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吴池是打算实话实话,直接向臣子们道歉的。
但是又一想,说实话固然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人做错了事也确实应该承受代价。
但,很多事,却又需要考虑实际环境,考虑后续的结果。就算不考虑这些,也得考虑方式方法。
现在,吴池是一国之君,是天子,是天下的表率。
你当众道歉……人家听了后,不仅不会觉得你这人实诚、好相处。
他们只会被吓坏!
他们的脑子里会开始乱想:陛下这是什么意思?他道歉?他错了?天呐!皇上怎么可能有错,有错,那错的也肯定是臣子!
皇帝不会错!
圣上口含天宪,一言一行都决定着国家安危。
皇帝说自己错了,那岂不是代表着……
天下……完了?
要知道,古代皇帝虽然不是没有认错的,最著名的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各种‘罪己诏’。
可,罪己诏这玩意是能乱下的么?
哪次皇帝下罪己诏,不是出现了天下板荡,有社稷之威的大事!大大事!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汉朝,汉武帝就曾经下罪己诏。
可他下这诏书的时候,国家什么样?
史书记载,“天下户口减半”!
虽然说,这减半可能有夸张的成分,就算没夸张,那户口减了也未必代表人口减半,因为其中有不少消失的户口,其实是逃匿起来,躲进大户家中或深山野林里了,并不是真死了。
但,即使那样,当时汉朝全国内,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而死的人,也绝不能说少了!
你想想,一个数千万人口的大国,东亚第一霸主,在和平时期,死那么多人……这还不算天大的事吗?
也就是汉武帝是个强人,镇得住。不然,换个稍微弱势一点的皇帝,摊上这事,早亡国了!
比如某个姓杨的、名广的、谥号为炀的、死在江都的……就不具体说是谁了。
至于其他下罪己诏的,或许比不上汉武帝那次,但无论那次,都并非小事,要么天灾要么人祸,反正动静都不小……
动静小了的,以官员们惯于‘捂盖子’的做派,也不会让皇帝知道,更轮不到皇帝抛弃面子去下罪己诏。
所以综上所述,罪己诏不能轻下,认错也是不能轻易认的。
天家无小事,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慎重再慎重。
所以……
吴池为了不让下面臣子多想,造成恐慌,进而闹出更大的乱子。所以他必须不能直接认错。
但是,不认错,不代表吴池的错就揭过去了,就可以不必在意了!
大臣们又不是傻子,你当皇帝的晚来了,害他们空等了几个时辰,这事虽然说,他们作臣子的不会去跟君王追究责任吧。
但……
心中总会有些不舒服不是?
所以,错虽然不能认,但你这个皇帝该做的事,该承受的结果,不能逃避。
你总想着逃避,错不认,责任也不担……那就成了崇祯那种奇葩了。
崇祯就是典型的那种溜肩膀,既死要面子,还不想担责任,出了问题总找别人背锅。他手底下的大臣们,因为他的甩锅,撤换了、杀了一批又一批,最后君臣离心,大臣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甩开他投奔新主子,他还好意思说什么‘文臣皆可杀’……
该杀的是你才对吧!
甚至于,崇祯的死,都是因为他不愿担责任害的。
当初,李自成率兵来到北京城下。那个时候,李自成对于攻下北京,其实是没有信心的,也没打算就此推翻大明,改朝换代。
他带兵来的目的,是为了签署‘城下之盟’,获取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即大顺政权可以合法建国,但是归属大明。跟大明要一笔赏钱,但是从此之后,朝廷可以调遣大顺的军队,让大顺打谁他就打谁……基本来看,挺公平。
所以,他主动派人进了城,专门就去找崇祯签约。
可是结果呢?
崇祯不愿意背锅……不是他不想签约,而是他不想担签约的责任。
你想啊,要是同意了签约,大明江山倒是保住了,可皇帝就要背负割地卖国的坏名声了!
所以,他要甩锅,可是这时候,他已经没有甩锅对象了!因为之前的甩锅行为,弄死了无数接锅的,现在大家都学聪明了,谁也不肯接锅。
所以呢,这条约自然就签不成。
签不成怎么办呢?
那李自成就只有继续打了。
打没关系,我大明就算打不过,守不住北京城,可也有退路。
大明可是有两个首都!
一个南京,一个北京,两地都各有一套班子,弃了北京去南京后,直接就能发挥南京的作用,让国家正常运转……这是朱家老祖宗定下的绝妙策略。
可是……
还是那个问题,崇祯不背锅!
你同意迁都了,大明江山是保住了,你自己的命也保住了。可是,崇祯就要背负一个逃跑的名声。
他不背!
不背,行,那就留这吧!
留这,就是死。
所以,他去煤山歪脖子树上吊了。
所以说啊,当皇帝,你不能老想着美事,却一点都不愿意付出。
吴池深知这个教训,故而,他要想办法,在不认错的前提下,把责任担起来。
怎么担呢?
哎,想到了!
于是,吴池就开口道:“诸位,朕今天呢,本来是想跟诸位商讨些事情的。这个昨日里,朕已经跟九卿提过了。但是,今天,朕发现,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亟需解决。所以啊,咱们就改改议程,先将此事解决了。”
群臣一听,虽然不明白吴池这是唱哪出,但是既然他这么说了,自己作为臣子,自然得接话,得配合他。
于是纷纷道:“陛下尽管吩咐,臣定竭力完成!”“臣必鞠躬尽瘁,万死以报陛下!”“陛下所言,必为大事。臣不敢不慎重以对!”“臣已做好准备,为陛下赴汤蹈火!”……
一时间,各种大表忠心,慷慨陈词,士气昂扬!
吴池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而后才说出了目的:“诸位爱卿拳拳之心,朕已领会。朕心甚慰啊!既如此,朕便说了……”
他顿了一顿,道:“最近天气转凉,诸位每日上早朝辛苦,朕听闻许多人家中贫寒,冻得手脚龟裂……朕甚为不忍!故而,朕愿从内帑中拨一笔款,专门为诸位在京官员,每人发一笔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