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朱棣率领明军彻底击败“帖木儿”侵略军后,将降兵收编为“色目营”即“哈列军”,欲北上拒敌。
“哈列军”的将领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动,比如原本还是“帖木儿”重臣的“只罕杰儿”就对全军说道:“明朝大皇帝是我们真正的‘天可汗’!现在,我们要去征讨那些杀死了‘黄金家族’后裔的‘鞑靼人’和‘瓦剌人’,以报答大皇帝‘天可汗’的厚恩!”虽然这个“色目人”将军说的是突厥语让朱棣等人听不懂,但能感受气氛。
此时,“哈列军”士气高涨,又兼有朱棣忍痛给他们派发的每人每月高达50两之多的饷银,至少相当于普通明军步兵饷银十倍之多,足见朱棣对此“哈列军”的重视程度了。于是,大军摩拳擦掌,且进军神速。 而与此同时,鞑靼、瓦剌以及蒙古各个大小部落联军听闻朱棣正在“御驾亲征”,并且虽驾的还有新近收复的“中亚劲旅”即“帖木儿军”,便赶紧慌忙逃遁,却仍在“斡难河畔”被追上,于是双方爆发了激烈战斗。 “哈列军”全员骑兵,在追击战中颇占优势,更何况是朱棣御驾亲征?这一路上急行军,许多明军部队中的骑兵也逐渐落下,却始终只有“哈列军”紧随朱棣的亲兵护卫左右,打马冲锋,狂呼酣战,有我无敌。 这些中亚骑兵久经沙场,战斗经验十分丰富,知道蒙古人会凭借轻装骑兵的优势尽量与自己拉开距离射箭游斗,以此来消耗自己的马力。不过,中亚骑兵们却采取轻、重骑兵搭配模式,并迅速组成军阵后,冒着蒙古人的箭雨,一边由轻装骑兵放枪还击并紧随其后,一边由重装骑兵强行冲进蒙古骑兵的军阵中。 此乃当初以“塞尔柱突厥人”为主的中亚游牧势力先后对抗欧洲“十字军东征”和来自东方的蒙古大军西征之经验,毕竟当时以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为主的“回教徒”在与欧洲“基督教徒”打生打死之际,却被突然出现的蒙古骑兵捡漏,利用自己所俘虏的“汉人”工匠们制造的“火炮”轻易攻克了一座座中东“回教之城”。 后来,“回教徒”们在绝望之际,不得不向曾经的宿敌——“基督徒”求助,这才有了蒙古骑兵大战基辅罗斯大军、欧洲“条顿骑士团”等军事行动,不仅转移了“回教徒”们即将面临的“灭教之灾”,而且還从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一万大军正面击败蒙古人的三万铁骑中找到了击败蒙古人的办法,便是“具装重骑”和“驼炮”。 “具装重骑”即人马披甲的重装骑兵,不仅头戴铁盔配有面罩,而且铠甲多为防御力极强的“板甲”,无论是刀砍剑刺都能轻易低档,尤其是蒙古人的“牛筋弓”和“铁簇”,射到对方身上就会被轻易弹开,除了拼耐力以耗死对方之外别无胜算。更何况那“驼炮”粗如大腿,由骆驼搭载并具有轻型火炮的杀伤力,威胁巨大。 “驼炮”其实就是用骆驼来运载并当作“炮座”的所谓“轻型野战炮”,为中亚乃至西亚地区常见的“火器”。当时的中东各方势力,喜欢把微型“火炮”或大口径“滑膛枪”安放在骆驼的背上,借助轻型炮架来操控的可以前后左右旋转的“火器”,因此也被叫做“骆驼回旋炮”。对于其设计,一说源于中世纪阿拉伯人的“骆驼弩”。 另一说,此炮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在西元1509年的“第乌海战”中,注意到葡萄牙卡拉维尔船的舰用回旋炮的优点之后,继而模仿出了“骆驼回旋炮”应用于陆战上。显然,这第二种说法应该更为可信才对。 因为“骆驼回旋炮”最早就是出现在埃及。不过,在“奥斯曼帝国”吞并了埃及之后,“骆驼回旋炮”才迅速在帝国的军队中普及,并在帝国和波斯的战争中传授给了波斯人,再经由波斯人传遍了整个中亚和南亚。 尽管“骆驼回旋炮”在欧洲毫无建树,但在中亚和南亚战场上却大显神威,因为这种兼顾了“机动性”和“火力猛”的武器非常适应中亚和南亚的糟糕路况,并在著名的决定印度命运之战中,还曾大显身手过呢! 西元18世纪中后期,由“帖木儿”后裔在印度建立的“莫卧儿王朝”开始崩溃,各地王公贵族形成军阀武装割据且彼此攻伐,而“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就是于西元1761年1月14日发生在印度帕尼帕特的一场战役。 当时,阿富汗的“杜兰尼王朝”国王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所率领的阿富汗军对阵由“马拉地联盟”(“马拉地帝国”)大将萨达希夫拉奥所率领的马拉地军,在德里以北的帕尼帕特展开会战,最终阿富汗军获得胜利。 此战被认为是西元18世纪南亚史上最具决定性的事件之一。因为经由此战,印度地区原先的平衡被全面打破,而印度地区原本实力最强的地方割据政权“马拉地”受到重创,并最终影响了南亚地区政治格局。 但与此同时,阿富汗也遭遇惨重大损失,无法进而深入印度。可以说,此战虽然打断了印度内部统一的进程,但客观上却为日后“日不落大英帝国”趁机深入印度将其各个击破,并建立了殖民统治有利条件。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阿富汗人和莫卧儿人的“骆驼回旋炮”击溃了马拉塔人引以为豪的“象阵骑兵部队”,致使马拉塔人学自西方的欧式步兵被侧翼包抄的回教徒打爆,并最终导致了马拉塔军的彻底崩溃。 虽然“帖木儿大军”当初东征明朝时也装备了大量的“骆驼回旋炮”,且射程远超明军的“虎尊炮”等轻便铳炮,奈何不远万里进行客场作战,弹药补给明显跟不上,只能好钢用在刀刃上,但终究也有耗光的时候。 相反,明朝的“火器”中却有不少“重型火炮”在射程和威力上远超“骆驼回旋炮”的铸铜火炮如“回回炮”等,况且明军单兵装备了大量的“手铳”,比如“鸟铳”、“三眼铳”、“百珠铳”(“虎尊炮”),而对方无“手铳”。 因此,当初入侵明朝的“铁木尔大军”与明朝主力部队互相用“火器”对轰时,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吃亏的。不过,这支“中亚劲旅”被明朝收服之后,便允许他们使用明军的“火器”来装列部队,而明军也借鉴并消化吸收了“骆驼回旋炮”的野战优势,将其仿照并改制成尺寸与威力更大的“火器”固定在马车上,利于步兵野战。 后来,到了明朝末年,由于此时空的朱由校与朱由检哥儿俩不仅踏步修真,而且朱由检还在机缘巧合之下穿越时空,获得了二百多年后的“大发明家”诺贝尔的全部记忆与生活经验,正想彻底改良火药武器。 就这样,两股不同装备风格和战斗素养的骑兵互相厮杀起来。无论是鞑人还是瓦剌人,又或者是其他蒙古部落的骑兵,在面对人马身披具装重甲的强大对手时,除了掉头就跑之外,若单挑则基本毫无胜算。 当然了,若蒙古军普遍装备“流星锤”、“狼牙棒”、“金瓜铁锤”等钝兵器,则未必不能与具装重骑正面硬刚,但可惜的是,蒙古草原长期遭受明朝的“经济封锁”,别说的制造铁制铠甲和锋锐兵器,就连用来煮食物的“铁锅”都成了“稀缺货”。否则,蒙古人每次寇边入塞后,除了抢粮抢钱强牲口抢女人外,只喜欢铁锅? 至于说蒙古骑兵箭术了得,反手就能射瞎敌人眼睛,那纯粹就是扯淡,毕竟人的眼睛虽然最容易受到伤害,但士兵骑在战马身上飞奔颠簸,哪有那么容易被射中?除非各个蒙古骑兵都有“射雕”的本事才行! 更何况那些紧随具装重骑身后的突厥骑兵(中亚轻装骑兵)也在不停地朝着前方溃逃的蒙古人拉弓射箭呢!因此,“哈列军”凭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硬是打得鞑靼、瓦剌等蒙古联军溃不成军,四处溃逃。这也许是自从当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西征所向披靡后,首次被中亚的突厥骑兵吊打! 不同于以往的明朝步兵依靠“火器”将游牧骑兵击溃却不能全歼,毕竟两条腿的男人跑不过四条腿的骏马,但这次同为游牧骑兵之间的冷兵器交战,“哈列军”的追击能力极为惊人,见状后分成多股部队一路追击蒙古联军,先后九战九捷,打得鞑靼、瓦剌等蒙古联军大败亏虚,使得明军声威大震,朱棣名动四海。 此战过后,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被迫归降,不敢再起战端,而明朝也因为拥有了强大的骑兵战力,使得草原上的各个部落为畏“哈列军”如虎,从此以后,蒙古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敢觊觎明朝的北疆。 再加上郑和统管的南方出海通商收获了大量白银,更加有力地支持了国库的运转,让国家财政变得强大。此时,明朝提前达到了鼎盛时期,史载:“受命入朝进贡者已达三十余国,幅员之广袤,远迈汉唐!”其实,这是二百多年前,发生在此时空的明朝前期之事,尽管在岁月流逝中,随着明朝官僚体制以及统治阶层逐渐贪污腐败而灰飞烟灭,但在当年汉、唐两朝基础上,由本朝“太宗”——成祖皇帝建立的赫赫功业依旧力透丹青,广为流传。于是,当明朝末年的崇祯帝朱由检实力达到后,自然不会忘了恢复荣光。 这时,朱由校、朱由检哥儿俩及其嫔妃们闲来无事,便腾云驾雾,到处游玩,想看看自己的大军扫荡完了北方的蒙古草原后,在西域新疆进展如何了?果不其然,中亚那些大大小小的“斯坦汗国”们,听说朝廷“天兵”大至,多数不做任何抵抗就主动归附了。偶尔有些顽固分子纠集同伙试图反抗,但被血腥镇压! “老弟呀,弟妹们,都看到了吧?下方那些凡人之间的争斗,对於我等‘仙人’来说,好比再看几群蚂蚁互相争斗罢了,没啥稀奇的,不如先回去吧,为兄还像捣鼓出一些新鲜玩意儿呢。”
朱由校腾云驾雾说道。
“噢?是么?开来兄长定是有了什么好的想法,莫非已经胸有成竹?准备制造出何种精巧物什来呀?”“哈哈,当然是比传说中的‘木牛流马还要好的东西啦,嘿嘿。”
朱由校一边踏步虚空,俯瞰大地,一边笑道:“想知道么?不告诉你们,嘿嘿。”
————“咯咯,好伯伯,就别卖关子了,咱姐妹们可稀罕着呢!”
“诶呀,小嫂嫂,你们如今都成了‘仙女’了,出门走动都是云里来,雾里去,想必也不会在乎凡间世俗之物,就不要催促为兄了。”
朱由校继续卖关子道:“待回去后,尔等自会在‘鲁班门’前见到此物,嘿嘿。”
“敢问兄长,能否透露下口风?小弟倒越来越感兴趣了。”
————“哈哈,老弟,当好你的皇帝去吧。”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本书!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
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阅读我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