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乐看着两个人安慰她的样子,摸了摸两人的头。
“我没事,以后有的是他们来求我们,现在没必要跟他们置这个气,我们走!”
世人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周安乐一开始并不怎么生气,但是没想到小二的态度能这么差,后面才真真是让周安乐彻底记住了朱记。
临原城最大的杂货铺也不过如此,也不知道这家店是怎么做到最大的。
想到这里,周安乐就带着安安和安平去了成衣铺,一人买了两件常穿的衣服,不用太好,但是也不用太差,看上去体面一些就行了。
给周小辉也挑了两件衣服后,八件衣服,银钱就去了四两。
在成衣铺换好衣服再出来,三个人就焕然一新,看上去像是家境殷实的普通之家,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们几天前还在外面逃荒。
周安安看着娇憨可爱,嘴角带着几分笑意,看上去活泼可爱,只是眼中有几分懵懂,看上去不谙世事。
周安平相貌则像极了周父,眉目舒朗,走路不紧不慢,小小年纪已经有几分清俊之姿,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稳重一点,走路稳稳的,不紧不慢目视前方。
周安乐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眉眼带笑,看到周安平故作镇定的样子,更是忍不住直接笑出了声。
周安平被看的脸色羞红,有几分不好意思,周安安则茫然的看着周安乐不懂她在笑什么。
周安乐也无意逗她们,付了钱之后,周安安直接把周小辉的衣服背上了,两件衣服对她来说轻飘飘的没有一点重量。
带着弟弟妹妹来到了一家医馆前面,看着上面的招牌‘普通医馆’。
这是买衣服的时候跟掌柜的打听来的,这次周安乐专门打听了哪家医馆风评不错,才决定前来。
听说这家‘普通医馆’可是一点也不普通,据说开遍了整个晋国,甚至还有在宫里当值的御医坐镇,里面的大夫不仅细心,医术还好。遇到穷苦人家实在是付不起医药费的,每个月还有一天的义诊,免费给人治病。
所以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老百姓,一般看病的时候首选的就是这家医馆。
又看了看三个人的衣服,没有不妥之后,周安乐才登门。
一进门就有一个药童亲切的询问,“姑娘,要看病的话需要去那边找大夫,抓药的话将药方给我就可以了。”
药童看上去不过十五岁,但是已经在这家医馆当了五年的药童了,每天接待的人什么样的都有,看见是三个孩子也不觉得意外,尽心的指导了一下后,就微笑着看着周安乐。
“请问,这里有花椒吗?”周安乐也放松了一些。
“花椒?有的,你是要和药方配合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周安乐皱起的眉头一下子就松开了,话音一转,“那你们这里收不收?”
药童的神色变都没变答道:“收!”
一颗心终于落到了地上,周安乐脸上也多了几分真切的笑意,“我这里有不少,收的话是怎么个收法?”
药童看了一眼周安乐,看她不像是在说笑的样子,这才扔下一句话,“等一下。”
然后跑到后面去找掌柜的去了。
不一会儿药童过来就带周安乐去了后院,院子里有一堆药材正堆在那里晾晒,一个四五十的长者正在来回的巡视这些草药。
看见药童带她们过来就开口问:“是你要卖花椒?”
“正是。”
“你先拿出来我看看。”
这个周安乐早有准备,拿出包好的一点花椒给掌柜的看,掌柜的拿过去确定了味道和颜色,又捻起一颗放进嘴里感受了一下,确认了这是花椒,成色也不错,这才开口。
“是花椒没错,没想到你年纪小小竟然还认得这个,你们家是采药人?”掌柜的看着周安乐,眼中有些好奇。
“算是吧,不知道掌柜能收吗?”
掌柜的看周安乐一副不想多说的样子也就算了,毕竟这个是人家的隐私。
“可以,如果都是这个成色的话,我收你五十文一斤,不过全都要这种颜色鲜红,味道强烈的。”掌柜的心里斟酌了一下,给了一个价钱。
周安乐心里算了一下,虽然花椒干了之后重量要缩水,但是这个价格自己也能接受。
“我自然是相信掌柜的,质量您放心,都是这种的,这些就当送给掌柜的了,等回头晒好了,一定拿过来。”周安乐敲定好后,就打算走人了。
转身之际听见掌柜的说:“如果你那里还有什么药材,都可以送过来,有多少收多少!”
周安乐转身看向掌柜,确定他是认真的,这才点了点头。
不愧是开遍了全晋国的医馆,就是大气!
出了医馆的大门,看着天色还尚早,周安乐就打算带着两人稍微逛一下,关键是她们家还没有正经的锅做饭,想要打一口锅去。
进了打铁铺才发现人有不少,都是过来定制东西的,有要锄头的,有要镰刀的,也有要锅的。
晋国的铁制品管控的比较严格,平常农具和常用的锅可以直接购买,但是箭头、匕首、刀剑这种东西,打铁铺是不打的,就连菜刀想买也要经过村里给开出证明拿到县衙换了文书再过来买,不像是元国,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有钱即使是军用的弩箭都可以买到。
周安乐问了一下铁锅的价钱,没想到一口锅,竟然足足三百文。
不过想想也能接受,就先交了五十文定金,约定好后天来取。
去了粮店询问了粮价后,才发现这里的粮价比宁庆府好的太多了,等心中有数之后,周安乐买了一些糖和猪肉,带着周安安和周安平就出了城。
出城不用交钱,周安乐一眼就看见了等在一边赶车的老汉,过去后才发现已经有两个大婶在等着了,看见周安乐她们三个善意的笑了笑。
酉时一到,赶车的老汉也不管人到没到齐,直接赶着牛就走,还没走出一里地,就看见牛车后面一对儿母女赶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