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裴行敛一行后,徐晓乐使军中信史知会吐蕃主将噶尔·钦陵,使其择定时间,于两军阵前开启议和谈判。
噶尔·钦陵得唐军信史通报,对麾下谋士噶尔·赞鲁的智慧,大是称赞,遂使信史回复徐晓乐,言及明日辰时,于两军阵前的帐篷相见。
待唐军信史离开吐蕃军营后,噶尔·钦陵吩咐兵士于两军阵前搭建议和帐篷,以便明日两军官员的谈判,于此顺利举行。
隔日清晨,两军阵营皆是鼓声大作,兵将肃穆,鼓声停止后,吐蕃军营中噶尔·钦陵率吐蕃诸多官员出阵,径直往阵中的帐篷。
徐晓乐传令城楼加强警戒,随后率军簇拥裴行敛等朝廷官员出城,往两军阵中的帐篷会晤吐蕃大将军噶尔·钦陵。
帐篷里,徐晓乐先是与噶尔·钦陵见礼,接着向其介绍大唐谈判主使裴行敛等官员。
噶尔·钦陵对裴行敛早有耳闻,知此人乃文武全才,上马能领兵,下马能治民,此时见面不敢托大,以唐人礼节拱手说道。
“裴大人任安西都护时便名声震耳,今日得见,果然气度不凡。”
裴行敛也是拱手回道。
“将军谬赞,裴某不敢当也!”
双方官员一番见礼之后,议和开始,各自提出主张,议和中有争执、有达成共识的喝声和笑声,帐中官员不同阵营,各为其主,自是要据理力争,为自己一方阵营获得最大的利益。
数日艰难的谈判后,吐蕃军达成占据吐谷浑的目的,唐军退守高昌、河源一线,使以往唐军对吐蕃的攻势,自此开始转入守势,给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画下了休止符。
大非川之战是大唐对外战争的转折点,是唐帝国开国以来,对外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惨败。
两军议和结束,吐蕃军退兵之后,徐晓乐率三千金吾卫将士随同裴行敛先行回京,使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等,将于此的大军安置妥当后,回京面圣。
……
武成殿中,徐晓乐呈上天子剑缴令,得二圣勉励、夸赞一番,使其于后宫接回太平公主自回府邸歇息,谕令待薛仁贵等还朝后,朝廷对征西战事总结因果,那时再对有功、有过的将士予以奖惩。
徐晓乐告退,裴行敛于殿上禀报议和结果,李治面色阴沉,听完奏报说道。
“此次议和,帝国蒙羞,朕之过也!”
话落,李治身躯颤抖,现萎顿之状,使殿上一干大臣皆是大声惊呼。
“皇上保重龙体,不必忧烦!”
武则天见李治突发身体状况,也是心急,吩咐太监扶皇上于寝宫歇息,急传太医侍候。
殿上众臣见此情形,皆是于皇上寝宫外的院落静候,焦急等待太医诊治的结果,待得太医诊治完毕,禀报皇后,言及皇上突发病症,乃是因悲愤、怒极攻心而致,使其歇息,平复心境后便无大碍。
寝宫里,程咬金等朝廷重臣闻太医之言,方始放心,出寝宫告知静候的大臣,使大家不必担心。
武则天闻知皇上没有大碍,屏退寝宫内外的大臣,吩咐其各回任上安于政事,休得懈怠。
是夜,李治于龙床上醒来,起身躺坐殿中,吩咐贴身太监将宫门打开,眼光透过开着的宫门,望着又高又远,有稀疏星光,深邃的夜空,想着此次战事的得失,愁眉不展,嗟叹不已。
“朕低估了吐蕃大将噶尔·钦陵的才能,高估了唐军的作战能力啊!”
李治喃喃自语,因心情激动有些咳嗽,“咳咳咳”的声音,使得寂静的殿堂,失了往昔的庄重,多了孤独的悲凉。
殿堂里值更的太监、宫娥不敢出声,只有贴身太监对李治轻声言道。
“夜凉,皇上还请移步往床上歇息。”
好一句夜凉之语,使李治闻听过后,竟是站起身躯,信步殿堂外的台阶上伫立,他是想去触摸夜风中的冰凉,以此让不安的心绪,在冰凉的夜风里得到暂时的安宁。
此时,他不敢有丝毫的睡意,他是怕在睡梦中见到父皇,被父皇斥责他无能,守不住大唐花花的江山。
李治就在这样的心绪中静静地抬头望着夜空,任深秋的寒风,恣意侵蚀自己的身心……
数日过后,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回京,朝会上向二圣请罪,薛仁贵先是奏报。
“臣有负二圣重托,兵败大非川,使大唐蒙受羞辱,却是臣误判敌我态势,忽略今年岁在庚午,军行逆岁的先兆,于不利于我军地形地貌的情形下,率军轻骑冒进,想昔日邓艾所以死于蜀,正是臣今日兵败大非川之故也!臣大罪,不敢乞求原谅。”
此番话语,使殿上之人听来,皆暗叹薛仁贵算得是有担当之人。
对此次于兵败,薛仁贵并未将责任推给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二位副总管,甚至于二人不遵军令的事,在殿上也丝毫未提,此点倒是让徐晓乐有些刮目相看。
其实,薛仁贵也不想包庇郭待封携辎重抗命的罪行,却是因为这些日他静心下来,在思索自己兵败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领兵为帅,对把控整个战场的不足之处,想事到如今,便是说出麾下将领抗命之事,已然于事无补。
郭待封、阿史那道真虽不服薛仁贵,也算得是磊落之人,该自己的错,丝毫不推,同是请求处罚。
李治与武则天听过几人的陈词,终是知悉唐军兵败大非川的因果,除了悔恨用人不当,还能说些什么,传旨使大司宪乐彦玮,当殿中朝廷百官,宣读大唐军律,使其按军律处置三人。
大司宪乐彦玮于金銮下宣读大唐军律,李治闻听后,稍加沉吟,对薛仁贵等三人说道。
“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尔等此次率军征战吐蕃兵败,损兵折将,使帝国颜面无存,无奈与吐蕃议和,此等大过,按罪当诛,然、上天有好生之德,念尔等曾于大唐有功,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今日起将尔等罢官除名,使其为庶民。”
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领旨谢恩,心中大定,回京途中,三人都做好被杀头的准备,却是没有料到朝廷能法外施恩,留得三人性命,想;“有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那日便又会重新获得权力也说不一定。
处理完薛仁贵等三人后,李治传旨对徐晓乐等有功将领进行封赏。
廖桓、刘浪、单思敬、程大宝、尉迟小黑、李敏忠、房勇、杜子淹、魏无涯等军职各升一级,赐金银、锦缎若干。
徐晓乐于殿堂上闻听旨意,诸多人皆有封赏,独独没有提及自己,待旨意宣读完毕,这小子摸着脑壳大是不解,对宣旨官说道。
“大人你这就宣读完了!”
这话问得,使宣旨的大臣也是有些发懵,想莫非本官不识字,要你小子提醒。
殿上一干朝臣,见徐晓乐表情迷惑说话的模样,以他们为官的经历,知这小子的封赏恐怕不小,没有料到这小子少年人心性,沉不住气,对这小子表露出的真性情,除了唏嘘,皆是忍住心中的笑意不语。
李治与武则天见这小子听旨后,不停使眼往金銮上相望自己,如何不知他心中所想,武则天暗骂道。
“小混蛋,怎地如此沉不住气,老娘是那般小气的人吗?”
原来,李治与武则天于宫中早有商议,为应对此次对吐番的战事不利,欲使这小子出任兵部侍郎,并对其统领的金吾卫兵力扩至四万五千,让这小子训练成能适应各种地形作战的唐军精锐部队。
以徐晓乐的年龄,获得大唐正三品军职,在大唐也是开了先河,加之,他有驸马都尉的爵位,算得是大唐的少年新贵。
待李治于殿上亲口赐封徐晓乐后,有心里准备这小子封赏不小的大臣们,还是被他能获得皇上如此大的封赏而感震惊。
对徐晓乐而言,兵部侍郎什么的,他并不稀罕,他所看中的是自己麾下有数万之军,能施展自己的领军之能,这才是他值得高兴的事。
徐晓乐闻听皇上封赏,欢喜打千言道。
“谢皇上天恩,臣定不辜负二圣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