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两个有情人,秦明月又很快兴奋起来,她手中有了皇帝的长子,不一定会输。
她时常带着孩子到太后宫中与太后作伴,一开始太后十分不喜这个孩子,慢慢的也被他的纯真可爱所打败,一日不见,就想的慌。
只要这个孩子得了太后娘娘的宠爱,就算是皇后再生出嫡子来,这个孩子也不见得会处于下风。
何况太后现在对皇后十分厌恶,对皇帝几次忤逆她的分不满,反而对秦明月多了几分好颜色,而柔妃和贤妃,都纷纷站到了秦明月身后,准备与皇后对抗,她们这边虽然没有皇帝的宠爱,可毕竟阵容强大啊。
这一刻,秦明月突然斗志昂然。她很想看看,这一对情真意切的鸳鸯,能否冲破世俗的束缚,抛弃权力与荣华,做一对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可惜的是,在后来的日子里,秦明月看到,在皇后软下身段来刻意讨好皇帝之后,皇帝反而开始不待见皇后了。
好几次了,皇帝满面寒霜的跑到秦明月宫中来,让秦明月陪他喝酒,喝得醉惺惺的皇帝,总会红着眼喃喃自语:“哈哈……可笑……为何会这样?我想要的,不过是一个人的真心以待……”
秦明月在一旁看着他喝酒,自己却不举杯也不劝酒,她可不想触霉头,就连德安公公这样陪伴了皇帝十几年的老人,上前劝酒的时候,也难免被皇帝迁怒,更何况她这个不受宠的皇贵妃呢。
看着皇帝这个样子,似乎两人的感情进展并不顺利啊。
真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皇后对他冷淡的时候,他眼巴巴的跑上前去,拼命搏取皇后的关注,想要得到她一丝回应。
现在好不容易守得云开见月出,皇后对他付出的感情有了回应,他又觉得那不是他想要的感情,这是有病吧?
秦明月朝皇帝的方向,翻了一个白眼,男人这种大猪蹄子的心思还真是猜不透呀。
皇后放下身段之后,越发小意殷勤,今天给皇帝做中衣,明天给皇帝做鞋子,后天亲手下厨为皇上熬汤,结果手烫了好大的泡,弄的满宫皆知。
后宫中其他的女人有样学样,开始对皇帝热情起来,弹琴的,跳舞的,写诗的,做饭的,送吃的,应有尽有,稀奇古怪,不一而足。
只有秦明月,有子万事足,好好的呆在她的风华宫中,只要后宫者妃嫔做得不是太出格,他才懒得理会。
本来皇后身体康复之后,就应该把凤印交还给皇后的,秦明月还在皇帝面前提了几次,皇帝摆摆手不让再提,这凤印就一直掌握在秦明月手中。
皇后也曾隐晦的对秦明月提了几次,让亲明月主动交还凤印,被秦明月不软不硬的顶了回去,把凤印交到她手里的是皇帝,要让他交出来,还需皇帝发话才是。
柔妃和贤妃分管宫务,也尝到了一些甜头,自然也不愿意掌管宫务之事重新回到皇后手中。在皇后提及此事时,纷纷装聋作哑。
皇后无奈,只有拿出十二分的柔情,期待皇帝能原谅她的过错,回心转意。
可惜的是,她越发用力,皇帝却不开心,逃得越远。宁愿去柔妃贤妃宫中,也不见到皇后宫里去,后宫中人看在眼里,知道皇后想要翻身恐怕难了。
孩子慢慢长大,等到他能够坐起翻身之时,皇庄传来好消息,秦明月敬献的土豆和玉米,果然大丰收了。他们收获的亩产,竟然和秦明月种出来的差不多,这让朝廷上上下下都分外欣喜,人人都道,如果能将这两种作物推广开来,皇帝必能青史留名。
秦明月告诉皇帝,气候好的地方,土豆可以一年两种。如此一来,土地便没有空闲之时,而大燕朝的农户们可以凭借自己辛勤的劳动,丰衣足食。
皇帝从此醉心政务,很少涉及后宫,让后宫中的与众妃嫔,恨恨不已。
皇帝下令,在全国推广这两种作物,皇庄出产的粮食都作为种子下发到各州县。朝廷上下的人踌躇满志,都期待着今年秋天大丰收的消息。
在好消息来临之前,却有坏消息先人一步传过来了。
往年是产粮大户的州府,纷纷传来消息,他们所管辖的地域,已经连续三、四个月没有下过一滴雨,禾苗纷纷枯萎在田间地头,湖泊河流里的水渐渐干涸,连人和牲畜饮用的水源都无法保证了。
眼看今年是一个大旱之年,颗粒无收,而各地都出现了瘟疫的苗头,各州府的长官们纷纷向朝廷发出了求援的奏折。
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两个州府交了奏章,而后,求援的奏折如雪花片一般纷纷飞向皇帝的案头。
土豆玉米带来的大丰收带来的喜悦,瞬时被这些噩耗消遗殆尽,朝廷内外,每个官员都绷紧着脸。干旱,已经蔓延到了京城附近,而第一批难民已经来到了京城。
皇帝与众臣在朝廷之上商议了数日,也没有商议出一个有效的办法来。只能依照惯例,从国库中拨钱赈灾。
现在轮到户部的人哭穷了,户部尚书涕泪涟涟,说国库空虚,国舅爷带领十万大军在边境中作战四年,几乎是消耗了整个国库的库存,本来还以为今年丰收,可以让国库稍微丰盈,现在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赈灾。
国库中现存的银两,对于现在的情况,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听到户部尚书这样说,国舅爷自然是要站出来反对一番的。本来是讨论赈灾之事,却变成了国库银两流向的争吵。
皇后在此时显露了她的人脉和机智,她听说国库告急,皇帝为银两之事愁眉不展。便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她宫中的贵重物品,在朝中众臣讨论如何筹措银两的时候,带着东西,走上前朝,要求觐见皇帝。
当朝臣们看到淡妆素服的皇后,拿出了三万两白银,和这些年皇帝赏赐给她的奇珍异宝。端庄大气的说,天下有难,她作为皇后责无旁贷,愿意将这些银两全部捐出,让朝廷渡过难关。
皇帝看着皇后充满情义的眼睛,脸色十分复杂。
皇后此举,赢得朝廷上上下下官员的交口称赞。一时间,皇后的声誉空前高涨,甚至超过了教会农人们种植玉米土豆的秦皇贵妃。
后宫中的柔妃和贤妃自然不甘落后,也纷纷遣人向皇帝表示,愿意献出自己全部积蓄。
后宫诸人闻风而动,连太后也捐出了四万两白银,整个后宫加起来也有十万两白银之巨,虽然对于整个朝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却也让皇帝脸上多了几分喜色。
只是让他颇为不满的是,他这些年赏赐最多的秦皇贵妃,竟然只象征性的捐出了几样首饰,银两竟然一分都无。
这让关注秦皇贵妃的大臣颇为失望。
有了后宫诸人带头捐赠银两,朝臣们也不好意思一毛不拔,从国舅开始,纷纷表示,愿意捐出家产来让大燕度过此次难关,皇帝大喜。
只是最后盘算下来,所捐银两与赈灾所需相差甚大,就算掏空了整了整个国库和朝臣的腰包,所需银两也只达到了一半。
为了此事,皇帝在前朝继续忙得焦头烂额,一筹莫展,但因皇后在此事中的突出表现,皇帝还是抽出时间到皇后宫中坐了坐,表示对皇后的嘉奖。
帝后之间的感情因为这一件事似乎缓和了许多,皇帝甚至在与秦明月聊天的时候,透露出要将凤印重新交还给皇后的意思。但在秦明月再问之时,皇帝又犹豫了。
皇帝毫不客气的质问秦明月:“朕这些年对你赏赐颇多,你的积蓄不输后宫任何一人,别人都捐了很多钱,为何你如此吝啬?这些钱你又用不着!”
秦明月撇撇嘴道:“她们怎么和我比?她们都是孤家寡人一个,我还有孩子要养,当然要量入为出。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皇帝你现在也是穷光蛋一个,我还能指望着你来养孩子吗?”
皇帝看着秦明月熟练抱着孩子的样子,无言以对,但他又说道:“就算养孩子也用不了那么多的银子,一个小小的婴儿,能花费多少,现在朝廷上下正是用银子的时候,你也该出出力才是。”
秦明月没有办法,被皇帝拿走了五万两的银票,秦明月晋升秦皇贵妃以来,便得了不少赏赐,她种植玉米和土豆有功,又因家世单薄,皇帝有心为她撑腰,赏了她好几万两的银票和各种珠宝,可以说在后宫中除了太后,秦明月是最富有的一个人了。
所以皇帝这才念念不忘他给出去的那些银钱,要知道,为了赈灾,他连自己的私库都搬空了。堂堂一个皇帝,私库中的钱还没有一个皇贵妃的多,这才跑到秦明月这里让她交出来。
也只有在秦明月这里,他才能开得了这个口,说话随意,在其他的妃嫔那里,这种话开口要银子的话,是万万说不出口的。
就在整个朝廷筹备赈灾之时,朝中又传来噩耗,汪阁老和穆阁老年事已高,一场风寒之后彻底夺去了他们的性命。
失去了两个朝廷重臣,让皇帝闷闷不乐,唯一传来的好消息是,后宫之中,贤妃有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