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年份,前有中国互联网三座大山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成立,后有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在美国上市,这些公司构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基本盘并且延续了接近20年,中国互联网随即进入1.0时代。
在美国互联网历史中,2000年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刻,不过不是互联网发展的高光时刻,而是互联网泡沫(dot-combubble)彻底破灭的至暗时刻。
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的历史最高点5048一路跌到2002年的1114,整个股市市值蒸发了三分之二。不少明星公司市值断崖式下跌甚至关门歇业,一大批程序员失业转行,只有不到一半的互联网公司苟延残喘活到了2004年。
0序章
在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刚刚诞生,只是给学校或者研究机构使用的高端玩意,为的是让各个研究机构能够远程操控仅有的几台超级计算机,那时只有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才能使用,普通平头百姓没有机会享受到这个福利。研究机构的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构成了互联网的雏形,是网络中的最初的两个节点
不过研究机构也不想自己研究出来的一个东西只有少数人才能用到,开始思考这种互联网系统的民用价值,就比如他们做的图书检索系统就很适合开放给外界,想要知道某一本书放在哪个地方,直接在计算机里面输入书籍信息搜索一下就行了,不用挨个图书馆地找。于是后来在80年代末政府就逐渐放开了对于互联网的限制,允许网络服务提供商(isp)为大众提供网络服务,有条件的民众可以在家上网。
然而真正让互联网发生变化的是英国一个叫timberners-lee的科学家,他在1989年提出了万维网(worldwideweb)这个概念,规定了在互联网传输文件和网络资源(图片、视频等等)的基本格式,也就是常说的http协议,让用户能够通过软件比如浏览器获取另一个计算机的资源,并且按照正确的方式去解析。
这段话可能比较抽象,简单来说可以把互联网比作高速公路网,网线就是公路,网络资源比如网页图片视频等等就是货物,要想把一个网页从北京运到上海,就需要先把网页装进货车,然后让货车开到上海,最后从货车把网页卸下来。现在问题是一个网页也就是一段二进制码,卸货的人不知道这个货物到底是网页还是视频还是图片,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送货单,告诉卸货的这是网页,卸货员应该怎么怎么处理等等。这样的一套信息资源处理机制就是http协议,让网络资源能够得到正确的传输和处理。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创新是域名系统(dns),具体的原理就不细讲了,可以大致理解为信息高速公路上面的指路牌,让用户的电脑能够根据输入的域名找到对应的网站。比如想要使用百度搜索,百度的网站域名是baidu,只要在浏览器地址栏里面输入baidu,浏览器能自动导航到百度的网站。那个时候企业只需要注册一个结尾的域名,比如happy,用户就可以访问到这个域名下面的网站,然后就能体验到公司提供的服务,也就成为了一个所谓的互联网公司,所以互联网泡沫又叫泡沫。
以上两点创新算是互联网的基石,发展了30年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些协议和系统仅仅是修修补补,在安全和效率层面上有很多更新,本质的原理还是和30年前一样。
除了互联网的这些基础协议,个人电脑的普及也对互联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电脑的诞生时间正好比互联网早十几年,上世纪80年代,以苹果和ibm为代表的商业公司开始推出自己的个人电脑产品。
刚开始大部分的产品都是特别难用的,黑乎乎的界面,笨重丑陋的大机箱,纯文字界面,但是苹果在1984年发布的macintosh个人电脑彻底颠覆了当时个人电脑糟糕的用户体验,图形化的界面,简洁的外观,流畅的操作系统,配合鼠标使用体验完爆当时其他的个人电脑,达到了艺术品的高度,成了当时家庭逼格的象征,买一个放家里倍儿有面子。苹果电脑在当时引领了个人电脑行业的潮流,推动其他的电脑公司做出更好的产品。
随着电脑和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价格逐渐降低,体验也在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电脑,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互联网连接的人多了,互联网的价值才能慢慢显现出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场游戏即将开场!
1潮起
时间来到1993年,此时个人电脑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用户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都只是独立运作的软件。
比如1987年的图像处理软件imagemagick,是最早的能够新建、转化和修改本地图片的电脑工具软件;又比如mac上面非常经典的游戏《神秘》(myst),也是那个时候出现的。这些软件的运行都是依托的是计算机芯片的计算能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一些辅助计算,但是没有用到网络,没有连接到其他的电脑。
互联网传输到计算机上面的数据只是一串二进制代码,只有经过正确的解析之后才能使用,就好比菜市场买回的菜得加点配料调料什么的炒一炒才能上桌,电脑用户希望看到的是有意义的文字或者图片,需要一款软件来展示互联网传过来的代码,这就是我们在平时工作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电脑软件——浏览器,浏览器的出现才真正让互联网变得触手可及。
1991年互联网之父tim博士的团队就开发出了一个自己的网页浏览器,但是这个浏览器并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样子,仅仅是一个呆板命令行工具,没有好看的界面,没有人性化的交互,一个输出框,输入文字之后返回文字结果,让我一个程序员去用这个浏览器我都不想用。
于是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的两个员工为了改善用户体验,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图形化界面的网页浏览器——mosaic,也就是现在网页浏览器的雏形。没错,世界上第一个最好用的浏览器的中文名叫马赛克,虽然名字令人讨厌,但是它的体验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好。用户直接点击界面上面的按钮就能访问对应的网络,不用打字,不用背那些冗长的命令,直接一键访问,用户体验完爆需要输入文字才能使用的命令行浏览器。
总而言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世界正式进入信息时代,大家开始注意到了互联网能够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不少人开始想方设法蹭一点信息时代发展的红利,亚马逊的老板贝佐斯就是其中之一。人应该都知道,每两周就要翻倍已经属于爆款产品的水平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网并且体会到了网络的便利,无不感叹世界上还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坐在家里看世界,爆款的口碑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个人计算机的销售。。的。。
从1990年到1997年,美国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从15%增长到了35%,计算机从一个奢侈品变成了一个家庭必需品,类似于洗衣机、电视机这样的大家电。大家发现用计算机可以可以做到很多原来做不到的事情,比如网购、聊天、发邮件等等,特别方便。上网用户数量也随着计算机用户的增长在飞速增长,仅仅花了四年的时间互联网就收获了5000万用户,而达到相同的用户数电视机花了13年,收音机花了38年!
以太网的发明者梅特卡夫还专门总结了一下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名叫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law)。大意就是说网络的价值和网络内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比如2个用户只能建立1个连接、3个用户建立3个连接、4个用户6个连接、5个用户10个连接、6个用户就有15个连接、100个用户就有5000个连接,用户连接增长的速度是远远大于用户增长的速度,更多的连接会吸引更多的用户进来,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整个互联网的价值的增长速率几乎是指数型的
总而言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世界正式进入信息时代,大家开始注意到了互联网能够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不少人开始想方设法蹭一点信息时代发展的红利,亚马逊的老板贝佐斯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创业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列出一张清单,里面有书、船、汽车、电影、cd还有药等可以买卖的商品,看看其中哪些东西在互联网上面比较好卖但是实体店中不方便卖的。经过一番比较和调研后,他发现书是最合适的,因为市面上有数以百万计的书一家书店不可能全部放下,但是在网络上可以把所有的书都列出来,同时书的大众需求量也很大,价格相对于汽车游艇什么的也比较低,比较适合互联网的这种模式。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亚马逊的官网上线才两个月,就已经把书卖到了全世界五十几个国家,每周营业额就有两万美元,并且一直在持续的飙升,连那帮在华尔街见惯了大世面的经纪人分析师们都被惊掉了下巴,没想到互联网的这种商业模式能够有这么快的增长。成立仅仅三年后,亚马逊于199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如果你以为亚马逊那个时候已经赚的盆满钵满那就大错特错了,贝佐斯一有机会就给商品降价,导致亚马逊的营收非常微薄,利润更是不存在的
因为贝佐斯始终相信,只要用户量增长上去了赚钱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也就是互联网界的经典理论——getbigfast(前期啥也别想,把用户量干上去就行了,不要在乎利润这种东西)。可能是曾经在华尔街工作过的缘故,贝佐斯知道如何让华尔街的天才们相信在前期烧钱占领市场之后,营收就自然而然增长上来,前途一片光明。
当时和亚马逊类似的公司还有ebay,中文叫易趣,类似咸鱼的一个买卖二手物品的商城,也是趁着这波机会发家上市的。当时资本市场已经开始看好这类的用户量增长飞快但是没有任何利润的互联网公司,ebay上市当天发行价是18美元,收盘时达到了47美元,涨了接近两倍。
亚马逊和ebay的这种模式逐渐赢得了资本市场的好感,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热情开始高涨了起来,互联网的这种增长模式是前所未有的,短短的几个月就能获得几十万的用户,这在旧经济体系里面是想都不敢想的。
当时最疯狂的是一家叫netscape的专门做网页浏览器的公司,它继承了mosaic浏览器的衣钵,很多员工来自mosaic项目。
netscape在1994年成立,第二年就上市了,发行价28美元,上市第一天最高就涨到了75美元,最后收盘时公司市值29亿美元!美国百年企业通用动力公司花了43年才能达到的市值,就被这样一个才两岁的互联网公司给超越了,这样的成就很令人眼红。
总之这几家公司就是当时美国互联网界的偶像,当时的美国企业家和投资人看亚马逊、ebay、netscape就跟我们现在看腾讯和阿里巴巴一样,满眼都是星星。企业家都梦想成为下一个贝佐斯,华尔街的投资人都梦想投中下一个亚马逊
他们的成功也许真的可以复制,至少企业家、投资者甚至用户都相信这些快速增长但是不赚钱的互联网公司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
自此大批的公司开始投入到互联网化的运动中,一时间泥石俱下,有的传统公司申请一个域名、开一个网站就说自己是互联网公司然后开始融资,年轻的创业者就开着车跑到硅谷开一个网站做生意,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有pets这种专卖宠物用品的,有webvan这种专门做生鲜配送的,还有akamai这种专门做计算机网络相关内容的,而且大家根本不愁没钱,因为他们的背后有华尔街在输血。
开公司得要钱吧,想要快速获得大量的用户占领市场干掉竞争对手,就不能叫花钱,而是烧钱,互联网从业者和投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前几年中国的o2o还有打车大战也都是烧钱买市场。但是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投资者手里来的,不过他们当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韭菜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金融市场了,互联网行业本身的发展并不足以让华尔街的人失去理智,真正推动人们开始疯狂投机的除了人性的贪婪,还有当时政府的两个政策——降息和减税
这里简单普及一下降息,所谓的降息就是降低资金在不同主体之间周转的利息、增加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吸引大家把钱从银行里面拿出去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