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又收到了好消息,李红霞来家告诉林绣,王红梅帮着打听到了十字街市场的房子。
那还等什么,进城看房子去。
林绣还是谨慎,冬天路太滑了,没敢骑摩托车。
跟李红霞两个骑自行车进的县城。
有三个院子有出售意向的。
一个是十字街东街上,离十字街最中心位置只有三四十米。基本上算是在中心上。七十平的院子,一间半的门房和两间的正房,都是土坯的。要价不贵,二千就卖。
另一处在北街上,离着中心的市场有百十米的距离。好处是两个挨着的院子,房主是亲兄弟两个。过年的时候,人家联系上了大城市的亲戚,要去大城市谋生。八壹中文網
院子卖了也是为了凑本钱。
两个九十平的院子,五千块钱。
那林绣肯定要选两个院子的。
整个正月都在折腾着院子的交接了。
跑了四五趟。
才算是拿到了院子的钥匙。
把钥匙给老所长家的赵婶子留了一把。
有啥事儿,能帮着应个急的。
别人林绣可信不过,王红梅也不行。
立春之后,大地开化。
就是准备春耕。
家里最先开始忙的是大棚。
能种两季菜呢。
小卖店也开始忙,买农具的,零散着买种子化肥的很多。
公公已经彻底留在家里,不能出去干活了。
婆婆顾着两个孩子,总不能只忙林绣一个人吧。他是真的走不开。
徒弟有时候会把活带回来跟他请教,周围的乡亲,也有上门来找的。让他在家里做好了,再上门来取也可以。
零零散散的,也不算是转行。
宋凛最后一学期,这些年林绣又是肉又是咸菜的,没有白忙活,实习单位给分到了县里的农业局。
一般情况下,实习如果表现得不错,是能留下的。
他们是头一批毕业的大学生。本科的还得再等一年呢。
各大单位都抢着要。
别说县城,省城的单位也一样。
他其实在省城也能找到实习单位,放不下家里,想着离家近一点,才回县上的。
“在县上也挺好的。省城大单位,竞争大,升迁不容易。县城里大学生少,吃香。”
宋凛是这么跟家里解释的。
这一点,林绣也认同。
她倒是没有执着于让宋凛奔仕途的想法。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她宁可宋凛一生碌碌无为,她挣钱养家。也不想他高官厚䘵,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挺好的,离家近,再过两个月,路修好,骑摩托车的话,四十分钟就能到家。通勤都可以。”
三李屯非常幸运的刚刚好卡在了公路边上。
最西侧的一户,离公路只有不到五十米的距离。
交通可以说是方便至极了。
公路不从丰收镇过,镇上的人要去县上,还得再走接近二十里的土路才能上公路呢。
林绣说来回方便,也是因着这个。
不到五十里的距离,全程公路,可不就四五十分钟的时间嘛。
林绣都支持宋凛的决定,公婆也没啥可说的。
对于他们来说,儿子是在省城上班,还是在县城上班区别不大,都是一样的挣工资,拿红本。省城也没有比县城的工资高。
知子莫过父,自家的儿子什么性格,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的,他就不是那种油滑的会做官的性子。
宋爸在外面闯荡了大半辈子,见过的人多了。太清楚他儿子这样的,就是当一辈子办事员的命。老老实实告资历熬退休,挣一分本分的工资。
只要儿媳妇没意见,不觉得宋凛没出息,他们更不会有意见。
家里人没意见。
那就都不是问题了。
林绣感受到了宋凛在家的便利。
趁着还没有开始种地。
她每天跟着宋凛上县城,到院子那边。
张罗着把原来的土坯房子都扒了。把新房子盖起来。
瓦匠力工啥的,都是王青江找的,还是他们那一伙常在一起干活的队伍,都是宋爸带出来的。没什么不放心的。
春耕开始,房子才扒完,工程得先停下了。
干活的人也都是周围村里的农民,都得回家种地呢。
趁着中间这段时间,把砖瓦水泥之类的建材都给备上。需要的手续,宋凛找空档时间也都办下来。
今年地里要种两茬菜,第一茬种大蒜,比大地的玉米要早种半个月。错来农忙,种蒜的时候雇人就容易得多。
林绣家的活,十里八村都是抢着干的。工钱当天结,伙食还好。
就是一点,干得不好,也是真不给面子,别想再干第二天。
打架成名的人物,也没人跟她硬顶。都是为了挣钱,只要她不差钱,一切好说。有人不服在背后说点小话的,反而要被别人骂,自己干活不行,还能怪别人嫌弃?
今年自留地里也不种玉米了。
市场开放了,米面油都不用票随便买,家里又是老人又是孩子的,能买得起细粮,没道理还非得吃粗粮不是。
自留都给种上小葱了。卖完还可以再种上大葱,刚好来得及卖秋菜。
反正是自留地,分的地带上开荒地,加起来二百三十多亩,一棵玉米苗没有。
全部都是经济作物。
林绣去年忙一年,挣没挣到钱,村里人都看在眼里呢。
当然是有样学样。
只是出于本钱的考虑,再加上得留口粮。一般都量种上几亩葱蒜,试试看。
都是打着赔了能承受,挣了明年扩大生产的心思。
跟着种的,满打满算,其实也就十来家。三叔家哥几个,陆家栋,王家哥几个,牛红军。
他们跟着种,有便利条件。
那就是因着跟林绣关系好,林绣这边种地,林四哥林四哥把货车和手扶拖拉机都开过来帮工的,肥料啥的都是整车拉到地头上。
他们能跟着一块买了。
其他家可没那么大的脸面,好意思让人家白帮忙。
要用也行,到小卖部买,这不是又多加了一笔费用嘛。
有像是之前找林绣打听情况的那个婶子家那样的,人家也不用化肥,就还是传统办法,笨着种。宁可少挣点,不愿意投资。
还有一些人家,分了地之后,种的玉米交完公粮,也尽够吃的,人家就满足了,觉得只要饿不着,还能攒下一点余钱,稳扎稳打,稳稳当当的,不担风险,挺好的。
在他们眼里,林绣这样的,太激进了。
风险太大,万一赔了,都得当裤子。
人家觉得林绣敢干,是宋家底子厚,宋凛还要上班挣工资了,有托底的,赔了也还有翻身的机会,他们可不行。
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要不咋连陆家栋和四哥家都只种三亩地呢。就是给自己留个后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