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人都年轻,杨猛的身材有些吓人,使得他们经过一些流民聚住处,不少人都不自禁地往后退。
特别是小女孩,往老人怀里缩退,似乎怕被捉走。
走在最前面的杨继业和左继祖,就显得阳光而温和。巫豹倒是平淡一些,更容易让人忽略。当然,如果有习武的人或心怀凶恶的人,看到巫豹就会有本能的惊惧。
宁城外,主要聚集地人群,多是老人和孩子,中年女人也有一些。自然,女人都没有姿色的,凡是有点姿色的,很可能被一些人家招走,或被人抢走。
倭寇在苏杭,祸害的女人也是大恶之一。文朝的女人,还没有像后世的明和清两朝那样封闭,也不像唐朝时那般开放不拘。
前朝大宋,作为华族在经济上、政治上最为顶峰的一个朝代,虽说重文轻武带来一些弊端,造成积弱,无法抵御外敌,一直受到大辽、后金、蒙匈族等草原民族的侵略。
可前朝大宋创下的世风平和、奴隶、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对农民税收大减等开明盛世,是大宋之后再也没出现过的局面。
前世的历史上,宋之后,蒙匈族侵占了中原建元,使得全社会再度倒退到存在奴隶、人分等级的蒙匈族观念社会。虽说元一朝存活不过九十几年,被朱元璋赶走建立明朝,两百多年的明,实际上天下又归为皇帝一个人的天下。
人分等级,各有身份,不得更改。比如从军的人家那就世代为军户;打铁的人家,必须祖祖辈辈都打铁;泥瓦匠就必然传给儿子孙子,不能再从事其他事务。
而清一朝,除了皇帝一个人,其他全部是奴才。也因此,奴才奴性才深种与华族骨肉中,到后世虽说皇帝不再,但奴性依旧,且对非奴性格外仇视,靠口喊打喊杀。
明、清两朝对女人失贞,视为大罪,唯有死路一条。文朝接承的文化,主要还是前朝大宋,对于人的束缚虽说比大宋时要严重一些,却远不像明清等朝。
女人失贞,还得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至于一律打死。
宁城这边,想要招一些人做事,确实不想杭城那边容易。几乎看不到青壮,从最外围那边走过来,半天,见到的青壮不到二十人。而这些青壮,也是杨继业很难看上的。
倒是有一些五六十岁的老者,看起来衰老,但主要是饿成虚弱,如果有吃物,几天后可能恢复一些身体机能,做粥场肯定没问题。
杨继业等人身上都背有包袱,包袱里带有米糕、饭团等,不是为他们自身带,而是想在行走看情况时,如果见到非救不可的情况,便可给出一些吃物,免于让人饿死。
宁城外有几家粥场,规模如何,他们过来时已经错过来施粥时间。流民们实际上没有住所,春天雨季,下雨的日子多,气温也寒冷。这些流民便找来一些木材,做一个个棚架,顶上用草覆盖,勉强可挡雨遮风。八壹中文網
一家三四人或更多的人口,都蜷缩在这样的窝棚里。窝棚简单,找几根两三米高的木棒,顶尖处用野藤扎起来,下面散开,茅草覆盖,再用枝条或野藤固定,成一个锥形窝棚。
在一个小山后,听到一阵小儿哭声。这哭声听着让人难受,而哄小儿的声音,也是微弱。杨继业站住脚,左继祖明白少爷的意思,便往那窝棚去看。
杨继业也跟在身边,快到窝棚,杨猛先一步往前扫一眼,要看有没有危险。
因为有人突然出现,窝棚里有三个人,都瘦骨嶙峋的。一个小儿,一个面脸污浊的女人、一个躺在地上,可能是生病了的老头。
见满面污浊的女人惊恐地将孩子搂在身前,原本在哭着的小孩就被捂住。杨继业说,“别怕,可别憋着孩子。”
女人听杨继业这样说,才注意到自己的不小心,真的差点闷着孩子了。便放松一些,而唐在地上的老人,这时候也睁开眼,狐疑地看着到来的陌生人。
女人不作声,往里稍微退一些,想尽可能离开陌生人更远。杨继业看了看,见女人眼神虽说没有神采,但却乌黑纯净,知道这不是坏人。说,“是不是孩子饿了?猛猛,给几块饭团吧。”
杨猛将自己的包袱放下,解开,包袱里是用桐叶包裹的饭团子。便取出五个,准备递过去。女人见了,一直摇头。
杨继业明白,微笑地说,“孩子总饿着,会坏了身子骨,长大就很弱,如何过日子?对了,明天我们准备在这边做一家粥场,需要人来帮忙煮粥。你能过来帮忙吗?”
女人不应,杨继业也不多说,让杨猛放下饭团,然后离开。我姓杨,我们要做的是杨家粥场。
类似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办粥场一时间可能找不到人,好在宁城这边先前就过来了几个人,都是找来的辅兵,以前在粥场做过事,勉强可支撑一阵子。等粥场开张后,应该能够找到人手。
至少有一点是吸引人的,那就是在粥场做事,可以吃饱。
旁晚时,杨继业等人返回之前的集合地,除了树岗和队员之外,先前过来的辅兵也都到齐。见杨继业等返回,小头目便过来汇报情况。
办粥场要场地、要人手、要锅灶、烧火木材,水源也要便利,流民聚集之所等等因素,同时与这边存粮的地方也要稍微近一些。
这时候,运送过来的米粮还不多,主要供应粥场所需。但随后会有源源不断的米粮运送过来,会无偿发放给宁城这边的流民。这些米粮,主要是从桥台镇齐家那里缴获。
白天转一圈,对辅兵选定的地址也觉得适合。一条小溪流,源头是在山里,小溪流旁边有田地,虽说荒芜了,在天地里做粥场,地势上比较适合,而水流便利,有水的地方流民也多。
搭粥场棚子的木材,树岗他们也准备好了,还有盖在棚子上的茅草备好。只等确定地方,便可搬过去。
天亮后,杨继业他们一起到那选定地点看了。在距离小溪流边的一块荒田出,杨继业说,“就这里吧,离宁城也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