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县夜袭,鲜卑损失的人数其实并不是很多。
除了落罗身边的两百多名护卫之外,即使加上沿途击杀的鲜卑士卒,以及夏侯惇、夏侯渊在制造骚乱时杀伤的鲜卑士卒,鲜卑的总损失至多也就三百人左右。
然而,廉县夜袭,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杀伤了多少鲜卑人,而是斩杀了落罗部首领落罗。
落罗一死,还留在北地郡的鲜卑骑兵人数就算再多,也都成了无头苍蝇。
曹操一生征战,晚年在用兵之道上的造诣本就堪称登峰造极,更何况他在死后的数百年里遍观各路名将的用兵之道,如今可谓是博采众家之长于己身,因此他对于战场局势的把控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会错过任何对自己有利的机会。
因此,在廉县袭杀了落罗之后,明明盘踞在北地郡的鲜卑骑兵还有四千多人,而他麾下只有六百汉骑,但是曹操却十分果断的直接兵分三路,让夏侯惇和夏侯渊各领两百骑兵,而他自己则是率领最后一路两百骑兵,分散追击北撤的鲜卑骑兵。
因为他断定,落罗一死,北地郡的这些鲜卑骑兵群龙无首,定然一心北归,很难再形成有效的抵抗。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汉军的追击,只要夏侯惇和夏侯渊别太过纠缠,这些鲜卑骑兵只会被他们赶着跑,绝对不会回头反击。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明明曹操已经兵分三路,每一路只有两百汉骑,但是面对这三路汉骑的追击,剩下的四千余鲜卑骑兵却是只顾逃窜,没有丝毫反击的意思,最后如同丧家之犬一般被赶出了北地郡,而追击的汉军骑兵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一人未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有数百鲜卑骑兵永远的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至此,曹操这一次的追击之战也是宣告着大获成功。
............
熹平三年十二月。
北地太守曹操上表:
十二月,鲜卑寇北地,乌丸校尉夏育为鲜卑细作所害,北地太守曹操率军追击破之,杀鲜卑首领落罗,斩首千余。
因为地处偏远,曹操的表文直到熹平四年一月才抵达洛阳,并且在朝廷之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自从檀石槐崛起之后,汉庭可以说是苦鲜卑久矣。
尤其是桓帝时期,当时汉桓帝刘志主动遣使找檀石槐和亲封王被拒,更是让汉庭丢尽了脸面,只是这些年来大汉国力渐衰,已经无法轻易发起一场对草原的大战,所以只能任由鲜卑在边疆肆虐。
只是,虽然这些年来大汉渐渐无力顾及边疆,但是出于汉帝国对胡人天然的敌视,一旦边疆有变,汉庭都还是十分重视的。
这一点,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在原来的熹平三年,时任北地太守的夏育追击破鲜卑,那一战甚至都没多少实际的斩获,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胜利,但是夏育却因功迁乌丸校尉,并且史官还在史书上专门为此记了一笔。
而这一次,曹操可是实实在在的斩杀了鲜卑十二大人之一,落罗部的首领落罗,此外还斩首过千,这又如何能不在朝廷引起轰动?
更何况,曹操因为之前棒杀蹇图,之后曹嵩又给他买官去做了北地太守,在洛阳的部分圈子里也算是知名人物了,所以此番他做出这番功绩来,自然也是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
未央宫。
天子刘宏斜躺在一张软榻上,一边享受着宫人的伺候一边听着张让的汇报。
等到张让汇报完了之后,刘宏眼中也是升起了几分兴趣:“这个曹孟德,应该才刚到北地没多久吧?竟然就做出了如此功绩来,阿父,你眼光不错啊。”
听到刘宏这么说,张让也是连忙陪笑道:“这是陛下慧眼识珠,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曹孟德是个可造之材,所以才让他做了这个北地太守,奴婢岂敢居功?”
言语之间,两人仿佛都忘了曹操的官是曹嵩花钱买的一般。
不过,对于张让的话,刘宏显然还是比较受用的。
他微眯着眼睛,手指在榻上轻轻敲了几下,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见状,张让也是安静的站在一边。
作为刘宏的身边人,张让清楚的知道刘宏最讨厌别人在他思考的时候打扰他。
片刻后,刘宏缓缓睁开了眼睛。
他没有去看一旁的张让,只是自顾自的说道:“传朕旨意,北地太守曹操守疆有功,封关内侯,赏千金。典韦斩杀贼酋有功,封左庶长1,夏侯惇、夏侯渊,皆封公大夫2,其余人等,论功行赏。”
“此外,鲜卑这些年来屡犯边境,北地郡原有边军三千,朕特许他曹操再募兵三千,以卫疆界,至于那原本的三千边军,既然夏育已死,那就也一并交给他统领好了。”
闻言,张让虽然惊讶于刘宏居然对这个曹孟德恩厚至此,但他很清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因此他只是恭恭敬敬的领命道:“奴婢领旨。”
刘宏对曹操的封赏很快就在朝廷里传开了,不过倒也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
毕竟,此番曹操功劳的确不小。
要知道,鲜卑在檀石槐之下总共就十二个大人,这一次曹操直接就干掉了一个不说,还斩首过千,这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汉军在面对鲜卑时取得的最好战果了。
更重要的是,曹操此番也算是为朝廷出了一口桓帝朝时期的恶气,因此封赏优厚一些也是情有可原。
况且,现在的曹操在朝廷里除了得罪了蹇硕之外,并没有的罪过什么人,反倒是跟司徒乔玄为忘年交,连带着跟蔡邕关系也不错,此外还有执金吾宋酆这种沾亲带故的关系在,这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都不介意顺手推他一把,其他人跟他无冤无仇也不会有意给他使绊子,所以刘宏的封赏也是很顺利的就在朝廷里通过了。
注:12以及关内侯均为汉代二十级爵位之一,分别为第八级、第十级、第十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