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莲看起来瘦了一些,眼眶红红的,跟兔子一样,一看到南宫婉嘴巴一瘪就哭了出来。
南宫婉见过幽莲被吓哭的样子,可比现在好看多了:“你一看见我就哭,是不是我吓着你了?”
“你真是的,发生这么大的事情还一个人扛着,你不觉得累吗?”一边哭着,幽莲一边快步走到南宫婉面前,一把抱住了她。
“我不撑着,难不成让你来撑着啊?”南宫婉拍了拍幽莲的后背。
野幽让她上来,必定是让她来劝导自己的,他肯定没想到结果自己还要反过来劝导幽莲。
哭得累了,幽莲这才抽抽搭搭地从南宫婉的肩膀上抬起头来,看着她一脸花掉的鼻涕眼泪,南宫婉眉头轻皱,满脸嫌弃。
“南宫姐姐,你看你都瘦成这个样子了,以前多漂亮啊,现在憔悴成这个样子,若是天主知道了,肯定快马加鞭就赶回来了!”
哪壶不开提哪壶,一说到赫连陌,南宫婉神情又暗淡了下来。
是啊,他若是知道自己在为他担心,为他寝食难安,肯定会快马加鞭回来的吧?
可是他没有回来。
南宫婉想,他一定是被困在了回来的路上,或者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暂时回不来吧。
提及南宫婉的伤心事,幽莲自责至极,抬手就给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巴子:“都怪我嘴碎,南宫姐姐放心,天主一定会平安回来的!”
幽莲发誓,在遇到南宫婉之前,她的人生是平淡无味的,遇到南宫婉之后,她经历的事情简直堪比说书先生口中的风起云涌,也是因为经历了这么多,她对南宫婉的感情才会如此深刻。
看着她出事,幽莲心里比什么都难过。
“现在不只是阿陌和朝廷的事情,阿陌弑君夺位的谣言一出来,所有在我们旗下的国家的大臣和百姓都开始反抗,说要换君王,不让暴君统治大陆。索性飞狐的出现让百姓改变了对我们的看法,但是那些被杀的人的亲朋好友,却都视我们为仇人。”南宫婉叹了口气,昨晚烧掉的家书和其他国家传来的信件内容还历历在目,“我旗下的国家,虽然都交给了信得过的人,但是他们终究也抵不过那些人的威逼,我怕他们终有一天会撑不住。”
离国还好,毕竟鹤主的骨肉之中,就只有南宫婉足以担起大任,加上是鹤主亲自下的传位诏书,侧主妃生下的两个孩子还小,大臣们自然没有说的。
薛国是南宫婉截来的,雁主没有子女,为君不仁,南宫婉的出现恰好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百姓们感谢南宫婉的拯救,对大燕皇室自然也不会太过逼迫,只是那些大臣们,一个个心怀不轨,虽不敢有所动作,但是南宫婉就怕赫连锡找他们合作,如此一来,就成了大麻烦了。
至于高盛国那边,虽然南宫修宜写信说无需挂念,只管处理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处理好一切,但是南宫婉清楚,这只不过是他不想让自己太担忧罢了。
毕竟高盛国那群大臣也都是些墙头草,要不是轩辕霏是以前轩辕王室的长公主,恐怕南宫修宜根本控制不住那群大臣。
这个时候内忧外患全部围绕着南宫婉,她整个人都焦头烂额,犹如无头苍蝇一样,连方向也摸不透。
“你整天憋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儿,我陪你出去走走吧,就当散散心。”幽莲明白南宫婉的无助,却帮不了什么。
“好。”颔首,南宫婉起身披了件披风,与幽莲一块儿出了门。
花园里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南宫婉却无心欣赏,眉眼之间写满哀愁。
她何曾这副模样过?不管是在沙场厮杀,过着不知有没有明天生活,还是在朝堂指点江山,杀伐果断,她都不曾像现在这般无助过。
到底是为什么?难道她真的就要被逼死,真的就要走投无路了吗?
为什么她一定要被桎梏,为什么就不能挣扎,逃出牢狱?
手握成拳头,指甲嵌入肉中,南宫婉开了口,声音很轻,却透着坚决:“我要下山。”
她不能再坐以待毙,既然风天月他们找不到赫连陌和赫连锡,那么她便自己亲自去找,至少不用再守在这座金丝笼里胆战心惊。
幽莲吓了一跳:“你疯了?现在下去,万一被赫连锡的人看见了怎么办?再者,山脚下守着那么多仇家,你刚下去估计就能被剁成肉酱。”
“那些人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不是说笑吟客栈有个临风公子吗?有传言说临风公子就是飞狐,现在山脚下的仇家已经减少了大半,都朝着笑吟客栈去了,只要我稍加注意一点不会有事的。”南宫婉就不相信,那些打着报仇的旗号的人,真的有那个胆量上皇宫!
“那你怎么下去?”幽莲口气松了下来。
她跟着野幽上来的时候,的确看见山脚下的人少了很多,那些人虽然搭着帐篷住在山脚下死守着,但是野幽发出信号,乘坐星移船上来的时候,他们并未阻挠,想来他们也还顾忌着什么。
加上悬崖周围守着上万禁军,就算他们上来了,应该也威胁不到皇宫的安危。
“乔装改扮。”南宫婉朝着四周看了看,确定没有人后,这才道,“不能让那些老狐狸发现我离开了皇宫,所以你必须留下,待在我的宫里,对外宣称因天主重病久治不愈,我操劳过度也累倒了,不许任何人进去打扰,哪怕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就算到了不得不动手的地步,也别让他们进去。”
幽莲使劲点了点头:“好,我一定会办好这件事。”跟南宫婉认识了这么久,这还是幽莲第一次接到任务,本来还挺愧疚自己帮不上忙的,现在能做点什么,她也很开心。
“切记,所有闯入者,不管是谁,只能抓,不能杀。”南宫婉叮嘱道。
在这个风口,本来麻烦就已经够多的了,要是再杀人,必定会落得一个残暴不仁的名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