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他从流光中来 > 第四十九章 推迟的拍摄进度

第四十九章 推迟的拍摄进度(1 / 1)

江城国际机场。

钟宇珩结束了第一期的集训,回到了江城。

国家花剑队的其他队友,马上要出去打比赛了。

因为这场比赛在亚运前,为了让钟宇珩更好的备战亚运,主管教练并没有帮他报名参赛。

所以,钟宇珩在结束国家队训练后,又回到了地方队集中训练。

“嗯,刚下飞机,你什么时候回家?”钟宇珩讲着电话,走出机场随手拦下一辆出租车。

“估计还得十来天,姚哥上个星期突发肠胃炎,我们在莫旗耽误了几天。”对话那头是苏晴知。

听到还要十天半个月,钟宇珩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苏晴知半天没听到一点声音,心想着他不会生气了吧?

“小短腿...”

“嗯?”

“我这边太阳很大,不知道你那边大不大?”

苏晴知被问蒙了,她鞋子都没穿,光脚跑到窗户边:“不大,怎么了吗?”

钟宇珩破颜而笑:“没...早点回来。”

苏晴知点了点头,“嗯”了一声。

电话挂断。

苏晴知开心地在床上翻来翻去,此刻脸上的笑容都是幸福的。

简姚咬着勺子,调侃道:“瞧瞧,笑的一副春心荡漾。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呐,怕是早就飞回去,和你的大长腿哥哥团聚了吧?”

“……”

“瞧你打个电话傻了叭唧的!”

“去你的!你才傻了吧唧,喝你的小米粥去。”

“怪我!是我身子太弱,早不病晚不病,非得这个时候病。不然的话,你早就和你家大长腿见上面,哪用在电话里你侬我侬...”

“……”

苏晴知拿起枕头就砸了过去:“你既然都懂!那还不赶紧给我好起来,然后赶紧拍完,好让我赶紧回去。”

简姚脑袋一斜,枕头打了个空,她脱口而出:“好家伙~”

她起身捡起枕头,又扔回到床上。

“好了,我们正经点儿。”

“到底是谁不正经?”

“.....”

简姚嘿嘿一笑,端起桌上的小米粥大口大口喝。

苏晴知她们已经在莫旗待了六天了

行程里最后一个少数民族达斡尔族,迟迟未能拍摄。

简姚刚到莫旗当天,突发急性肠胃炎,又拉又吐。

连吃了两天药都不见好转,只能赶紧在当地向导索多尔带领下,前往医院救治。

两个人在旅社休息几天,终于是把拍摄提上了日程。

一早,当地向导索多尔开车来到旅社门口。

索多尔,是纯正的达斡尔族人,人称他“万事通”,对莫旗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索多尔也是毛遂自荐,要给苏晴知和简姚当向导。

为此,索多尔熬了几个大夜,规划出一条莫力达瓦民宿风情拍摄路线。

......

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简称莫旗。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

莫力达瓦是达斡尔语,意为“骏马难以翻越的山岭”。

在北方的众多的少数民族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最为多样,因而创造了多彩绚丽的多元文化。

索多尔规划的路线第一站。

莫旗,阿尔拉镇阿尔哈浅村。

“呜呼...空气真好。”

简姚摊开双臂,脚下是绿绿的草原,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阿尔拉镇,是典型的达斡尔族乡镇。位于诺敏河东岸,是中国曲棍球之乡。

“阿尔拉为曲棍球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在这里可以体验丰富的曲棍球文化。”索多尔介绍着。

曲棍球是达斡尔族的传统运动,是一千多年前辽代契丹人“击鞠”运动的继承和沿袭。

擅长竞技的达斡尔族,始终保持着这古老、传统的体育活动,并把它称之为“贝阔”。

“那边是在打曲棍球吗?”

简姚指了指右侧不远的长方形草皮,一群青老年分成两拨人,身着少数民族服饰,手拿类似木棍的动作正在相互追逐。

“对,他们听说你们要过来拍摄达斡尔族,都自发穿着民族服饰过来,他们都是纯正的达斡尔族人。”

“我听说,你们达斡尔族人,都是契丹后裔?”简姚问道。

“是的,虽然史学家是通过文献对比研究,认为我们和契丹些遗传关系。但我们血统纯正的达斡尔人,都认为自己是契丹后裔。”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听说好像文字已经流失了是吗?”

简姚在和索多尔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时,手里的gopro也在拍摄记录着。

“是的,很可惜。在清朝以前,我们达斡尔人还在使用契丹文字,但是后来通过口述,文字就渐渐失传,现在已经丢失了。”

“那的确是很可惜,北方的三少民族,都是有语言没文字。”

“......”

苏晴知和简姚在阿尔拉镇待上了半天时间,拍摄了许多的照片和素材。

更有几位达斡尔族青年,穿着达斡尔族特色服饰,在广袤草原上策马扬鞭展示英雄气概。

这也为简姚提供了很好的拍摄素材。

傍晚,他们驱车前往下一站。也是索多尔的家乡,尼尔基镇西博荣村。

村长和当地村民热情的接待她们。

“西博荣村建于清朝初年,距今已经有300多年了,至今还保留着达斡尔民族传统的柳编围墙和民俗房。”索多尔带着她们往今晚的落脚点走去。

“听说这也是你的家乡?”苏晴知拿起相机,朝眼前极具特色的民宿房拍了一张。

“是的,我在这里出生长大的。”索多尔笑了笑。

“我看这里游客挺多的。”简姚四处张望着,有不少外来人面孔。

“对,村民延续着传统的民族风俗及饮食习惯,将这里打造成了民俗村。每年有不少游客到这里来,体验我们达斡尔族的民族文化。”

苏晴知和简姚拖着行李,在索多尔来领下来到一个达斡尔传统房子。

右侧的房间,不算很大,但是两个人住是没问题的。

这里是她们今晚留宿的地方,简单环视一圈,装饰、陈设都极具民族色彩。

放好行李,索多尔回了趟家。

她们两个人被邀请到村长家里吃饭,还品尝了当地出产奶皮子、苏子、山丁子等特色食品。

夜色渐暗,村头的草坪上燃起了火把,准备举办篝火晚会。

在村长的带领下,她们带齐装备也来到了村头。

此时,草坪上已经聚集了许多游客和村民。

春意微透的夜里,达斡尔族的男男女女穿着达斡尔服饰,围绕熊熊燃烧的篝火手舞足蹈。

索多尔告诉苏晴知,这个舞蹈叫鲁日格勒舞。

这是古时候达斡尔人在劳动之余,以舞蹈形式抒发心声,调整精神,消除疲劳的方式。

鲁日格勒是古老的民族民间舞蹈,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刻,不管是达斡尔族人民还是游客,大家围着篝火、牵着手,嘴里学着呼号,不分你我。

简姚操作着无人机和三脚架的相机录制。

苏晴知的镜头里,也出现了许多不经意又真诚的笑脸。

没有雕琢、造作的成份。

一堆篝火,把这个夜晚变得漫长。

……

第二天。

苏晴知和简姚在这个村子进行一系列的拍摄。

简姚在村子里找了一块空地,准备用无人机俯拍民俗村当视频开头的素材。

无人机刚试飞,就引得不少村民和小孩来围观。

下午,苏晴知和简姚辗转到了腾克霍日里绰罗达斡尔部落。

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达斡尔族原生态村落,既有独特风情的怪勒哈德悬崖美景、又有神秘的“霍日里绰罗”山神石。

还有嫩江尼尔基的湖边山村,炊烟袅袅农家乐。

她们入住了传统的达斡尔族农家民宿.

在嫩江边上,望着碧波荡漾的湖面,有种面朝大海的即视感。八壹中文網

入夜后。

寂静的村子,免不了有种与世隔绝的错觉。

隔天的拍摄,苏晴知和简姚在拍摄过程中,也感受到多种民俗风情。

围鹿棋比赛、“乌春”说唱、“扎恩达勒”山歌、“木库莲”情歌。

又坐大轱辘车进山拍摄神石、乘游艇下湖拍摄悬崖一线天。

简姚更是直呼,仿佛做了一天的达斡尔人一样,体验感十分。

幸运的是,她们还遇上了一对达斡尔族青年正在举办传统的婚礼。

新郎上来就送酒肉和点心,把苏晴知和简姚都整糊涂了。

简姚凑到苏晴知耳边:“莫名其妙的被塞了这些东西,那我们是不是得随个份子?不然,会不会显得我们汉族人不会做事。”

苏晴知汗颜,这她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索多尔赶紧解释了一下。

原来这是达斡尔族的婚嫁礼仪。

迎亲时,沿途碰见行人,不管认识与否,都会送上一份酒肉和点心。

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之后,简姚轻装上阵,拿着gopro进行了跟拍。

出于礼貌,苏晴知还是准备了一个简易的红包,但是到婚礼结束都没能送出去。

达斡尔人的婚礼特别热闹,除了有特色乐器演奏。

参加婚礼的宾客也都换上了本民族的服饰,又是喝酒又是唱歌又是跳舞。

大家手舞足蹈,像极了一场大晚会。

一整场婚礼下来,苏晴知只有一个念头。达斡尔人的酒量是真的好,新郎从迎亲路上一直喝到了席筵上。

这要是酒量不好的,半路就得栽倒。

苏晴知偶尔拿起相机拍下几张新郎新娘敬酒的照片。

新娘特别美。

她心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办婚礼,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呢?

她实在想象不出来。

可是,他们俩连婚纱照都还没拍呢。

苏晴知看着无名指上的戒指,念头一转。

要不这次回去找钟先生商量商量,把五十六个民族的婚纱照都拍一遍好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嫡女当嫁:一等世子妃 农女贵娇 弃妃,别来无恙 萌妃粉嫩嫩:邪王轻一点 神秘老公,深夜来 极品女医:弃妇带娃也嚣张 回到八零做彪女 壕妻 福慧双全 空间之锦绣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