百姓遇到困难,大明军人是一定要冲在第一线的............”

施经武再次抓住空档,来了个补充:“当然了,其实最主要的还要感谢我们学院的周总教。”

“要不是周总教平日里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亲自传授我们非常实用的实战武技,恐怕我们也没那么容易将这伙暴徒制服.............”

看着争相发言,根本不给自己说话机会的冯景同与施经武,坐在二人中间接受采访的李定国表示很无奈。

“谢谢几位的回答。”

林雅韵认真地点了点头:“从你们的言语中也使得我们感受到了那种身为大明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三国之最强孙策 我为王 极品家将 穿入中世纪 刀笔吏 调教贞观 吕氏外戚 大明之拉着崇祯南迁 神捕乱宋 华夏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