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永乐 > 第141章 农学

第141章 农学(1 / 1)

不仅是国子监的教授竟然敢当众指责太子爷,还是太子爷的一番话。

都让这些监生心中感想颇多,作为国子监的监生这些人正因为学习诸多,自然感悟也更多。

往常只需要研习四书五经,知道如何做文章,知道何为仁义礼智即可。

但是如今不仅要学算求,更是要学农学,甚至还有如何治理一方,如何修建道路,河坝……。

如此种种皆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也不知道其中有这么多的学问。

若是以前的自己即使为官一方,真的能够做好吗?真的能够造福一方吗?

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这么监生,也让许多之人迷茫了。

如今听到太子爷所说一切有用之学,只要对大明有用,那就推行。

放在自己不也是一样吗?只要能够对百姓有利的,对自己有利的,自己何不去学?

这也是儒学所缺乏的。

许多监生心中都有了更多的感触,也是明确了心中的方向。

当然也有顽固之人,向来人与人之间都不是相同的。

往往人与人之间比人与狗之间差距还大,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若是朱高炽知道自己的一番话能够让这么多的监生心有所悟,定然是十分兴奋。

说明自己还是适合做一个老师的,不是嘛。

不过可惜朱高炽断然不会知道的。

此时的朱高炽正和孔修文向着国子监的后山走去。

q后山之中原本只是一片荒凉,但是如今却是被开发出来当成了国子监的的实验室。

当然此处的实验室并不是后世那些昂贵精密的实验室,要是能够真有这样的实验室,大大明也没有人会用啊,也没有这样的人才。

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实验场所。

“孔大人,你认为孤做错了吗?”

朱高炽在前头走着,孔修文落后半步跟着,询问孔修文的声音响起。

对于国子监的事朱高炽心中从来就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

“太子爷,说实话刚开始臣也是对此事有些担忧的,不过现在臣认为太子爷做的是对的。”

“百家的学说各有各的作用,大多都能够造福于百姓。”

“大明光是一个儒学是发展不起来的,儒学不可能能够让百姓吃饱肚子,过上更富余的生活。”

孔修文心中犹豫一会说道,这也是自己这段时间来的感悟。

也是直到今天往常自己眼光还是太狭窄了。

大明依靠儒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孔修文也想看看曾经百家争鸣的局面。

那是一个文人的盛世,是中华的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空前的盛况的学术局面,在中华数千年来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嗯,孔大人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孤很高兴。”

“大明依靠儒学是不行的,孤希望这大明能够自豪的屹立在世界的中心,百姓会因为是大明之人而自豪。”

“所以国子监身为大明的最高学府,必须要时刻以大明的利益为重。”

“既然现在儒学和其他学说有矛盾,那不如经常召开一些讨论会,让他们自己拿出本领来去争辩,也让监生们去学习学习。”

朱高炽很欣慰的说道,对于国子监的矛盾也不想着自己解决。

既然大家都不服,那就用真实的本领来见真章,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太子爷这个好啊,臣过后就着手安排。”

孔修文叫好道,让他们自己去一较高低,还能够多加交流。

至于所谓的冲突和矛盾,哪次重大变化没有的?

两人就这样一路的商议着,朴吉和身后的护卫都是落后几步跟在后面,若是有危险顷刻之间也能赶到。

不觉之间却是来到了后山。

这里早已不是一片荒凉,有开垦出来的农田,也有远处有人在不断的研究,似是研究地质或是矿产。

这些都是国子监新的景象,也有许多的监生会来此上课。

不过朱高炽没有停留,而是来到了一片农田之中。

田中还有一些监生和一名教授打扮之人在忙碌着。

“那是不是太子爷和祭酒大人啊?”

有眼尖的人看到朱高炽和孔修文来到,急忙提醒道。

一下子所有的人都随着目光看过去。

“握草,还真是太子爷。”

“下课!”

那教授显然也看到了,大声说道,也是向着这些监生低头鞠躬。

监生们也是鞠躬回礼后才向着太子爷方向而去。

“拜见太子爷,祭酒大人。”

.................

这些监生从旁路过时皆是先向着朱高炽行了一礼后才离开。

不过朱高炽没有回应,仍旧看着远处而来的人。

那些监生也没有丝毫的怨言,甚至心中还有许多的激动。

太子爷很明显就是找老师而来的,心中更是自豪。

“臣许介拜见太子爷。”

那教授拱手行礼道,此人正是许介。

农家徐行的后裔,也是农家如今的顶梁柱。

“许教授免礼。”

“孤今日有空来看望许教授,若是许教授有什么困难大可跟孤说。”

朱高炽笑着说道,跟许介也是有过交流,之前也是请教过不少的问题。

“承蒙太子爷的隆恩,臣没有什么困难。”

许介很得体的说道,即使是面对大明的储君也是显得从容淡定。

农家之人并不是不识大字的农民,也不是深谙地方治理的官员政客,他们大多不以官位为目的,注重农业科学研究。

是诸子百家中最为特殊的一类。

很多人认为农学只是一个简单的学科,但其实不然。

农业的发展与各种科学技术息息相关,何时播种,何时灌溉,离不开物候知识;预报灾祸,防旱防涝离不开天文知识;

制作各种农具也离不开冶铁技术;判断哪里土壤适合耕种也拉不开地质学;甚至是种子的培育和研究也离不开诸多科学;

农学是一个很杂的学科,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学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的民族,农学也就显得极为重要,能够形成一派学说也就不显意外。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崛起美洲1620 混在初唐 我家后院是唐朝 男儿行 战隋 大唐虎贲 极品驸马 重返大隋 驰骋大宋 大唐音乐人,唱哭各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