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变故,让所有关东诸侯,都不由自主的加快了相互征伐的脚步,全部都失去了往昔的从容。
李傕吞并樊稠自立,洛阳剩余的董卓余部,甚至洛阳的大半百姓,都被李泰给消化、吞并了,本就力量薄弱的洛阳朝廷,已经算是名存实亡了。
而李泰这个突然从凉州冒出来的西凉蛮夷,承受了一次中原世家的联合讨伐之后,并没有伤筋动骨,反而因为进行了战略收缩,对他们的威胁更大了。
更主要的是,事到如今,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李泰的这种税收制度改革,不但让他拥有了更充裕的资金,还让自己所在的地盘越来越稳定。
李泰控制的地盘内,百姓拥护,秩序井然,世家大族无法再仗势横行,隐户纷纷脱离了他们,跑到当地的官署添加户籍。
世家们原有的部曲私兵,不是纷纷脱离跑到官署报名参军,为李泰效力,就是因为各个世家已经无力维持,不得不遣散了他们中的大部分。
在很多世家读书人的眼里,李泰这里已经能跟史书上记载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相媲美了。
只不过他们此时只能在心里想一下,却不能在公开场合宣之于口。
对于李泰的那些宣传,尽管袁绍的地盘上已经下了封口令,曹操的地盘上出现了大量的驳斥之言。
可这些事情,即便是能蒙蔽住那些平民百姓,但对于那些世家中的读书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反而随着事情的慢慢发酵,开始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作为董仲舒的后人,当代的儒家名士董昭,他带着弟弟董访以及整个董家,对李泰的彻底投效,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以前弘农杨家投效李泰,还可以说他们位于李泰的地盘范围内,为了家族的安危,不得已投效了李泰。
可董家没有这样的问题,却依然投效了李泰,这就充分说明问题了。
自从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战胜了黄老学说,以儒家之学治天下的理念,就深入了整个华夏大地上上下下的人心,而如今董仲舒的后人投效了李泰,能不引人深思吗?
对于董昭的到来,李泰是有些喜出望外的。
这董昭既是儒家名士,风向标般的人物,也拥有实际的行政经验,并不是那种只会死读书的酸儒。
在历史上,董昭在袁绍帐下的时候,陆续担任过巨鹿太守、魏郡太守,为袁绍稳定这两郡的混乱局面,安定这两郡的世家人心,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后来的历史上,董昭投靠了曹操,担任过冀州牧,支持曹操接受魏王的称号,并不是大汉王朝的死忠派。再后来曹丕上台,董昭历任将作大匠,大鸿胪,直至位列三公之一的司徒。
可以说,董昭的履历,是儒家文士心目中完美的官场履历,也是极为经典的履历。
不过,到了李泰这里,当然是要首先经历一些必要的程序了,那就是跟着自己的老丈人蔡邕一起修撰史书,顺便进入育英学院担任高级讲师,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陆陆续续,很多历史上不是很有名的寒门读书人,开始向关中方向进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在袁绍和曹操这种世家大族操控的地盘上,根本就没有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
即便是无法在李泰那里谋得官职,也可以经过一定的考核之后,进入李泰组建的各地书院之中,担任不同级别的教师。
于是,李泰又顺势让早已经准备了许久的蔡琰,推出了官员任命的考核制度,也就是科举制度的改良版。
李泰推出的科举制度,除了考核经史之外,还要考核李泰让人编纂的各类杂学,同时给予他们不同的出路。
除了挑选其中综合能力强的,担任各级官署的官员之外,对于一些专精的人才,也是要给予不同出路的。
比如朝廷的少府将作大匠,就是擅长器械制造者的终极道路;那些只擅长经史,却没有行政能力的,类似于李泰的岳父蔡邕,这样的人就让他们专门进行学术研究。
除此之外,李泰还把律法这一块,单独拿了出来,仿照明确宋、明、清等后世的王朝,组建了臬台衙门,专门负责各地的案件审理。
这样一来,大汉王朝原先的县令、郡守一把抓,在李泰的改变下,变成了只负责各地行政事务的官员。
当然,李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地盘山上的各级权力分化,没有人可以轻易的掌控一切,缺点就是官员的数量,比以前增加了不少,费用开支增大。
不过,李泰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只要把控好,不让这些人滥竽充数,各地的管理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投资,一种长期有效的投资。
李泰所做的这一切,虽然在短期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包括从洛阳迁移百姓和投降的董卓余部,可等这些事情初步做完之后,给李泰带来的回报,也将是可观的。
与此同时,他也在为战争做着积极的准备,尤其是并州地区的粮食储备,随着6万大军的驻防转移,正在陆续不断的增长。
袁绍和曹操等地的百姓,逃往李泰地盘上的行为,也渐渐的多了起来,尤其是逃往上党郡一带的那些百姓,可以为李泰未来的征战,更直接的提供粮草。
袁绍进攻公孙瓒,曹操进攻吕布,他们的战事已经进入到了尾声,而李泰的粮食也开始从关中一带,流动到并州,然后再从临汾流动到了长子县。
与此同时,太原郡周边地区,包括雁门郡、西河郡,粮食也开始往晋阳城方向不断汇集,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储备粮草物资。
除此之外,李泰二哥李平的朱雀军,周武的奋威军,姜囧的奋武军,也开始扩充兵力,跟其他各军一样,由原来的1.5万人,增加到2万人。
朱雀军和奋威军,招募益州当地的士兵,增加山地作战能力。
而姜囧的奋武军则开拔到武都郡一带,招募野战能力强悍的凉州兵,作为李泰的总预备队,准备用于应付益州的突发事件,或者增援李泰未来决战的中原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