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你们两人是旧识,那朕就不用再引荐了。”
姜承隽心中翻了个白眼,他可是有一肚子话想问乐娘的,可当着这尊大佛的面,他哪敢多嘴。
乐娘从“迟老爷”口中听到一个了不得的自称,心中瞬间一惊,她想过这位迟老爷可能是一个大官甚至是皇亲国戚,可她从未想过,这人会是皇帝,毕竟在迟老爷相处的那段时间里,皇宫中是有皇帝的。
她惊讶的用眼神朝姜承隽求证,姜承隽神色凝重的朝她一点头,她再回头看向何公公。何公公笑眯眯的走上前来,在她身后低声道:“我家老爷就是当今圣上。”
乐娘略慌了下,很快便镇定下来,她可是来自异世的灵魂,没有这个世界根深蒂固的皇权观念,因而并不见过多畏惧,反而大大方方起身,向池义亭施了大礼。
池义亭面上闪过满意之色,温声道:
“平身吧!不必多礼。说起来,你还是朕的救命恩人,以后这些规矩就免了。”
何公公急忙将乐娘扶起。
待乐娘再次落座后,池义亭问道:“你们可知朕请你们过来,所谓何事?”
下首两人茫然摇头。
这时,何公公将一张纸放在二人面前,只见纸上画着一个圆形图案,似两条鲤鱼首尾相接,形如太极。两人心中都升起一个念头:这图案好生熟悉。
乐娘不由摸了摸锁骨下方,那里的衣襟内,挂着娘亲留给她的一枚白鱼玉佩,上面图案与这图纸上的图案颇为相似。可她不知圣上到底意欲何为,不敢轻易将玉佩现身。
正在狐疑之时,就听上首池义亭道:“此玉佩乃姜氏祖传至宝,只有姜氏血脉才会拥有,朕已查清,你们二人各有一枚,想来你们就是皇姐的后人了。”
何公公眼圈泛红道:“想不到老奴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长公主的血脉。哎呀,你们两个,还不快将玉佩拿出来比对比对,你们两个可是姑舅表兄妹呀!”
乐娘与姜承隽对视一眼,打消了戒心,纷纷将自己贴身带着的玉佩取出,只见两块玉佩一模一样,首尾相接,便变成纸上的模样,何公公将两块玉佩往一起轻轻一扣,竟然牢牢合在了一处,严丝合缝,仿佛从未分离过一般。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乐娘看向何公公。
何公公哀泣一叹,将往事细细道来。
“姜承隽的父亲姜书隽,与你母亲姜书瑶,乃是亲兄妹,他们都是长公主和姜将军所出。
当年,武国入侵时,姜将军与长公主夫妇带兵歼灭了数万敌军,所向披靡,然而好景不长,武国援军很快就到了,接连拿下几座城池,而姜将军却守在韩城不敢应敌,朝内便生了传言,说是姜将军与武国暗中来往,有通敌卖国的嫌疑。
圣上便派了孙岩去做监军,顺便将此事查个清楚,很快,孙岩就查出姜将军的心腹大将与武国主将来往密切,将其拿下后,那名心腹大将招供,说是受姜将军指使,要与武国联手颠覆池氏江山,扶持姜将军称帝。
当时证据确凿,人证物证俱全,姜将军与长公主拒不认罪,可在满朝文武的重压之下,圣上只好处死两人,将他们的子女贬为庶人。
说来也怪,之后孙岩挂帅后,竟将武国铁骑赶出了大顺,将被占领的城池也夺了回来,这下,所有人都相信,姜将军果然有问题。”
“这么明显的陷害,也有人信?”姜承隽不禁感叹道。
“唉,当时那般情状,圣上也不得不信啊!况且姜将军至死也不愿说出只守不战的理由,生生让武国夺走许多城池,换谁也会起疑心的。”
“后来是怎么发现真相的?”
“直到数年前,孙家的一位幕僚因知晓了孙家了不得的机密,被孙家暗卫追杀,恰巧被齐太傅救下,回去查问后,才知当年之事另有隐情。
姜将军当年只守不攻,是因为他发觉军中出了叛贼,而且数目还不少,武国军队在里应外合之下,连连攻占城池。姜将军便命令不许再迎战,否则,一旦迎战就给了对方机会,怕是还会丢失城池,姜将军紧锣密鼓的追查叛贼,然而朝中却不给他机会,孙岩更是直接拿出证据,雷厉风行,将姜将军与长公主押解回京。坐实了其通敌叛国的罪名。
原来,真正通敌的是孙家,孙家早就惦记京畿大营的兵权了,再加上长公主与太后对纪贵妃多有刁难,孙家便决定拔出这根刺。
孙家与武国主帅做了笔交易,只要将姜将军除掉,孙家便会向武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铁矿和盐,之后的几年里,我大顺也不知流失了多少矿产,只是后来孙家势大之后,发现可以靠铁矿和盐谋取更多利益,便不再遵守当年承诺,停止了为武国输送这两样矿产。
孙家积累起巨额财富,孙岩手握兵权,把持朝政,左右超纲,文武百官中一大半都以其马首是瞻。圣上这些年虽想要除掉孙家,但是,一来怕动摇国本,二来……顾念着纪贵妃,一直在等待时机。
太后临去前,对长公主蒙冤之事耿耿于怀,圣上也深感愧疚,四处打探长公主后人的下落,想早日为其昭雪。如今,上天庇佑,总算找到了你们。”
姜承隽和乐娘对视一眼,心中对这位圣上都有些无语,虽然隔了一辈,可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死的也太不值了。
“唉!这都要怪朕!”池义亭面容凄然,眸中闪过深深的悔恨之意。
“你们两个不要怨怪圣上,圣上也不容易……”何公公声如蚊蝇,在乐娘耳边念叨了一句,随即提高声音道:
“圣上这次叫你们过来,就是要商量为长公主和姜将军平反昭雪之事的……”
何公公将池义亭与众位大臣的安排一一道来,乐娘和姜承隽这才知晓,原来自己在这次冤案平反中,只要做个工具人即可。
他们两人从未在父母口中听闻过此事,想来姜书瑶和姜书隽对报仇或鸣冤之事并无执念,然而他们作为姜家后人,确实有责任为其身后名尽一份力。因而,两人没有犹豫便应承了下来。
事情谈妥之后,表兄妹二人一同告辞而出,一起回了马蹄巷的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