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
崇祯呆呆的看着东边那似燃烧的天空,只觉脑子里一片嗡鸣,就连跟在他身后一起出来的周皇后与坤兴公主、唤他也没丝毫反应。
坤兴公主见叫父皇都没有回应,下意识就摇了摇对方的手臂。
只是,这次并没有换来父皇的爱抚。
就在坤兴公主诧异间,崇祯却是向着一旁倒去。
坤兴公主懵逼了。
甚至都忘了去扶住对方,心里只有一个声音:父皇怎么被自己给摇倒了?
“皇上”。
“皇爷”。
见到崇祯突然就向一旁倒去,周皇后与王承恩同时惊呼了出来。
好在王承恩不是普通人,不等崇祯倒地就将他给扶住了。
只是,现在的崇祯早已失去了意识。
昏迷不醒了。
“太医,快叫太医”。
周皇后见状急得大叫。
“父皇,你怎么了,快醒醒啊……”
坤兴公主这时也回过来神了,俏脸上也挂满了泪珠,只是崇祯早已昏迷不醒,哪里还能安慰这个哭的梨花带雨的宝贝女儿。
周皇后寝宫。
一个年过五旬的太医跪在脚踏板上,手指替崇祯号了好一会脉了。
只是眉头一直紧皱不散,看得周皇后与坤兴公主焦虑万分。
“李太医,皇上这是怎么了,什么时候能够醒过来?”
周皇后忍不住问道。
李太医听到周皇后的问话,缓缓的站了起来,组织了一下语言这才行礼回答道:
“启禀皇后娘娘、坤兴公主殿下,陛下长期操劳过度,导致龙体虚弱,刚刚陛下忽闻噩耗气极攻心,这才会大脑充血昏迷”。
“目前来说陛下并没有什么大碍,明天早上应该就会醒来,只是陛下以后一定要好生休养龙体,不然,恐有不测,等下臣会开个调理的方子……”
“李太医,你刚刚说的不测是什么?我父皇龙体到底有没有事”?
坤兴公主听到太医的话,不等对方说完就急切的问道。
“公主殿下,这个……这个臣也说不好”。
李太医被问得头上冒汗,病人是皇上,他敢直说吗?
真要是说陛下可能有性命之危、命不久矣这类的话,他又不是嫌自己命太长。
好在有周皇后这个通情达理的贤后在,主动替他解了围。
“李太医,皇上的龙体就麻烦你了,你先下去准备药吧”。
“臣尊旨”。
李太医千恩万谢的走了。
内阁。
官仓走水这么大的事,尽管到了深夜,可内阁阁老们也都来了。
“周首辅,官仓的粮食要是烧完了,这满京城的上百万百姓可怎么活啊,现在还是二月,离秋收可还有半年呢,这可如何是好?”
魏澡德一副忧心忡忡的问道,整个人也急得抓耳挠腮,要是不知道他底细的人,还就真以为他是在忧国忧民了。
“我看还是先请示皇上,让江南将今年的漕粮预先收上来,这样才能保证京城百姓有饭吃”。
陈演不等周延儒说话就先开口了。
“这如何使得,陈阁老,你应该也清楚,江南百姓的负担并不轻,不少百姓每年都需要配合野菜才能勉强填饱肚子。”
“这今年离收成还有半年,要是现在就将他们仅剩的一点活命粮食收走了,他们又怎么活得下去?”
次辅杨嗣昌听到陈演如此无脑的提议,当场就站出来反对。
陈演是出了名的刻薄,所以也是丝毫不怵这个次辅,挤兑道:
“我看是你杨次辅私心作祟吧,谁不知道你是湘南人,平时也没少给你们湘南谋取好处”。
“都说湘南是鱼米之乡,你却常常以天灾为由,帮家乡减税减赋,杨次辅,你说我有冤枉你吗?”
杨嗣昌听到陈演如此针对自己,也是气的不轻。
“我哪里有私心了,这些年确实天灾不断,我也只是照实秉奏而已,是陛下天恩……”。
陈演接话道:
“这些年哪个省没有天灾?他们还不是照常交税,甚至还要加税。既然你杨次辅那么大公无私,为什么不请陛下天恩呢”。
杨嗣昌尽管也是伶牙俐齿之人,可被陈演这刻薄之人的挤兑,也是气的说不出话来。
因为,陈演说的都是实话,在湘南民间也流传着一句话:杨阁老做官,带过湘南一省人。
虽然说法夸张了些,可也能说明他确实没少照顾自己家乡。
后世也有他为家乡谋福利的故事被刻碑立传。
话说杨嗣昌告老还乡,可他一身清正廉洁,并没有攒下银子,回乡都拿不出见面礼给父老乡亲。
但他智谋过人,马上就想到当今皇上非常贪婪,朝廷的银子也被他藏进个人私库;还一味向老百姓加税,令百姓痛苦不堪。
他心生一计:叫家人将砖头用红纸包好,就往船上搬,还大张旗鼓地写了“杨阁老辞朝还乡”的招子,用竹杆挂在官船上。
有御史知道后立马将此事报给皇上。
皇上闻言大怒,他本就是贪婪之人,又怎容的下杨阁老这般平时表现得多么多么大公无私,如今告老了,却是金银无数,便马上派人将杨阁老给抓了回来。
见到皇上,杨阁老不慌不忙说:“启禀皇上,臣在朝为官多年,一直清正严明,哪有许多金银。至于那船上装的全是城中砖块,外面用红纸包着,只不过是以壮声色;家乡父老见到臣带回不少金银,也表明皇上对我的恩典”。
群臣自然不信,皇上亦是如此,便要派人检查。
杨阁老装出不愿受辱的样子道:“启禀皇上,船上装的若是金银,臣自当受死,如若不是呢?该怎么办?”
皇上想也不想就说:“若非金银,便照数补偿。”
于是便马上派人查看,结果确是砖块,皇上理亏,只得命人给杨阁老换上金银,就此平息。
杨阁老回到家乡武陵,将大部分钱赈济灾民,剩下小部分钱,在武陵东门外修街半边,命名“半边街”;又在北门离城七里的地方修了一座桥,命名“七里桥”;在对着府学宫的城墙上加了三尺高五磴砖(后称笔架城)。
(当然,这只是民间故事,半假半真。前面的为假,因为崇祯根本就是穷光蛋,后面的事情多半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