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岐密函?”
纣王顿时来了精神,让那人赶紧送进来,随后便当着秦长生等人的面拆开来。
“太好了,寡人安排在西岐城的线人传来了好消息,西岐那边,原本忠心于姬昌、现在支持伯邑考继位的那些老臣们,正在秘密集结势力,准备在大年当晚发动政变,支持伯邑考继位!”
纣王的脸上笑开了花,这消息可算是久旱逢甘霖,让行宫内的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一丝笑容。
当然,除了秦长生。
【政变?】
秦长生听完纣王的话,却没有太过高兴,这事儿怕是没这么简单!
“诸位爱卿,再过五天便是大年之日,等西岐城内一乱,函谷关外的西岐军营必定生乱,我们这边的压力会小很多,也许能挺过下一次战斗也不说一定!”
之前,在纣王听从秦长生的意见送伯邑考回西岐的时候,就曾留下了线人,而且前段时间西岐造反的时候,伯邑考一回到西岐,就曾为纣王说话,为姬昌的死做解释。
但姬发多年经营,西岐大部分人都已经归顺了他,而且等伯邑考回去的时候,基本上大局已定,就算他是嫡长子,也已经无力回天了!
这些日子以来,他虽然偶尔与纣王有联系,表达自己愿意效忠大商的决心,但一直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毕竟,整个西岐的军力,基本上都在姬发手中,就连伯邑考住在西岐城内,暂时安全,也只是因为姬发在前线作战,并没有回去处理他罢了。
不过,西岐那边,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姬发,有一些跟随了姬昌多年的老部下,也还是支持伯邑考的。
毕竟,嫡长子继承制,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姬发之所以要赶在伯邑考回西岐之前稳定大局,就是这个原因。
这段时间,经过伯邑考的周旋和朝中那些支持伯邑考的老臣暗中联系,终于是决定在大年这一天发动政变,让伯邑考上位!
【要我说,这事儿恐怕高兴得太早了!】
【枪杆子里出政权,西岐绝大部分军权都在姬发这边,留守西岐的也大部分都支持姬发,伯邑考发动政变?拿什么政变!】
【而且,就算他们成功,攻占了西岐城又如何?姬发现在在函谷关外,里里外外几十万大军围着,安全着呢!】
【他们那边宣布伯邑考继位,这边转头就可以把西岐城屠了!】
秦长生看着行宫内纣王和大家十分高兴,心里虽然担心,却也不好泼冷水。
不过,他对于此事,确实不报什么期望。
西岐城是有不少人支持伯邑考,但是他们大多都是文臣,除了在民间有些威望,在这件事上有什么用?
就像汉献帝刘协在曹操的老巢许昌发动政变一样,有什么用?没有军权,什么也不是!
嗯?
纣王接到密函,正高兴呢,忽然又听到了秦长生的心声,不由得脸色一冷。
确实,此时听到秦长生的心声,不是什么好事儿,让他的心情也迅速低落下来。
但是,反思了一会儿后,却也发现秦长生说得不无道理,伯邑考政变,最多也就夺下西岐城,但这有什么用呢?
在姬发几十万大军的攻伐下,不出一天便可破城!
而且,姬发背后真正厉害的阐教玉虚门下还没算进去呢!他们本就是支持姬发推翻大商的,而伯邑考是支持大商的,他们会看着伯邑考成功夺权,甚至威胁到姬发?
只怕是把阐教众人逼急了,连伯邑考也难逃一死。
如此说来,这所谓的好消息,反而不算是好消息了?
纣王忍不住恨了秦长生一眼,他刚刚这么好的心情,因为秦长生的话,顿时就再次惆怅起来。
【不过……既然伯邑考要发动政变,西岐也有人支持,这种机会若是不利用一下,也说不过去嘛!】
【不求发动政变成功,不求让伯邑考取代姬发,但至少……也要让姬发感觉到压力,甚至是,将阐教的一部分注意力引到那边去,分担函谷关的压力不是!】
【而且……我猜得不错的话,伯邑考那边要是出了事,天庭那位,应该不会坐视不管吧?】
秦长生的嘴角扬起了一丝笑意,若是因为此事,将天庭也拉下水,那可就好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