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yin,com
课程思政的教育效应,希望能够促进定向越野和思政教育相关方面的融合与发展,为相关从业者带来一些启示,为定向越野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1)定向越野课程思政教学为体育类项目课程思政提供思路
目前,课程思政融入其他非体育类课程的相关研究比较多,大部分研究主要着重于改革教学教法,旨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爱国情怀以及改善教学质量,而对课程思政融入体育类教学项目的研究比较匮乏,对于融入定向越野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所以,本研究对定向越野课程思政教育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拓展定向越野运动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也为课程思政融入其他体育项目提供相应的思路。
1.2.2.2现实意义
(1)加快定向越野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将定向越野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充实定向越野的教学内容,拓展定向越野的内涵和外延,改善定向越野教学存在的问题,加快定向越野的课程教学改革,使定向越野更具有普适性和推广价值,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2)提高定向越野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提供多样化的定向越野教学手段。
深入探索定向越野教学课程思政中有效的思政教育路径和方法,积极挖掘定向越野的思政价值,探究课程思政在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式,丰富定向越野教学手段,增加定向越野课程的趣味性,最大程度的实现定向越野的育人价值,推进定向越野课程思政建设。
1.3文献综述
1.3.1定向越野方面的相关研究
1.3.1.1定向越野的概念界定
尹振在《定向越野运动在城市社区中开展的可行性研究》中提到定向越野起源于欧洲,是运动员靠地图和指北针这两样东西,以最短的时间来到达地图上的各个点标的人为胜,定向越野是一种比较经济的运动项目,因为它除需要指北针和地图以外,不需要别的东西。[]
马全艳在《定向越野比赛对承办城市文化与旅游及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中提到定向运动是指运动员在参与比赛时在指北针和专用地图的指引下,到达相应的各个检查点的运动项目,在该项目中,不管是团队还是个人,都可以参加,谁用时最短谁胜。[]
综上所述,定向越野是较为经济的运动项目,除需要指北针、地图以外不需要其他设备,运动员利用地图和指北针到达各个检查点,以最短时间内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定向越野是一种导航运动,通常在不熟悉的地形中进行。
1.3.1.2定向越野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袁鸣笛在《浅谈中国定向公开赛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提到“定向”这二字的首次使用时间是在1886年,意思是:运动员通过地图和指北针这两样东西的帮助下,穿越不熟悉的地带。[]
1961年5月,成立国际定向运动联盟,1979年传入中国香港。1992年,中国定向越野逐步与国际赛事接轨。[]1994年中国开始举办“全国定向锦标赛”。2004年8月“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第一次出现定向越野比赛项目。[]在国家大力发展科技体育的背景下,定向越野运动逐步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下,中国定向公开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定向运动慢慢得到普及。[]
1.3.1.3国内外对定向越野方面的研究
1.3.1.3.1国内对定向越野方面的研究
根据定向越野在世界各国的开展情况,王相英认为定向越野课程在高校开展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吴佳伟认为目前关于研究定向越野的论文和刊载数量较少,研究内容主要以文化特征、心理、学校课程为主,运动选材、运动损伤等方面为辅。[]
李彦涛提到国内的定向越野理论方面研究水平较低的原因,并提出必须加强定向越野的课程建设才能推动我国定向越野的发展。[]
王振宇认为定向越野的实践需要从群众性、趣味性、知识性、竞争性、健康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改革。[]
孙丽娜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部分学生的注意、感知、思维等心理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薛莲认为从高中开始就要普及定向越野让学生学习一些理论基础,并且要做好宣传。[]
周俊峰提出定向越野不仅能帮助人们提升身体健康素质还能帮助人们养成很好的判断与反应能力。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把定向越野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把定向越野引入中职院校体育课堂中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李国军提出定向越野能有效的展示历史传统信息和地域文化特色,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和传承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刘传安认为定向越野是一项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体育运动,在定向越野比赛中,地图的处理效率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原因。[]
范道芝认为定向越野可以提升训练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我国定向越野相比国外来说普及时间较短,目前研究定向越野方面的期刊数量较少,通过定向越野的现状、定向越野技术、注意力特征、心理认知、等进行定向越野学习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1.3.2国外对定向越野方面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期刊可以得知,国外对定向越野的普及时间较早,在理论方面研究相比国内来说较多,国外的研究主要从心理、生理及智力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的相比国内来说比较深入。
国外在定向越野的起源和文化较多,而且研究的时间较长,最特别是在定向越野技术训练方面的研究比较多相比国内来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且研究的理论价值更高。国外对定向越野的理解相对国内来说比较深。muñoz-nieto在《rodriguez-gonzálvez,gonzález-aguilera,mancera-taboada》中提到定向越野是一种精神和身体活动。指南针和地图是定向运动的基本工具,定向运动需要经过专门调整和标准化的专门地图,以确保公平竞争。[]gregsack,ocin在《orienteeringascognitiontranining》中提到,在从心理学方面研究定向越野,结果表明,定向越野运动员对智力的要求相比体力来说要高。[]
1.3.2课程思政相关方面的研究
1.3.2.1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
朱敏认为"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一种新尝试,是目前高校研究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创新。[]
付娟等提到“课程思政”是指在非思政课教学中挖掘一些思政资源和一些思政元素,实现非思政课与思政课的高度契合,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政治和文化修养,不断地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归纳各个学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课程思政是指一种课堂教学的创新,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在一起,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
1.3.2.2其他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相关方面的研究
目前对课程思政融入其他课程的研究比较多,学者们主要认为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不仅有利于传道授业解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品德,需要进行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挖掘思政元素主要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思政要素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等。
付娟等提出国际贸易课程里面主要包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是学生的爱国主义、拼搏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来保证国际贸易这门课的学生学习的课程思政效果。[]周淑晶等提出通过教学改革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
胡常乐提到主要通过思政里面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等融入到专业课中,通过教学来慢慢影响学生的思政水平。[]
贾娜提到课程思政融入工科主要利用讲授、实训、考试等方式进行实践,以专业课为支撑,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卢珊提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中,把专业课里所包含的一些思政元素挖掘出来,使教师在上课时,把跟本节内容紧密结合的一些思政元素用两句话或一个例子表达出来,使学生不仅能很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养成很好的道德规范。[]
吴希提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计算机基础课里,并对计算机基础课原本的一些教学问题进行改革创新,使思政元素渗入专业课里,发挥育人功能。[]
朱贤坤提到将理想信念、工匠精神、职业文化、美德教育等思政融入非思政课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张灵光提到将家国情怀情怀、个人素养等元素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认知行为,从而让他们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研究课程思政融入体育项目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从定向越野运动对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效应分析研究,为课程思政融入其他体育项目提供理论依据。
梁荣相提到体育是思政的依托,体育课程里有很多思政元素,因根据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来设计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堂,从而增强体育对学生的育人功能。[]刘妮娜提到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调整体育教学,体育与课程思政融合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全面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还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不足,课程思政在高职教育中主要从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拼搏精神、爱国精神这些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是提升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增加定向越野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大程度的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推进体育课堂的思政化建设。
姜君提到体育课不但要传授学生专业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拼博精神、爱国精神、协作精神等从而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鉴定一定的基础。[]
崔澜骞提到高职院校以《学前教育学》融入课程思政为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主要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层面进行。[]
张巧云提到根据健美操在教学中的不足,通过融入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发挥高职院校健美操课对学生的育人功能。[]
郑宇提到主要围绕高职院校体育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不足,进而推进体育课融入思政的有效途径。[]
1.3.3教育效应相关方面的研究
1.3.3.1教育效应的概念界定
教育效应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1.3.3.2国内对教育效应的研究
在教育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学术界出现了大批探讨教育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着重探讨了教育效应的内涵,特征,外延,表现形式等多方面的问题。
以2010年1月1日年至2020年为时间段,在中国知网“主题”条件下“教育效应为关键词”,与其相关的共文献3056篇,在对相关的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后得到微课近十年来总体趋势分析图(图1)和研究的主题分布(图2)
图1教育效应近十年总体趋势分布
图2教育效应近十年来研究的主题分布
图1可以看出对教育效应的研究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目前近十年预测2020年达到最高,2019年仅次于2020年约为350篇。近两年发布数约为350篇左右。图2能够看出教育效应近十年研究的主题分布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投入”“马太效应”等方面。
(1)教育效应的本质讨论
教育效应本质的讨论是对什么是教育效应这一问题的具体解答,起主要是围绕着教育效应的内涵,特征,外延,以及表现形式等多方面内容展开。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育效应的相关文献数量繁多,关于教育效应的说法各有不同,普遍达成共识的教育效应有:教学相长效应,用进废退效应,破窗效应,蝴蝶效应,鲶鱼效应、马太效应,榜样效应,教育内容深化效应,教育内涵丰富效应等教育效应。
教学相长效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