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开局我能撒豆成兵 > 第六百八十五章 徐州处理方案

第六百八十五章 徐州处理方案(1 / 1)

当然了,我所说的,都是那些费拉皇帝,那些一天到晚不想着怎么干正事,光惦记着他那套帝王权术的暴君僭主。

但话又说回来了,纵观古代几千年历史里……

这样的僭主,偏偏比例还不小!

这就让人很难办了。

你说,你要推翻僭主?

这可不容易,无论成不成,都会造成生灵涂炭。

就算你成功了,你能保证,你,或者你的后代,不会变成另一个僭主吗?

不好说!

还是把话题说回来,徐州的处理方案,除了直接派兵,和允许当地扩军外,还有别的方法。

比如前两者的折中方案,也就是朝廷派出一员将领前往徐州,然后在徐州当地募兵,组建一支新的军队后,再平定叛乱,最后把军队带走。

这样,就完美避免了前两个方案的缺陷,却吸取了那两个方案的优点。

当初黄巾之乱时,皇甫嵩他们,就采用类似的办法,他们从雒阳出发时,虽然也携带了一部分诸如北军五校这样的帝都精锐部队。但后来作战的主力,却是后来新募的(甚至还有直接吸纳投降的黄巾军的)。

只是……

这个办法,同样有很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你新组建的军队,因为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战斗力不强。

很容易,还没出摇篮,就被匪寇给扼杀了!

当然了平定黄巾之乱时的那种方案,算是对这种方法的改良,因为他们不纯粹是新军,而是加入了不少北军五校的老兵,以老带新。这样既能在一开始就依靠北军五校来保有一定的战斗力,还能在后续的训练新军时,加快新兵的训练速度。

一举两得。

只是,这个办法同样不是很保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儁的部队,被波才的黄巾军围困,之后皇甫嵩去救他,反而一并被包围起来了。

这说明,北军五校的那‘一定的’战斗力,并不能太高估,也并不能太过指望这个。

遇到敌人的主力精锐,还是有战败的可能。

那这时候就有人要问了,难道就没有十全十美的办法吗?

哎,这话算是问对了!

因为答案是……

没有。

嗯,确实没有。

世界上,哪里有十全十美的存在?

唯一十全十美的,吴池……咳咳咳……这个……就算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好吧!

咳咳……

反正,你寄希望于用一种十全十美的方法,去应对一切复杂的状况,当然是不行的。

一个优秀的统治者、统帅、军事家,都是会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他们会仔细分析现有的状况,而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对策,或是一种,或是多种配合使用。

比如既允许当地扩大兵力,同时朝廷也派将领过去……

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

比如说,当地的地方官,是你绝对信得过的人……就算再残暴的君主,也总该有一两个信任之人吧?

完全不信任任何人,只信任自己的,毕竟罕见。

这时候,对于你信得过的官员,你当然可以对他放心,允许他适当地扩充兵力,并且在战后,兵力解散后,那些预备兵也能很好地安置妥当。

还有,就是出现战事的地方,距离都城不是很远。比如雒阳是首都,而叛乱地方就在隔着几个县的距离……那当然是要从雒阳派兵了!

不然你还要从哪派兵?还是要就地募兵?

开玩笑,都城禁军那么多不去用,你另募新兵,是想告诉全天下人,你的禁军腐化不堪用,只能另募新兵了吗?八壹中文網

那样其他人的野心还不膨胀?

你动用禁军,不仅仅是方便,也是借机昭示天下,我的禁军……不是摆设!

你们谁敢动一下试试?

撕碎了你!

吴池听完官员汇报,稍稍思考了一下后,并没有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吴池的智力和决断没得说,但若是直接就这么下决定了,连让其他大臣提意见的机会都不给,未免太专断了!

而且,就算不考虑这个,其他的群臣,他们也不是摆设啊!他们其中的不少人,甚至就是吴池的铁杆腹心。

他们的意见,未必就没有吴池考虑得周到,甚至很多时候,比吴池构想得还好!

有群策群力不用,傻!

所以,吴池开口:“诸位同僚,对此有何意见啊?”

吴池这个三公一开口,底下人纷纷开始讨论起来。

他们提出的意见,大多数吴池已经考虑过了,所以,在新奇的意见出炉前,吴池甚至有空闲思索其他的事。

吴池:徐州出事这个……事先没有闻到风声啊!

要知道,吴池可是专门花大钱,让郭嘉给他组建了情报网。

在以往,朝堂上会有什么提案,吴池都能提前先一步知道。

虽不敢说百分百,但至少也能做到大部分。

而没有被知道的,又多是些鸡毛蒜皮的、没有太大关碍的小事。

而像徐州出现叛乱这种大事,可是大大出乎吴池意料的。

当然,情报网并非万能,它们出现遗漏甚至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吴池也没有掉以轻心,他决定等今天散朝回去后,问问郭嘉怎么回事。

如果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及时解决。

而后,有一位臣子的发言,引起的吴池的注意:“司空,我忽然想到,在徐州,不是有几个特殊的骑都尉吗?臧霸、孙观等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话大大提醒了吴池,心说对啊!

臧霸!

这群泰山寇,怎么把他们给忽略了?

要知道,当初陶谦来到徐州,那时的徐州可谓乌烟瘴气,黄巾、贼寇四处肆虐。

而陶谦之所以能够很快平定那些匪寇,坐稳徐州刺史的位置,主要靠两个支柱。

一个是糜竺为首的商人,提供资金支持。

另一个就是泰山人臧霸、孙观、尹礼这些流亡之人,陶谦利用这些人,击败了黄巾,轻松平定了徐州。

而在平定后,陶谦上表臧霸他们功劳,封以高官厚禄,还给了他们很大的自主权,以此换来徐州之后日子的持续安定。

可是,现在,你说历史上一贯风平浪静、直到曹操大举攻伐才乱起来的徐州,竟然有匪寇作乱?

就让人觉得惊奇。

这时候,本该起作用的臧霸他们,在做什么?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神捕乱宋 晨唐旧梦 调教贞观 穿入中世纪 极品家将 大明之拉着崇祯南迁 扩张之路 我为王 吕氏外戚 刀笔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