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导演薪酬一般都是死工资,哪怕国师这种级别的导演也只是拿死工资,只不过他的导演酬劳可以高达千万级别。
如果电影大卖的话,一般老板也会再包个几百万的大红包。
还从未有酬劳加分红这一说。
这三个条件放出之后,瞬间十大对白古完全没了兴趣。
虽然白古的确很惊艳,但是还没有惊艳到可以让公司丢掉基本底线的程度。
因为一旦公司开了这个先河,那么其他签约导演肯定也会有想法。
到时候如果这些导演个个都要求签订这样的协议,那整个圈层就完全乱了。
投资方和制作公司很不喜欢这样的被动,他们需要的不单单是才华横溢的导演,更是那种听话拿钱办事的导演。
十大作为业内领头羊,不可能强行为了一个人改变整个游戏规则。
随着十大的退出,其他一些跃跃欲试的传媒公司也都跟着一起退出。
最后倒是有一家刚营业不到两年的公司,创始人直接亲自登门拜访,说可以答应白古全部条件,但有前提条件。
那就是白古入股,占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因为现在公司还处在初创阶段,需要再投入五百万左右的费用进来。
白古听完之后就一头黑线,这忽悠人到他头上来了。
这种套路说白了,就是忽悠钱呢。
‘很客气’的把人送走之后,让这个老板当场就在门口破口大骂虚伪。
不过当白古拎着棒球棍出来的时候,他跑的比兔子都快。
只是经历过十大接触之后,也让他不得不认真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后面的电影还是很有必要以公司名义进行入股和拍摄,否则每次以私人名义入股,很不方便,也很容易被其他合作方诟病。
既然无法被十大签约,那何不自己创个公司呢?
反正注册个公司几千块钱,至于说后面到底能发展到什么规模,那就要看自己能够折腾到什么程度。
至少他有信心可以在五年之内做到十大程度,至于能否完全替代就还要看情况。
说实话,十大主动退出,多少让他有些收打击,内心还是颇为失落的。
主要是原本想着依托于两部电影,怎么着,十大公司那些老板还不跪舔自己。
结果发现自己还是年轻了,草率了。
这些都是那些网络小说看多导致的缘故。
那些主角分分钟一部电影就能够让所有大佬跪舔,然而幻想就是幻想。
就比如现在的他,明明有两部代表作品,但是提出自己要掌握创作权和拿分红,就分分钟让这些公司放弃。
说白了,对于他们来说,自己还没有重要到可以让他们放弃这些利益的时候。
白古打算真正解决完张山和网暴韩雅的问题之后,就正式注册公司,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这样的话,以后再拍摄投资什么的,也不用那么被动。
除了公司签约让他萌生自创公司念头之外,韩雅网暴事件也是让他颇有些出乎意料。
本以为这帮网友真的会跟当初音乐圈那帮人一样正面硬刚,但没想到大多数人还是认怂。
还剩下的一两万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想必要跟张山一样假装无事发生。
不过白古当然不会这么随了他们的愿。
在《初恋这件小事》下映第二天,他就找到律师团。
张山也很快速的找到律师团。
这次双方提交证据都很充足,但张山之前过往挑衅言论还在,经过双方律师团的来回拉扯,最终白古获得胜诉。
张山需要在微薄平台置顶道歉一个月,并且还需赔偿精神损失费1元钱。
说实话,这个1元钱还不如不要。
但是白古坚持一定要有这个诉求,并非其他,就是单纯的想要恶心一下张山,让他知道说到做不到的后果。
正是因为这一元钱的审判结果,让张山脸彻底被打烂。
圈子里面的人对于此次事件审判结果,各有看法。
但是大家有一点倒是达成共识:那就是以后没事不要轻易招惹白古,否则这家伙就会跟疯狗一样逮谁咬谁。
张山因为这次败诉,观众口碑下滑的非常厉害,微薄粉丝掉了将近一百万。
但很多投资方和制作公司对于他还是非常看好,毕竟影响力还在那里。
只要正常发挥,投资张山,继续拍摄青春片明显不会亏钱。
张山因为这次败诉,直接气得躺进医院。
上了年纪的人,心眼比较小,整整昏迷一天一夜才幽幽苏醒过来。
这一天一夜,过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圈子里面很多大佬都登门看望。
张山本来郁闷的心情因为这些人的到来,稍微舒缓一些。
这次白古的较真,让他丢了大脸,他自己知道一时半会没有办法再找回场子。
但他的徒弟,现在也算国内做喜剧电影非常出色的宁博,就非常不爽白古,觉得一定要替师父报仇。
说起来,这个宁博也算天才。
上大学的时候,大二就拍了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一条短片《天路》,获得金龙奖最佳短片奖,一鸣惊人,当时还引起圈内人关注。
后来大三,又拍了一部短片《香火》,不但再次拿到金龙奖最佳短片奖,还获得亚洲最佳短片奖,在国际上也是创出一片名堂。
毕业的时候,毕业作品《草地》则是让他入围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虽然最后没有获奖,但已经证明他的实力。
后来毕业之后,就签约十大当中的华娱兄弟,结果连续拍摄三部电影,全部扑街、
不仅口碑塌方,票房更是赔的底裤都不剩。
这个时候众人才意识到,他能拍短片,不代表就真的适合拍摄电影。
电影是一项不但考验功力,还更考验观众缘的事情。
从哪之后,华娱兄弟就雪藏了他,后来主动跟公司解约之后,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无人投资。
因为有前车之签,所以圈子里面的投资人和制作公司对于他不敢再冒险。
后来张山主动找到他,给他投资,重新拍摄了第四部电影,结果这部他自己非常看好的文艺片再次遭遇滑铁卢。
六千万投资,最后只换来五百万票房。
口碑更是稀烂,豆音评分只有4.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