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利弗莫尔从良好一跃而成为优秀,继续朝高手进阶。
那时他正在亚特兰大休闲,无意中走进一家经纪行瞄了一眼当时的行情,发现股价高涨,是十足的牛市。于是一家特别的公司引起他的注意,那就是联盟太平洋铁路公司。
他认为这只股票已经涨到非同寻常的高位,到了非跌不可的时候,于是马上做空3000股。
但是,股票继续上涨。
第二天,他再次卖出2000股,然后匆忙赶回纽约。
接下来,联太铁路公司的股票不但没有下跌,反而继续创下新高,而利弗摩尔已经做空5000股。
就在这时,圣弗朗西斯科发生地震,城市遭到破坏,铁路也陷入废墟。联太铁路大跳水,当天不到天黑,利弗摩尔的身价已经升上百万。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百万。
1907年,他一天赚进300万米元,以至于连金融大亨jp·摩根都求他放过股市。
14岁时,初入市的他,本金不过是5米元,还是与别人一起凑的钱。他从那笔交易中得到了分红的3.12米元。
而如今的他,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因为贫穷而被父亲强迫辍学的小男孩了。
此后不满一年,利弗摩尔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价崩溃之前,面对上行的价格再次逆行做空。之后的那段行情中,他每日的进项多达数十万米元。
当然。他并非总能得手。
1908年,他套在棉花市场,折了一百万。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他带来了钢铁和石油上的厚利。因为他准确地预感到战争将带来产业的繁荣,直到战争结束,复员军人造成失业问题时才会出现熊市。
利弗摩尔以卖空闻名,实际上也因卖空而聚积了大量财富。
尽管阿米利加证券交易委员会早就针对卖空制定了详尽的限制规定,但是利弗摩尔相当强大,就连他即将入市卖空的谣言也会真的引起股价下挫!
到1925年,利弗摩尔的家当已超过2500万米元。
他拥有豪华的曼哈顿公寓、别墅、长岛的度假房产、私人专列,还有当时鲜有的私人飞机。
只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他是如此地有钱,以至于成为众矢之的。
报界频频攻讦,称他为滥赌之徒、职业大熊、专事逆市掠夺的强盗。更糟的是他逆市操作却连连得手,加上放荡不羁的生活,使他招致更多人的嫉妒。
整个20年代,他出入市场,以卖空敛财。
到了1929年,他预测到即将发生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熊市。
9月份,他完成了一次劫掠的预演。
10月24日,市场出现裂痕。
29日市场崩塌,财富在升腾的蘑菇云中瓦解、消散。
而利弗摩尔,却和其他几个人一直在做空,收入超出1亿米元!
由此,他从优秀走向巅峰,拥有了足够支撑几辈子奢靡生活的财富,但却并没有选择就此收手,而是继续留在市场中。
不幸的是,他的美好时光开始溜走。
1930年,情况开始发生改变。
说不清什么变化了,也说不清他头脑中发生了什么,利弗摩尔开始上手就赔。
他有许多家务问题,在女人身上投入过多精力似乎影响到了他。
或者像优秀的运动员那般,一旦到达巅峰,下坡路也就到来了。
总之,他突然变成进入冬眠的大熊。
与此同时,证券交易委员会也针对性地改变了许多关于卖空的规定。
以前的证券交易倾向于空头,现在则在支持着做多。
1931年底,他的江山一半易手。
1933年,另一半也葬送了。
这一年,3000多万米元在看似稳操胜券的交易中亏掉。
由此,利弗摩尔泥潭深陷。
1934年,他已酗酒成性。
到了当年3月,他申请破产保护,此时他的债务高达226万,而财产却只剩下令人诧异的18.4万。
要知道,这可是巅峰时期年入1亿米金,让金融大亨都乞求不要继续做空阿米利加的男人!
要知道,当时的1亿米元相当于现在的1000亿美金,这还是流动资金!
而当年的联邦财政收入,也不过区区37亿……
破产后的利弗莫尔为了应付难关,于1940年出版了一本指导股票交易的书,这本书便是《股票作手操盘术》。
可惜的是,读书市场与股市一样,也是追涨杀跌。
如果他风头正劲时写这本书,可能会卖出几百万册,现在却没有人会喜欢输家。
1940年11月的一天,利弗摩尔走进尼德兰酒店的洗手间,从口袋里摸出手枪,顶在自己的脑袋上扣动了扳机……
他留下的字条上写道:我的一生是个失败。
而刘逍遥转载的那张图上,正是利弗莫尔一生的轨迹——四起四落,以5米元起家,巅峰时年入过亿,最终以破产自杀结局。
不知为何,楚铮突然间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如果说当初学习利弗莫尔的操盘逻辑的时候,他只是单纯的借鉴,那么此时面对着刘逍遥的瑞林基金爆仓的现实以及对方转载的利佛摩尔人生轨迹的操作,都让他意识到——
刘逍遥似乎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对利佛摩尔的心理归因。
“刘哥——”他呆了呆,谨慎道,“你的《期货大作手风云录》我看完了,我一直记得里面的一句话——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慢就是快,退就是进。”
刘逍遥在微信里发过来几个“大笑”的表情,随即道:“好好加油,希望未来有一天,你能够走上更高的层次。而不是像我这般,入行近20年,始终无法走向顶峰。”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我说的话,可能我永远也做不到了。”
聊到最后,刘逍遥有些伤感地回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