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到翰林院书楼不知不觉已是两个月后。
如果没有别人的提醒,他连自己也不认识。
朱棣之大婚即发生于今天。
放下手中的书本,即将回到慈宁宫。
翰林院门外,一个少年大声地喊。
“十二弟。
总算找到你们啦!”
朱橚招了朱柏。
“五哥。”
朱柏慢悠悠地走来。
对方并没有多言,径直把他拉到了慈宁宫。
刚说完,朱橚方才从容的说。
“十二弟,等四哥成亲了,
中间就要去慈宁宫了,大家都住这吧!
该出手时就出手,好让四哥来热闹一下吧!”
朱柏对皇子成亲之礼并不十分了解。
“那么二哥,三哥在哪里?
对方挥了挥手。
“大家好,二弟三弟他们辈分都很高,此刻正在武英殿。
群臣们纷纷到场等候酒宴结束。
呆一会儿四哥,就会把新娘子带到慈宁宫去!”
朱橚面上露出一丝微笑。
他与朱棣其实感情很好。
少顷朱橚仍神神秘秘的与朱柏大笑。
“十二位大哥,当今父皇或许会第二次封王!
这一次一定会轮到您的!
到那时你还是藩王呢!”
闻听此言,朱柏才有些哭笑不得。
他是8年前才知道此事的。
“那还得感谢五哥啊!”
朱橚听了也沾沾自喜。
也感觉到他在哥哥面前,透露出一手消息灵通的信息。
武英殿上。
朱元璋在酒宴上宴请群臣列工友。
文武皆坐庆贺朱棣大婚。
靠前桌坐着几个朝堂重臣闲谈。
“伯温兄,您写了什么折子呀?”
在宋濂身边,有一个中年人仙风道骨地坐在他身边。
刘伯温仔细看了看手里的杯子,笑了。
“劝了进去。诸皇子成年后,总要藩篱。
你和我可以拦1年、2年,但拦不住5年、10年。何况当时吾等未必为官于朝。
倒不如顺水推舟把藩王之事应下,早作筹划。限制藩王。”
宋濂听了。
“极其如此。我观君,乃铁了心把皇子,皆分封诸君。但凡皇上下了决心,必然没人能改变呀。”
结果这些天来朝堂之上。
关于藩王分封的问题,历来都有热烈的讨论。
刘伯温点了点头。
“宋濂兄弟是都察院那边官员。我已打招呼,估计今天不出面。但你们翰林院听说这些日子却并没有清静。关于藩王的事情多是一场论战。”
闻听此言,宋濂才一脸苦笑。
“伯温兄,您也认识。我翰林院里,有很多固执之人,有很多认死理。就连我也只会略加劝说几句。”
刘伯温摇了摇头。
“宋濂兄弟,如果此时此刻真的有一个人站出来再驳斥一下这个分封藩王的事实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险恶到极点了!
就是你和我也可能会被连累!”
宋濂听了大吃一惊。
“这么险恶吗?
刘伯温叹了口气。
“宋濂兄弟,今乃燕王大婚。大喜之日,遭人晦气。不要说皇上了,民间老百姓,都要拿棍子把恶客打跑了!”
宋濂听后不禁看向翰林院同僚。
心里祈祷着今天可以别出事。
最高位桌
朱元璋正襟危坐,今天心情舒畅。
一为亲子,一为结义。
后来两家可是亲上加亲啊!
李善长端起酒杯走上前来,笑眯眯地说。
“臣愿陛下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百世不衰!”
见了来者,朱元璋还微笑着招了招手请对方入座。
太子朱标见此,亦起身让李善长入座。
对方坐好之后马上说。
“皇上,臣最后一次说。这个皇子长大后应该想到就藩王。特别是秦王,晋王和当今大婚燕王已经成长。其藩王之位被瓜分多年。该是就藩边疆、为国戍边的时候了。此外,朱椿和朱柏这样的皇子已经长大成人,应该二次分封。”
李善长语出惊人。
他的话都出自朱元璋的内心。
朱元璋稍稍迟疑了一下。
“近来朝堂之上,群臣对这件事却议论得沸沸扬扬。能不能做到?”
李善长自然明白群臣中的很多人还是反对藩王的事情。
但他仍然义正词严。
“皇上,现在北方还没有定下来,北元的旧兵虎视着。每一个藩王都就藩戍边是应该有的道理。而诸子之能为满朝文武所公认。”
大婚前李善长对朝内反对他的朝臣。
已隐含其中。
群臣或是审时度势,或是摄其相国威严。
全部交给皇上,递上劝进奏折。
从而消除了朱元璋最后的担心。
有相国李善长大力支持。
以后朝臣们即使个别提出异议,亦无关大局。
朱元璋的笑也是多一点。
“走吧!李善长!朕敬你个蛊!”
一个旁听,一个听,一个听,朱棣听。
心里无不无比的兴奋。
总算可以就藩啦!
特别是朱棣已幻想着就藩北平之后了。
携数十万人马席卷草原,一片繁华!
“谢天谢地!”
李善长同样淡淡一笑。
喝了这种蛊酒的朱元璋还站了起来。
公布了二年之后藩王们对藩作出决议。
又有分封朱柏为新国王等决议。
就在事情已经发生之时。
一个人挺身而出。
“皇上,藩王在藩是万万不行的呀!”
顿时,场面一片沉寂,群臣即使有所勉强。
也没敢在这节日里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