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中。
朱柏手捧圣旨反复端详。
好像对眼睛不服气。
翰林院历来最为循规蹈矩,也常有食古不化之嫌。
但这一次竟然自告奋勇给朱柏破了一个9岁孩童的例。
成了翰林。
并且是五经博士。
所谓五经博士是四书五经之一。
并为六品之官。
可与某些四品之臣相媲美。
“真是父皇开的玩笑吗?”
朱标抬起头看着面前满面笑容的小太监。
“哎呀,小堂
皇上却金口玉宪你如今果然翰林。
奴才向你祝贺!”
太监虽不知五经博士为何物,却知这个位置正儿八经翰林!
脸上,立刻多了一丝讨好之色。
看着彼此的表情朱柏越看越有感觉。
对方也许并不欺骗他。
圣旨果然属实。
但在朱柏眼里,手心里那副圣旨就像烫了个山芋一样。
不愿成名。
“父皇在哪里?父皇这一刻在哪里?”
对方笑了笑说。
“在皇后那里?”
说完朱柏便接过圣旨匆匆朝寝宫走去。
一进家门便怨天尤人。
“父皇,你如何与能外人,携手做难孩儿啊!”
闻听此言朱元璋高兴道。
“柏儿是翰林院20多个翰林的联名上书。
父皇也难推辞呀!呵呵!”
朱元璋一提到这件事,只感到畅快淋漓。
他对心学并不是很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眼看着翰林们都吃瘪了,朱元璋的心却像仲夏的一盆冷水一样爽!
更何况这9岁翰林是朱家之人呢。
朱元璋对此极为满足。
他已称帝,现在一人以上万人之上。
如今盼望儿孙们能有所成就。
朱柏的事情他高兴得太晚了。
又如何拦阻。
朱柏听了顿时变的愁眉不展。
马皇后也为此大笑。
“八、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吗?
柏儿确实有些小。”
朱元璋却挥挥手。
“姐姐,这个翰林院,不是老讲些达者为师的话吗?我们家柏儿现在知识比他们多了,理所当然就可以成为这五经博士了。而那也是人家求得的吧。众臣之情,我们不可以无视不。”
他的话之间还有一丝调侃。
马皇后听了也点头答应。
大明朝第一次。
柏儿,自是父皇说的。
那么,就暂且先做这五经博士。”
接着她嘱咐朱柏大明官员上班时间。
听到这一切的朱柏惊呆了。
大明做官真费劲。
如果他真成为翰林,就得起早贪黑地多睡几个时辰。
并且没有太多的休假。
“父皇,后来不就休沐么?”
朱元璋听了正色道。
“为什么不是?3天。”
冬至春节也是俺们的生日。”
朱柏听后只认为大明官员太可怜了。
每年只休息3天。
这种状况,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好转。
临行前马皇后也嘱咐道。
明天叫他起个大早。
第一天就职就不能晚。
“知道吗?母后?”
朱柏拱手道别。
有意不理朱元璋的他气鼓鼓的离开了。
对方并不生气,而是在旁边嘻嘻哈哈的。
心里想的全是后来跟徐达汤还有那些老大哥们唠叨的事。
有了朱柏作为谈资就能很好地炫耀炫耀。
“朕老朱家里也有文人的种子啊!”
“你看你,一个比一个大。”
……
朱柏从马皇后的寝宫出来,朝自家庭院走去。
但走到一半的时候,也碰到朱橚。
却见彼此拧着说。
“十二弟啊,你们兄弟讨论过。今后可否由您指教!不要叫宋先生来。”
朱柏听了只是感到心很累。
对方宁可要一个9岁孩童做教师也不要手拿木板。
“你是怎么认识的呢?
朱橚便满脸喜色。
“此事皆传,谓十二弟今翰林。
你们六哥八哥九哥说要你们给我们上课。
你还是翰林不,学识渊博。”
为此朱柏干脆夺路逃走了。
他却无心为一众皇子做任何教师。
而彼此的想法,看了也懂。
只是认为朱柏为兄,不容易把他们的戒尺打坏。
诸皇子并不在乎,能否从大本堂学得知识。
朱橚看到对方逃跑了,急忙大喊
“十二弟你还是不同意!”
朱柏听后只跑得更快。
那是怎么一回事!
费尽周折,才返回自家庭院。
朱柏总算能够松一口气。
但在接下来的时刻,一个黑影,跑向了他。
那就是朱允炆,一个小小的只有。
抱住朱柏大腿高兴地说。
“十二位叔叔,我要说的。
将来能请您指教!
你还是翰林不,可是你可不可以不把我的戒尺打掉呀!”
对朱允炆来说,最优秀的教师莫过于朱柏。
看得很近。
朱柏几次摇晃都没有摇下朱允炆的手。
无奈的说。
“今天不能再这样下去!”
同时。
朱柏声名大震朝堂。
众臣,皆议之。
中书省内部。
胡惟庸认为这一举动正是朱元璋为其子镀金之举。
“相国老爷,皇上怎么劝翰林院呢?”
李善长却摇头。
“不是这样的,在这个翰林院的头几天里,确实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变故。
湘王殿下,确实提出一些新的学问,看来和理学有一定的区别。”
胡惟庸有些疑惑。
“下属们倒是听了点儿,所谓心学的。
可以说9岁孩童会讲大道理。
莫不是翰林院遮人耳目?借皇子之位。”
李善长点了点头。
感觉到了这种可能性。
中书省以外。
信息没这么灵通
臣下只是认为这件事很可笑。
9岁翰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啊!
翰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职位。
或者是一个符号。
表示科举中脱颖而出。
许多不明真相的官员认为是朱元璋所为。
强令翰林上书任命皇子为翰林。
不久,就朱柏问题进行了探讨。
由朝堂不断往外蔓延。
京城里有些勋贵连秀才和读书人也谈论这个问题。
朱柏之名,亦是在诸子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