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日落时分,曹真刚刚靠在案边小憩一阵,就听见有人急匆匆地在喊自己。
“将军,前方急递!”
“嗯?”
曹真觉得脑袋无比的沉重,强打着精神坐起身来。
面对来势汹汹的荆益联军,曹真捧着汉中这个烫手山芋进退两难,这些日子没少为此上火发愁。
“曹文烈将军赶至北部阁道之时,魏延已经先一步站稳脚跟,曹将军不得不退于平地列阵,魏延并不急于求战,反倒是我军的几次进攻都被化解了。”
“本以为诸葛亮是想趁势去取武都,放弃对汉中的争夺,没想到还是我棋差一着啊!”
曹真一阵唏嘘,手下却不以为然。
您老来了这么多天,也没有什么清晰的作战思路传达下去,派杨怀四将守阳平关也是甩锅的操作,整个汉中是自上而下的乱。
“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将军,还有一个消息。”
“什么消息?”
“诸葛亮令陈式吴懿二人支援马谡,韩将军势单力薄,还没来得及求援,二路人马就兵合一处了,现在定军山已经没有我军立足之地。”
“这又是六千人马?诸葛亮这阳平关到底还打不打?”
南北两路人马接近两万,而阳平关下马超的主力才万余人。
“将军,韩将军在小的回来的时候有话嘱咐,诸葛亮此举恐怕是有意让我军知难而退,汉中南北地势尽失,一旦诸葛亮让陈吴马三人沿着山势向东入汉水,截断我军粮道,那汉中的数万将士可就都成了瓮中之鳖了。其中关系重大,请将军早做定夺!”
曹真重新认识了一遍自己的身份,汉中的走向全系在自己身上。
汉军大营。
黄忠的到来让诸葛亮心中大定,不仅是前线多了一员悍将,还有粮草如期抵达的消息。
汉中的拉锯是个消耗极大的阵仗,甚至要超过诸葛亮率荆州之众入蜀时的情况。
彼时有冬夏不歇的长江水系,大军依靠水运和地方起义的郡县支持,诸葛亮入蜀时的粮草并没有成为太大的问题,而从成都调粮到汉中前线,实际路程长达一两千里,运粮的队伍必须要走过狭长的金牛道,往往到达地方者是二十存一,甚至更少。
蜀中初定,诸葛亮急于攻打汉中有两个理由。
一个是汉中和蜀地本为一体,这一点在四百年前刘邦入蜀的时候就已经见证了,张良的远见让刘邦完整地得到了巴蜀之地,韩信方可在一个月之内出川平定三秦,完成了诸葛亮最后十年都没能走出的那一步。
二者是黄权等人的功劳,使得蜀地的账册并不完全是糊涂账,诸葛亮几乎没有费什么大力气就弄清楚了蜀地的民力物力,才有底气争夺汉中。
“黄老将军一路辛苦,成都可有消息借将军之口传达?”
诸葛亮给黄忠接风的同时不忘问问后方的情况。
“回都督的话,末将走后,成都的兵马交由李德昂总管。黄公衡在末将临行前有言,请都督无须担心后方,三个月之内,前线的粮草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黄忠此话一出,诸葛亮霎时间开始在心里算起了账。
“三月之后,蜀地百姓将献出家中存粮,以供应大军北伐之用!”
“黄公衡真国士也!”
从百姓手里扣粮的确不太地道,不过也得看朝廷能给蜀地百姓带来多少好处。
“黄老将军还请稍歇,明日我会安排老将军和麾下部曲,汉中的成败不在一战之功,而在于将军一人。”
诸葛亮打了个哑谜,听得黄忠不明就里。
难不成是要自己去前线换下“进攻不力”的马超?但是阳平关就是硬骨头一块,谁上谁都吃瘪。
“那末将这就告退!”
黄忠一拱手,退出了账外。
“都督,下官有一事不解。”
杨仪这些日子在诸葛亮身边没少取经,汉中的安排愈发变得不对劲,原本作为主战场的阳平关,却成了双方都不愿意关注的地方。
“可是我为何不让马超全力攻关?”
“都督明察。”
“为将者需知攻城为下,除非是到了无可选择的地步,否则强攻有准备的坚城都是不明智的。我军与曹真相持在汉中,胜算不在将士如何英勇,而在双方的粮草。汉中的百姓被曹操连年迁徙,已经无法自供粮草,等到曹操无力供应两地十几万兵马的粮草时,汉中也就无法守下去。”
金牛道长一千多里,从关中运粮到汉中同样也是一千多里,谁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可是我军运粮同样艰辛,倘若此时曹真反应过来,来劫我军的粮道,又当如何?”
“我倒是希望他早些来啊。”
诸葛亮爽朗一笑,因为双方断粮的难度不在一个级别。
曹真想断金牛道,要么走米仓山穿过诸葛亮大营,要么绕路走马岭连续击溃魏延马岱马超三人,而诸葛亮只需要一支孤军挺进定军山,就可以趁势威胁汉水。
看似是天险是绝境的山势,反倒让诸葛亮有了反客为主的机会。
“都督之才识,学生佩服!”
杨仪又上了一节课,感到脑袋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