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股民,白天骄很了解股民的心思。
再好的分析报告都没有一根大阳线重要!
你告诉一个人,这只股票有多么多么的好,从基本面说到技术面,从宏观经济说到财务报表,说的天花乱坠那都没用,对方还是不信!
这时只要一根大阳线出来,股价涨了,他就会立即相信这是一只好股票!
君不见,中欧医疗基金的经理葛兰,赚钱时,大伙称她“兰兰姐、小甜甜、医药女神、当代吕不韦,基金界的和珅,股市的武则天,公募的慈禧太后……”
基金一跌,大家立刻改称她:“葛大妈、暴跌之王、黑心经理……”各种指责之声不绝于耳。
再多的解释都苍白无力,堵不住悠悠众口。
突然,医药股连涨三天,各种指责烟消云散,葛大妈又变成了葛甜甜。
这就叫做:一阳改三观。
这就是人性,永远改不掉的人性!
所以,白天骄明白,对煤炭股分析的再好都没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大家:美国的煤炭股已经涨了20倍!
强烈的赚钱效应就是最好的理由。
“哇塞!20倍!简直太刺激了!”
“美国的煤炭股已经涨了,中国煤炭股的春天还会远吗?”
一些人赶紧查看国内煤炭股的走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这段时间沪深股市疲态尽显,走势较弱,特别是创业板更是下跌20%,进入技术性熊市,而动力煤板块却逆势走强。
晋控煤业已经上涨60%!就连5000多亿市值的大象股中国神华也一步一步地创出了短期的新高,虽然没有出现过涨停,但是老股民知道,这种缓慢的上涨更加持久。
旧能源战胜了新能源!
许多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喜欢追涨的人追高买入潞安环能、晋控煤业这些涨幅较大的股票,他们信奉的是强者恒强。
患有恐高症的股民则买入恒源煤电、开滦股份、中煤能源这几只滞涨股。
还有人买入郑州煤电,白天骄赶紧提醒道:“郑州煤电去年可是灾祸连连呀!先是受区域性政策影响停产,后来又遇到郑州发洪水,据说还是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所以郑州煤电损失惨重。别的煤炭股都是业绩预增,唯有它是业绩预亏,买入这种股票可要悠着点。”
有人回答道:“那更要买了!去年的运气已经够差了,今年还能差到哪去?这叫利空出尽是利多!万一业绩暴增,股价必然暴涨,说不定它就是煤炭板块中最大的黑马!”
白天骄还想再提示一下风险,李大爷赶紧劝道:“白兄弟,这时候你就不用多说了。当别人正在兴头上买入股票的时候,你去提示风险,只会遭人烦!”
白天骄一想也是,当初他向股民提示信威国际的风险,就曾被人嘲笑过。
大家都是成年人,风险自负,何必干那种惹人烦的事情呢?
这时沈冰又说道:“有位网友提了一个很有远见的问题。他问,如果煤炭股涨高了,该怎么办?”
李大爷没好气的说道:“涨高了就卖,三岁小孩都明白的道理,还用问?”
沈冰道:“他的意思其实是,如果卖掉了煤炭股,应该接着买什么样的股票呢?沪深股市一共有几千家上市公司,他根本搞不清这许多公司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买什么股票比较好。能不能推荐一只可以长期操作的股票,就靠这一只股票可以吃一辈子!”
李大爷摇头叹息:“唉,正如一位大领导说的一样,这届股民的素质不行呀!真的不行!老夫当年初入股市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股票是何物,也没有什么炒股秘籍这些个东西。大伙儿都是自己摸索,哪里有人指导?现在投资炒股的秘籍一大堆,这些新韭菜不去学习,却妄想一只股票吃一辈子,简直是可笑,可笑至极!”八壹中文網
白天骄沉思片刻,说道:“指望一只股票不切实际,咱能不能让让步,凭借四五只股票过一辈子?”
沈冰喜道:“四五只股票也行。只要股票数量不多,就能操心的过来,省心省事。”
白天骄问道:“你们知道老顽童周伯通这个人吗?”
“老顽童?知道,知道。这个人一大把年龄了,还整天跟个儿童一般。”
“老顽童名叫周伯通,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姓周吗?”
“因为他爸姓周呗!”
“嗯……这是一个原因,但是还有一个原因你们恐怕不知道。周伯通的周字代表周期股,他这些年来买过的股票不多,总共只有那么几只股票,反反复复操作,收益率直接完爆各大知名投资基金。”
“就老顽童那傻不拉几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患有老年痴呆症呢,竟然还有这能力?”
白天骄笑道:“这就是大智若愚,而大多数人则是大愚若智。”
“那你说说,老顽童一般都操作哪几只股票?”
白天骄打开一份券商研究报告,说道:“券商的研报虽然一般都比较扯淡,但是也有闪光点。”
“你们看,这份研报上说,受制于煤炭价格的持续飙涨和屡创新高,电力上市公司业绩出现史无前例的巨额亏损。通过这句话,咱们就可以找到一个炒股的小窍门,你发现了吗?”
沈冰一脸的茫然:“电力公司亏损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忽然醒悟道:“你是说通过卖空电力股赚钱,是吧?”
白天骄摇摇头,说道:“不是,不是。虽然做空也可以赚钱,但是融券做空和融资炒股一样都是风险很大的游戏,一般的老百姓玩不来。”
“这份研报其实告诉了咱们一个最基本的常识:火力发电站的业绩受煤炭价格的影响非常之大。煤炭价格上涨,煤炭股受益,电力股亏损。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有一天煤炭价格见顶回落,煤炭股亏损的时候,就是电力股业绩好转的时候。这就是股市里的跷跷板现象。”