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作为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自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明志参加的乡试一共三场考试,每场考试是三天,所以这乡试需要明志在考场待九天八夜,考试都要在自己的号舍进行,吃喝拉撒睡全部要在这方寸之间解决,对人的味觉,嗅觉挑战都很大,所以考的不仅仅是你的文采,还有你的心态、毅力、都是你能否成功的关键。
已经充分做好了准备的明志,因为从小就在自家奶奶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下,相比于一般的书生要强壮很多,不过这九天下来,整个人身上都散发着臭味。从考场出来已经面色蜡黄,脚步虚浮,李二柱看着自家儿子出了考场,紧忙上前扶住儿子上了自家马车,回到家后舒舒服服的洗了澡,换了衣服,又吃了可口的饭菜,明志才觉得自己是活过来了,舒舒服服的在自己的房间睡着了。
周氏看过自家乖孙之后就又去和老姐妹们打麻将了,坐在麻将桌上边聊天边打牌,有丫鬟拿上水果和点心,饿了就随便吃点,或者和一些前倾的姑娘到自家院子里的水吧,点上一杯茶水,找上一个差不多的对手就开始下棋,这日子简直不要太好。而且在这里也是人脉拓展的机会,现在这府城的夫人小姐有点地位的人都是会偶尔来这里坐坐放松放松。
终于到了放榜的时候,有官府的人到了自己吹吹打打的报喜,自家乖孙中举了,虽然不是解元,不过也算榜上有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就挺好。
中举后的几天,明志终于体会了自家祖母说的,如果你站的够高,那些曾经你认为的烦恼不过是过眼云烟,那些给你制造烦恼的人也不过是蝼蚁般的过客。
书房内周氏正在练习自己的字,年纪大了手腕握力不够,写出的字总是缺了一些风骨,敲门声传来。
“进来。”
“奶奶又在练字吗?您这字有进步。”
“腕力虚浮,总是缺少些风骨。”周氏看着自家乖孙欲言又止的样子,却也是不搭话,就等着明志主动开口。
“奶奶,我学院的周山长说可以推荐我去京城的万松书院读书,不过他想要我求娶他家女儿。孙儿一时之间难以抉择。”
“你可知夫妻之间夹杂了恩情,那便会复杂了很多,如果夹杂了利益交换,那便会顾虑很多,你对自己没有信心吗?为何不自己去考取京城的书院后去读书呢,奶奶理解你捷径在眼前的犹疑,不过你要坚守本心,只有自己努力争取的才能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里,人生在世要无愧于心,忠于内心才能长长久久的安心。奶奶不给你结论,你要自己想通后做决定,你已经是举人了,以后还会为官一方,你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付出什么,得到什么,你要自己做决定。”
回应周氏的是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的李明志。周氏也不理会思考的人,自顾自的继续练字,累了就坐在那看了一会话本子,终于半个时辰后幡然醒悟的明志起身后又俯身跪拜。
“多谢祖母解惑,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果然有道理”
“想通了就去做,家里的银子还是有一些的。”
又过了几日明志来和周氏说自己拒绝了老师的好意,想要磨炼己身和几个同窗结伴去京城考取白鹿书院,白鹿书院是唯一一个无人引荐也可通过考取而入学的高等学院,明志说自己还年轻,如果到了弱冠之年还是学识无法寸进,就申请当一个小官安度一生或者开个小书院桃李天下。
和众人辞别的明志不知道这一次离开再也没有和自家祖母相见的机会。周氏看着明志离开的身影,自家孙子没有和上一世一样娶了那恩师的女儿,周氏想着怪不得上一世那女子毅然和离,本就不是两情相悦的相守,自然做不到有难同当的不弃。希望自己孙儿以后能有个好女孩陪在身边。
周氏还没来得及惆怅,明欣就给自己来信说自家相公那轧棉车成功了,大大提升了纺织的速度,王县令已经把这机器提交了公文上交到工部邀功。王向学也很有可能被破格录取到工部当个小官。周氏替他们高兴,于是决定回县里亲眼看看那推进了历史车轮的轧棉机。
二柱夫妻二人是没有时间送自家亲娘回去,只得请了镖局的人护送周氏回去,相信镖局也是第一次护送一个老太太这样的事情。李大柱和王氏早早的就在码头上等待着,直到看家自家亲娘的才松了一口气,镖局把周氏和行李送到家就拿钱离开了。
周氏亲自去王家看了向学的设备,其实还是有改进的地方,不过已经有了开头,以后一定会逐步的进化。王县令和赵夫人真是千恩万谢,觉得自家这亲事真是结的太好了,这轧棉机无论是对王向学还是王县令那都是大大的功绩。看见周氏的王向学躬身下拜,周氏也受了这礼。
就在这欢天喜地的日子里周氏却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因为身体原因一直在县城待着没有回府城,想着上一世原身也是这个时候去世的,周氏给自己穿戴整齐,拿出了笔墨写了遗书,把自己装银子和地契的盒子放到了遗书旁边。然后果断选择任务结束脱离了这具身体。
遗书说明银子一家一半,周氏去世后两个儿子就分家,县里的宅子和豆制品作坊加上村里的院子给大柱,府城的群芳会所给二柱,希望兄弟守望相助,叮嘱王氏不要溺爱明诚要让其读书明理,让明华出嫁的时候一定要看好人家,照着明欣的嫁妆备一份,叮嘱王氏和李氏要做一个好婆婆不要难为未来的儿媳。写这些周氏有些伤心,毕竟自己也来这个世界二十多年了,当了人家二十多年的便宜娘亲,自然也付出了很多感情,可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第二日来叫夫人起床的丫鬟就发现了已经去世的周氏,安详的躺在床上,无疾而终,书桌上放着写好的书信和装着所有资产的木制盒子。得到消息的大柱和王氏哭得泪流满满,又给在府城的二柱去信。同时得到消息的明欣和王向学也来奔丧。
人们常说看一个人的名望和为人就看她的葬礼来了多少人,周氏最终葬在了李家宗祠的坟地内,十里八乡受其恩惠者全来悼念,却没有二柱一家,因天气炎热,尸体放久了就会腐烂,只能早些入土为安,古人常说父母在不远游,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周氏也没有挺到古稀之年就离世了。留给众人的只有怀念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