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泰率军拿下真定的时候,却意外得到了一个人的投效,他说,他的名字叫做夏侯兰。
“你姓夏侯?”李泰疑惑的反问,接着又微笑着说:“你不会跟曹操姻亲夏侯家有什么关系吧!”
夏侯兰苦笑着说:“李大人取笑了,人家是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人,我们家只是真定的一个大户人家而已,不能相提并论。”
李泰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着说:“我是开玩笑的,不要介意,对了,你在哪方面比较有特长?”
“在下对于大汉律法比较熟悉。”
“哦,不错,我这里还是比较缺乏你这类人才的,不过,在给你安排官职之前,你先要去长安的书院学习一下,我的地盘跟大汉的其他地方不同,律法也有较大的改动。
你不需要像那些学生一样按部就班的来,只要把那些知识掌握了,长安的官署就会为你安排官职,当然,肯定不会让你回常山郡的,这一点你要明白。”
“谢主公,主公放心,《三互法》中的律条,在下是很熟悉的。”
李泰知道,夏侯兰之所以改变了称呼,是因为他答应了他的投效,还为他安排了晋升的渠道。
接着,李泰点了点头,笑眯眯的又问道:“我很好奇,你为什么愿意投效于我?”
“主公宅心仁厚,爱民如子,您在太原郡等地如此大规模的放粮,常山郡的人,谁不在心底里暗暗称赞!”
听了夏侯兰的话,李泰笑呵呵的说:“我有这么好吗?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已,总不能看着他们活活饿死吧!再说了,粮食是借给他们的,要还的,还有一成的利息呢!”
“主公不用自谦了,如今这年月,兵荒马乱的,谁手里有粮食,要么用来养兵,要么捂得紧紧的,谁能像主公一样慷慨解囊?
至于那一成的利息就更是笑话了,一年的时间,您翻一倍都算是主公心怀慈悲,如今这年月,遇到灾荒,粮价翻个十倍都正常。”
“呵呵,你说的我自己都要信了,既然我这么好,按理说应该很多人排着队争相归附我才对,怎么一直都门可罗雀,加上你,主动投效我的人也超不过一个巴掌!”
听了李泰的话,夏侯兰却有些愤然起来了,他咬牙切齿的说:“是因为那些世家大户不想交税,可人人都不交税,朝廷如何运转,兵马钱粮如何筹措?”
接着,夏侯兰冲李泰一抱拳道:“主公,也不是所有的世家大户都贪得无厌,不明事理,还有很多世家中人,愿意投效主公!”
在这个时代,不管真假,能遇到一个表示愿意因公废私的人,是很不容易的,而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跟夏侯兰志趣相投的,都应该品行不错的。
至于能力,在这个年代,能识文断字就是能力,总是能派上用场的。
“哦,真的吗?那敢情好,只要他们愿意来,我的大门是敞开的,当然,必须要按照我订的规矩来,文官必须要经过培训和考核,武将则视能力而定。”李泰兴奋的解释着。
“谢主公,过几天我一定带他们来拜见主公!”夏侯兰也很兴奋。
接着,他眉头一皱,犹豫了一下,试探着问:“主公,我有一个朋友,文武兼备,人才了得,曾经投效过公孙瓒,后来见公孙瓒并非明主,又因兄长去世,辗转回到了家乡,不知主公对他可有兴趣?”
“哦,投效了公孙瓒?按理说,袁绍四世三公,名气大实力大,常山距离冀州也更近,为何他会舍近求远?是不是他后来又投奔了袁绍?”
夏侯兰神情认真的说:“非也,他投奔公孙瓒,是因为幽州一带盛传公孙瓒仁义,可后来他发现,公孙瓒徒有其名,穷兵黩武不说,对待黎民百姓也好不到那里去。
而袁绍的名气虽大,可他太过依赖冀州的世家大族,帮那些世家盘剥百姓还差不多,怎么可能心系百姓,广施仁政?要我说,我宁愿投奔曹操也不会投奔他。”
“哦,万万没想到,常山郡这种地方,还有你这种颇有见地的年轻人啊,不错,不错,很不错!”李泰对于夏侯兰的思想,很是惊讶。
“主公谬赞,属下愧不敢当!”
“对了,你说的那个人,既然他连公孙瓒和袁绍都不愿意投效,他会愿意投效我?我在世人眼里,恐怕是无法无天的西凉蛮夷,跟董卓是一个调调的吧!”
夏侯兰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主公明鉴,以前听说主公崛起于凉州,提前一步抢占关中的时候,大家确实都是这么想的。”
接着,他又提高了声音道:“后来主公大败董贼,却没有趁机替代董卓,而是运洛阳皇宫的藏书至长安,大家对主公的看法就改变了。”
说到这里,夏侯兰的眼神忽然明亮了起来,兴奋的说:“再后来,主公入河东,注重民生,大力屯田,抚恤百姓,就连俘虏也是以教化为主,杀戮为辅,那时我就想着要投效主公了,只是沿途匪患猖獗,无法成行。
我那朋友却说,只要我耐心等候,主公必会步步蚕食,杀入常山郡的!
另外,他平时也对主公的仁政和宽仁态度,大加赞赏,只要主公有心,他必然愿意投效主公!”
“哦,对了,你说的那个朋友叫什么名字?听你这么一说,好像很不错的样子!”李泰对夏侯兰说的这个人,开始感兴趣起来。
见自己的主公有了兴趣,夏侯兰拼命推销道:“主公,我那朋友可不是普通的文武兼备,他精通兵法,弓马娴熟,一身武艺勇不可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到底叫什么名字?有没有你说的那么厉害?”李泰的好奇心更强了。
夏侯兰见推销的差不多了,神情认真的说:“他名叫赵云,字子龙,是我的同乡,现在人就在真定,不知主公可否亲自登门一见,他必然会对主公更加忠心!”
听了夏侯兰的话,李泰忍不住使劲咽了一口唾沫,深吸了一口气道:“可以,当然可以,太他喵的可以了!”
赵云,后世大名鼎鼎的常山赵子龙,简直是如雷贯耳,响彻云霄,尽管《三国演义》夸大了赵云很多地方,但他的战斗力和人品,在史学界也是承认的。
此前,赵云被公孙瓒派去帮助刘备,实际上已经跟刘备接触过了,也对刘备的仁义之名很感兴趣,可他此时并没有看上刘备,否则的话,也不会借口兄长去世,离开刘备。
要知道,赵云是建安五年才又重新投靠刘备,此前他若真下定决心投靠刘备,就算是真为兄长守孝,也用不了那么多年。
估计是赵云潜心观察汉末诸雄,有可能施仁政,心系百姓的枭雄,就只有刘备了,否则的话,他为什么会主动投靠实力最弱的刘备?
对于赵云这么多年杳无音信,刘备心里应该也是有些看法的,否则的话,他就不会一直把赵云当成保镖,不给他施展才能的机会。
跟随夏侯兰来的赵云的家里,见到一个身高八尺,相貌英俊,体型健硕的青年,很符合李泰心目中赵云的形象。
见到赵云后,夏侯兰立刻为李泰介绍引荐,而赵云见到李泰后,直接就对李泰行了一个九十度的作揖礼,李泰也连忙还礼。
寒暄了一番之后,李泰好奇的询问:“听夏侯兰说,子龙兄以前曾经辅佐过公孙瓒?公孙瓒也算是北方枭雄,为何弃他而去?”
赵云叹了一口气,有些怅然若失的说:“当初听闻公孙伯圭的仁义之名,我率常山子弟兵归附于他,可他只是善待手下士卒,希望手下可以为他在战场上拼命。
他从没想过要善待治下的百姓,为百姓行仁政,自大胜黄巾贼之后,日益骄横,目中无人,还时常纵容手下劫掠百姓,甚至连刘伯安笼络北方诸胡的财物,都敢劫掠,实非良主。”
“哦,那子龙兄对刘虞如何看待?”
“那刘伯安虽是宗室之后,盛世之时用于稳定边疆尚可,但在这乱世之中,是无法立足的,而公孙伯圭擅杀刘伯安全家,遭北方诸胡围攻,也实在是让人叹息。”
李泰点了点头,也叹了一口气道:“那刘虞怎么说也是公孙瓒的上官,把他送往洛阳远离幽州便可,何必杀人全家?
原本公孙瓒暂时只有袁绍一个对手,现在他前有袁绍,后有北方诸胡,恐怕将来难有作为了。”
“大人手握天下雄兵,原本可以横行无忌,却心怀仁义,爱惜百姓,还在属地大兴教化,实乃世所罕见的明主!”
“子龙兄过誉了,听闻子龙兄也跟随过涿郡刘备一段时间,据说那刘玄德也是仁义之人,在担任平原县令期间,政绩颇佳,子龙兄对他有何看法?”
赵云冲李泰一拱手,神情认真的说:“不瞒李大人,刘皇叔在平原县广施仁义,我对刘皇叔印象颇佳,刘皇叔所施仁政,跟其他人比,可以凸显仁义慈悲,可跟李大人一比,就颇有不足了。”
“哦,我有这么好吗?你可别串通夏侯兰,一起来糊弄我!”李泰开玩笑的说。
赵云却站了起来,再对李泰行了一个九十度的作揖礼,语气郑重的说:“刘皇叔之仁义,对百姓来说是一时之仁义,可大人修改的税收制度,对百姓来说是万世之仁义。
即便是大人嫌弃赵云粗劣,赵云也要追随大人,助大人行此福泽百姓万世之仁政。”八壹中文網
赵云见李泰问东问西的,就是不提招揽之事,有些心急了,放下自尊,毛遂自荐了起来。
李泰知道自己来自前世的八卦之心太重,把赵云问急了,连忙冲过去搀扶赵云,自责道:“子龙兄,我这次就是为你而来,只不过初见子龙兄这等风采绝世的人物,好奇心过重了,子龙兄可要见谅啊!”
赵云大喜,就势冲李泰跪拜了下去,语气郑重的喊道:“主公,我赵云必为主公鞍前马后,赴汤蹈火。”
李泰则用力拉起赵云,也欣喜的说:“得子龙兄相助,我李泰又多一臂膀!”
一旁的夏侯兰看的有些激动,也站起来,冲李泰一拱手道:“恭贺主公得一良才!”
接着又冲赵云拱手道:“也恭贺子龙兄得遇明主,偿心中所愿!”
李泰得意的哈哈大笑,拍了拍赵云的肩膀道:“我此次出兵,最大的收获不是拿下常山郡,而是得二位贤才相助,治下百姓的安居乐业,又多了不少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